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科的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英语外语教学策略面面观)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英语学科的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英语外语教学策略面面观)(1)

英语外语教学策略面面观——文秋芳教授访谈录包天仁

包天仁教授(以下简称“包”):文老师,非常高兴能有这个机会见到您。很早以前就读过您的一些作品,主要是文章,还有很多人引用您的一些论述。这次参加有关“Teaching & Learning Strategies”高级研修班,我知道您在这方面颇有建树,也出过书。之前,我也做过一些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因此,想对您进行一次采访。在国内,专门研究“Teaching & Learning Strategies”的著名学者当中,您是时间较早,成果较多的一位。那么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英语学习策略的呢?

文秋芳教授(以下简称“文”):我是在香港大学做博士论文的时候开始研究“Learning Strategies”的。一开始,我并没有选这个题目,我选的是研究中国外语教学课程发展的课题。后来我发现研究“Learning Strategies”这个领域很新,也很符合我当时想研究“学生学习英语成败的原因这个谜”,所以当时我就决定更换题目。而我原来的那个proposal已经通过注册不能随便更改。即便这样,我还是对研究“学习策略”情有独钟,于是,我重新提交开题报告,并多交了6千多元钱学费,在1990年6月得到重新注册。

包:那么看来,您实际是在很早以前,在你读硕士、博士的时候,或是在印度孟买大学,在国内学习研究期间,就比较注重语言学。“学习策略”也是归属于语言学的一部分。

文:我在到印度孟买大学读硕士之前一直是从事教学法研究的,我对研究教学活动有兴趣。到了孟买大学后,那里没有教学法这个专业。我当时就学了“理论语言学”.1985年我学成回来后的几年间,就一直在教授“理论语言学”课程。而我自己却一直对“应用语言学”感兴趣,所以到读博士的时候,我就又转到了“应用语言学”上面去了。因为早年潜心于“应用语言学”的教学实践,后来又在孟买大学学习了“理论语言学”,有了这些知识做铺垫,回过头来再搞“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我做起来就能比较得心应手。

包:您原来学的“Theoretical Linguistics”研究范围比较广,是比较抽象的理论。而您后来做的“Applied Linguistics”是比较具体一些的。但就我个人意见,我觉得“应用语言学”,从教育教学层面上来看是比较广泛和抽象的,虽然它有“应用”二字,但实际上它和真正的教育学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是有人说“应用语言学”实际和“外语教学”是同义词,它主要解决了外语教学当中的一些问题。

文:“应用语言学”宽泛的定义包括很多,比如,翻译、跨文化研究、discourse analysis 都是“应用语言学”的范畴。如果从狭义上来说,“应用语言学”就是讲外语教学。

英语学科的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英语外语教学策略面面观)(2)

包:由于我本身的经历,我也对语言学理论比较感兴趣。我在这十几年来自学性地进行了语言学理论这方面的研究。在西方,应用语言学更加侧重于“二语习得”这方面,即学习者怎么获得(acquire)一门母语以外的第二语言。但我个人认为,中国现在的英语教学问题,更主要的还不是学习策略的问题。我昨天在会上做了一个报告,题目是“EFL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the Chinese Students”,主要讲到两点,一个是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另一个就是for the Chinese Students.为什么讲EFL呢?我的报告里面的第二个大题目就是“Learning process, Learning Styles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三个大层面。想要解决Strategies,使学习者成为一个independent或者是autonomous learner,就要求学习者不要在Learning Process 中出大错。“应用语言学”英国学派的著名创始人之一Peter Strevens教授,他曾在1995年来过中国,是我比较敬重的学者。早在1976年他就提出一个“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Process”,这个程序里面包括12个learning elements.我是在1998年才看到那本原著的。他提出整个语言教学有12个 “elements”.我这十几年来也在探索,我国的外语教学为什么“费时较多、收效较低”,感到十分迷惑的是中国人学外语为什么这么多人失败。而在看到他的这本书时,我豁然开朗。他谈到,除了领导的层面、政府的语言政策和目的、管理和组织,以及一些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principles)以外,还有一个“脖子”--“choice of LL and LT types”,语言学习和教学类型的选择。当时,我几十年来一直在迷惑,在苦苦的探索和思考,我国的英语语言教学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在教材上?在测试上?在教法上?我认为主要还是类型有偏差。类型一选错以后大路子也错了,教法也错了,学习方法也错了。

文:有人认为中国的英语教学不是外语环境中的教学(EFL)吗?

