名画百马图 史画史说二百炼丹心涅不缁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听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终教匈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

20世纪初,由辽宁盖平县师范中学国文教员蒋荫棠作词、音乐教员田锡侯作曲的《苏武牧羊》歌,很快唱遍我国大江南北。这首感人肺腑的志士赞歌,呼吁中华儿女坚守民族气节,精诚团结,共赴国难。

苏武牧羊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苏武牧羊”四字早已是汉语成语了。

苏武为西汉武帝时期大臣,彼时汉朝和匈奴的关系起伏不定。天汉元年(前100)匈奴新单于即位,与汉修好,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即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以中郎将持旄节(旄节为古代使臣所持以牦牛尾为饰的符节)出使匈奴,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返,同时送给新单于丰厚礼物,以“答其善意”,时年苏武40岁。就在苏武完成出使任务准备回汉时,匈奴发生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苏武对同行的属吏说:“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于是,“引佩刀自刺”。

单于非常佩服苏武的气节,派人劝其投降。苏武宁死不降,后被囚禁于地窖并断饮食。天降大雪,苏武就卧在地上,吞食雪团与毡毛,数日不死,被匈奴人视为神人,把他放逐到北海(今西伯利亚贝加尔湖附近)没有人烟的地方,“使牧羝(公羊),羝乳乃得归。”以残酷的生存环境来动摇他的意志。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尽管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苏武始终紧握汉节,从不离身,节旄尽落,其志不易。及至汉昭帝的使臣来迎接苏武还朝时,“武留匈奴凡十九年,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凡十一人,皆有传。”十一人中霍光为第一,苏武列第十一。后世往往将他们和云台二十八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提。

“赞曰:……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已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苏武牧羊的事迹之所以名著当世并长传不衰,正基于此。(此段及以上引文皆出自《汉书•苏武传》)

两千多年来,苏武牧羊的事迹已成为中华民族坚贞不屈、不辱使命的精神象征。除正史记载外,还以绘画、诗词、戏曲、小说、音乐等多种方式在中华文脉中延传,其中最直观的当属历代绘画。

今可见宋以来历代画家作品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是较为常见的人物画题材,尤其在清代、近现代更为画家们所乐见,以之抒怀言志。画面自然环境表现的多是冰天雪地的寒冬,苏武手持汉节,或坐或立,表情沉着、坚定,周围是或多或少的羊,画面表达出的都是苏武守节不屈的傲然风骨。

寒江雪艺术馆珍藏有三幅《苏武牧羊图》,分别是明末清初朱耷、清后期苏六朋、民国张善孖的作品。三幅画面中,苏武均是鬓髯斑白,手握汉节伫立羊群中,仰望远方,神情凝重庄严。

▼▼▼

名画百马图 史画史说二百炼丹心涅不缁(1)

清初 朱耷《苏武牧羊图》轴 纸本 纵59.5厘米 横33.5厘米 寒江雪艺术馆藏

名画百马图 史画史说二百炼丹心涅不缁(2)

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正宗皇胄,明朝灭亡后,落发为僧。清初画坛“四僧”之一,中国画一代宗师。朱耷山水画和花鸟画存世不少,其一山一水、一花一鸟无不是其孤傲、忧愤情怀的深沉承载。而从现有的资料看,其人物画极少。这幅八大山人款的《苏武牧羊图》,整体环境清冷、枯寂,苏武面部略施颜色,衬托着鬓髯如霜的苍白,与苍凉的天空浑然一体。顺着苏武用力向上凝望的目光,近看枯枝上落着一只小鸟扭头望着苏武,而苏武的目光分明看着更高的远方,仿佛雁群刚刚飞去。两只羊一前一后环绕苏武,动态、表情与主人共鸣。这幅画确实非常生动,朱耷国破家亡的悲愤与苏武不辱使命的气节如高山流水!

名画百马图 史画史说二百炼丹心涅不缁(3)

清 苏六朋《苏武牧羊图》镜片 甲辰(1844)年 纸本 纵89厘米 横42.5厘米 寒江雪艺术馆藏

张善孖为宣传抗日救亡画过《苏武牧羊》、《精忠报国》、《文天祥正气歌》等国画。这幅张善孖款《苏武牧羊图》作于癸酉(1933)年,苏武的人物造型与八大山人款《苏武牧羊图》略有相似(一题多画在国画绘画中并不罕见),苏武怀抱汉节,凝望飞翔的雁群,脚下群羊簇拥,天空虽然灰暗,但是大地上已然有着生机!苏武的目光与大雁飞翔的方向一致,相信他心中的希望已经被大雁带上了!

名画百马图 史画史说二百炼丹心涅不缁(4)

民国 张善孖《苏武牧羊图》 镜片 癸酉(1933)年 纸本 纵85厘米 横46.5厘米 寒江雪艺术馆藏

据《汉书•苏武传》记载,苏武最后能够得以归汉,确实因为“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荒泽中”这个美丽的“神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