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38章个人理解(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道德经第38章个人理解(道德经第三十二章)(1)

道恒无名,楃(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回顾前几章,二十八章讲了夫大制无割,三十章以道为仁主,三十一章夫兵者不详之器。二十九、三十章、三十一章开始提了用兵的一些现象和一些规律。这三章提出了万物本来是大制无割的是一体的,但为什么你会有分别心呢?

因为人是有欲的,每个人都有自已相要的东西,而这些个东西是朴显化出来的器,一旦有了想据为已有念头,将会出现本来要“以道仁为天下”变成了“以兵强为天下”,但实际上强求的东西一般是求而不得的。

因此,老子在本章教给大家,若不得已非要用兵,该如何去做。每个人有私欲,都在追名求利,都想称王称霸,都想据为所有,强是求而不得的,反而会失去想求之物。所以,要象道学习。有两条路去选 :

一是“果而毋娇,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

二是若非要用兵,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否则天道不会容你。

所以,三十二章在前几章的基出上提出“道恒无名”,道是无名的,道都没有说天下是自已的,你在争什么呢?朴都为小,当你不惜一切手段强抢豪夺,想要居为已有时,你要反省你到底为了什么?

你的心胸能否打开?是小如针眼还是大到能装下整个世界?人的贪嗔痴都是存在,就如第九章:

持(执)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富贵而骄 ,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任何事情的成功不因为你有兵就强,道都从没有这样显摆过。整本道德经,老子从开始大而无形的概念,再渐渐的开始详细到能够显化的东西;从理论到如何实践;从显意识到潜意识,再从潜意识到显意识。

而本章正是理论转向实践的过程,只要守住道,万物都自宾,万物都能成为你的朋友。所以守住了道 就守住了一,即朴。

天地相谷(合),以俞甘洛(露)。

“谷”不是第一次出现,两座山峰中间的称之为谷,是指天地之间留有余地。相传远古时期的人大都生活于山谷之间,实际上现代生活在农村的人还是要比居于城市的人多。

只有当你守住一时,万物才能与你为友,天地也为你留有余地。任何东西都要留有空间,才能为之所用。如第十一章已清楚的讲述了万物如何留有余地而为我所用: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俞”也不是第一次出现,在第五章中已出现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

有了谷即空间才会有甘洛(很甜的水),候王若能守住一,不仅万物成为你的朋友,连天地也会帮助你,会给你甘露给你空间,不会出现大旱,都会站在你这一边,都会帮你营造一个有利于你的环境,这便是天时、地利、人和。

有了“德”那么“道”就会来帮你,第二十五章详细地阐述了这一点。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逝),筮(逝)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因此,你如何让老天来帮你,你要守住一。而专注于当下就是合一的状态,你若能做到“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那么天时、地利、人合的条件就具备,这也是所谓的运气到了,天地给你雨露阳光,万物会为你所用。

民莫之令 而自均焉。

“民莫之令”,你不要对你的民有什么命令,它们自已会各司其职,所以要看清当中的逻辑。以身体来说,当我们开始回归时,不向外求时,身体就给我们想要的东西,天地万物都能给与我们。

如身体五脏六府会自身平均分配得到的营养,不用干预太多,都会各司其职。所有的疾病都是干预太多而造成的,所以要弗为要校正。“均”就是协调均等的意思。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始制有名”,就是人家自已会自主分配,不用操哪个心。从开始时已有了这个机制,不用争夺。“名亦既有”,名即是有的意思,无是一个名字,万物是从无开始,无到有,道到朴,都是从无到有,只有这样才能回归到婴儿的状态。所以,一开始创造这些东西时已有名,即已存在自然的法则。

人类社会之所以有战争是因为人的私欲想据为已有,而道都没有说这些东西是自已的。你所拥有的东西只是暂时归我们,我们暂时能用它,但这只是暂时的。所以,不要看轻自已,因为你是万乘之王,这也是佛法所说的“空”字。

人总要找到自身的价值,这是一种使命,但不能执着否则会丢失很多东西。世间万物的器为你所用,这都是朴散发出来给你用,但并不是你的。“名亦既有”,这个东西从无到有,经过阴阳合和才能成为器。而这个观点老子已在第一章阐述了这个观点,即“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比如婴儿未出生时你就是一个准妈妈,不代表你已拥有,生出来后才称之为母亲。所以任何事情都是浮云,这不是悲观而是一种乐观,这是说万物可以为你所用。但如果不好好用之,你会失之。

世间万物根器不同、不要攀比,比来比去就有了贪欲,越是不费劲白来的东西越助长贪欲,如果你明白了这些道理,还会争名夺利吗?

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前面道理都懂了,就不会去争,争来争去没有意义,做好当下的自已,很多事情一开始就已注定了因果,你只是过客不要争抢。这在第九章老子已阐述的相当清晰,“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

持(执)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知止所以不殆。“殆”第二次出现(十六章,怠慢自已)意思不一样,指危险的意思,前面是悬崖如回头则是岸,若不止又如何回头是岸呢,你停都停不下来(佛说停思绪)如何回头?

俾(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浴(谷)之于江海也。

先知道知止,就会没有这么危险。就不会追名逐利而不择手段。所有的海都是小溪流汇入进来的。

心即世界,世界有多大心有多大,你看到的世界是你能理解的世界。

大道是不固定,小可以是大的,小溪也可以理解为海,海即为小溪。也就是说人的分别心,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比如把道放在天下,好象小溪汇入大海,道是无处不在的。

道德经第38章个人理解(道德经第三十二章)(2)

结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