包:虽然没有人公开表示说中国的英语教学不是外国语教学。但实际上,十几年来,国际上语言学在向“二语习得”这方面发展,我国也受影响。有许多人大谈“二语”,大谈“习得”;有人认为不必分的那么清,二语和外语都是一回事。

英语学科的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英语外语教学策略面面观)(3)

文:实际上这里有个概念上的混淆。SLA(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这个词已经变了。早年的时候,EFL与ESL分得相当清楚。后来,在理论界,SLA可以涵盖EFL和ESL。所以我们现在讲“第二外语习得”时,就包括了英语作为第二外语和英语作为外语这两个方面。

包:但是,有一些学者在这方面恰好却混淆了。而这个问题,在国际上也很混淆。但我发现,在最近的一些著作上,这方面开始比较细分了。开始专门讲EFL和ESL的区别、教师的区别、学生的区别、教法的区别、学法的区别。但是我们国内最近十几年来,确实有这样的误导。原因一是可能受外国的影响,二是可能我们自己也有这种倾向性,也可能是看书或者是看原著看得少的原因。

文: 在中国这样的教学环境下用ESL的教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学生在走出校门,离开教室之后,没有语言环境。如果一定要用 ESL的方法,效果也不会太理想。

包:实际上我们是把它弄混了,我们在理论上可能没有意识是故意要混淆,但是我们把它想当然了。我们现在的很多政策、理念,包括一些方法,还有教材,内容都是以ESL为基准的,这样就使得我们走了一条“习得”的路子,就是“natural approach”,但在中国,这种教学的条件是没有的。因此,您现在进行的“Teaching and Learning Strategies”研究是相当有益的。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教学生学习,针对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具体细化,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和方法,什么样的学习风格来解决学习当中实际的问题,这样比较理性。但是现在,许多东西别人都已经很清楚的,我们并不是很清楚。像二语习得理论的两大派代表人物,一位是Krashen,他强调“二语习得”,比较强调“natural”,强调“Top-down”,强调“Implicit Knowledge”.另一位代表人物Rod Ellis却强调Explicit Learning,认为二语习得要搞输入型教学。我发现,他们这些二语习得的流派,不仅是二语也包括外语,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主张“input”,强调输入型教学,强调输入相当一定量,然后“intake”,进行加工,再认知,“organization”和加工目的语知识,然后才是“output”,“production”.这些大家都是一致的。而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外语教学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整个基础教育,包括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不管是大学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教学,提倡的都是“输出型教学”(productive),强调输出,以输出为主,而知识的层面、“双基”的层面,被严重的淡化和否定。所以,我们的词汇量、语法规则方面的学习学得太少,包括语音,我们与其他国家相比差的很多。所以,研究“学习策略”才能真正使我们把外语教学落到实处。看到学习者到底出现什么问题,然后根据这些问题来解决外语教学、学习的问题。

原来我们也研究许多的理论方面的问题。现在我们正在研究和实验的一种新的教学法,叫做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它是研究比较具体的、落到平常的教学,平常的复习以及课外的语言学习。最近一段时间我比较侧重研究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特别最近几年,新课标实验开始以后,在新入学高一年级学生中,发现大批学生一些基本的东西,比如基本的语法和词汇掌握得太差。原来像我们办报刊的,很少有人听到这些问题。现在出现学生单词记不住,词汇量太小,成天研究如何做题,如何做选择题的问题。选择题实际上是一个黑洞,一个套子,永远都弄不清。因此,这时候,对“学习策略”的研究,理论到实践的研究实在是太重要了。听说你们现在进行的这个培训,我非常高兴。希望文老师除了进行高等院校教师培训之外,也多关注一下基础教育这一方面。其实,也是我们自己在这里提EFL、ESL,外国人却分得不这么清楚,但我们自己却是一定要分清楚。从语言教学中最基本的最新的发展来看,应该开始注意它们的区别了。目前全世界的EFL countries有一百多个,他们感到学习困难太大了,想要学习“native speaking country”的英语教学,实际上是ESL的东西,要把这些拿到中国来。而中国的教师,以及中国目前的环境,没有资源,目的也不太明确,没有motivation的情况下,这是不行的。

英语学科的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英语外语教学策略面面观)(4)

文:你们参与了“新课标”的编写吗?

包:我们参与了一些。国家外研中心的一些学者自始至终都参与了这项工作。但说心里话,我们对课标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我们的看法现在也被实践逐渐证明是对的。而且,他们也逐渐采用了我们的一些看法。现在课标仅仅是实验,明年才正式颁布。而我和新课标编写组成员在这些方面也有很多讨论。另外,我还是“大学英语课程基本要求”项目专家组成员,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也是被大家所认可的。在中国,不可能让机器代替人来进行教学,尤其是在外语教学中,teaching 和learning时。因为毕竟中国还是没有那么多资金。在你们这样的大学(南京大学)还有可能,但在一些小院校来说是不行的,因为资金不足,买不起那么多的计算机。那样也太理想化了。他们老想走“习得”这条路,而“二语习得”, 像Rod Ellis他们这些流派也是强调这种“输入型教学”,应该是“输入(input)以后经过加工掌握后再输出”,有个基本的process.话又回来。我认为,学习策略研究应该大力的推行。应该是根据中国外语教学的类型,在大陆目前的情况下来研究学习策略。

文:那天我在北京开会(第四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年会)也有发言,与你的观点有相同的地方。我实际上就是对“Task-based Approach”进行评价,我认为课标中把它列为唯一的教学方法是不合适的。

包:现在已经改了,改成“任务型教学方法等”教学法。

文:我讲话的题目是“Re-examine Task-based Approach in China”.我的观点是:第一,“Task-based Approach”如果要用,绝不能作为唯一的教学方法;第二,只能作为现有教学方法的一种补充,但不能完全以活动来代替教学,因为语言教学有它自身的规律。

包:在英国约克进行的国际会议(国际英语外语教师协会第36届国际学术年会)上,我们也有过一番争论。当时我国新课标刚出来,而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国没有进行实验,没有成功的例子。贸然地把其写入课标是不科学的、草率的。现在在国际上,对交际法也是很有争议的,而任务型教学是交际法的极端,不经实验就把它拿到中国来显然不适用。在去年英国布莱顿(国际英语外语教师协会第37届国际年会)会议上,也有一场辩论。当时很多世界知名语言学专家参与了,最后结论是“任务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练习形式”而已。

文:是的,它是一种练习语言的方式,不能作为唯一的教学法。因为它不可能让学生系统地学会一种语言的体系。

包:它是ESL的一种high level的教法,至少在规模上要求是小班教学,要求老师语言能力非常强,能够做这个“task”,要在社会上能使用这门语言。它过分地强调语言的使用--“use”。我觉得现在国际上的最新发展实际是两个都强调,一个强调“usage”,一个强调“use”,一个是强调“knowledge of language”,还有就是“knowledge about language”。前面一个实际就是普通的语言意识;后面这个实际就是关于语言的及语言的社会的、历史的背景方面的语用方面的东西。现在我们语言教学中,大框范围的一些东西必须搞清楚,在学语言时,特别在process方面不能出大的偏差。就是Peter Strevens讲的 elements方面不要出错。然后,这以后的具体的方面就好说了。

英语学科的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英语外语教学策略面面观)(5)

文:你的想法与许多专家、学者很接近。

包:是的,有的地方可能要新一点,但他们的经验更多一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personality,有不同的学习背景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学习目的也不一样的。实际上,教学的差异性很大。

文:教师本身的风格也差别很大。比如有的教师擅长口语,你让他用交际法去教communication,他能教得好。如果他的语法知识很多,让他把这些语法知识传授给学生,效果也不错。因此,教学活动也要根据教师的特点,有利于把他的strength 发挥出来,不能强他所难。

包:前不久《光明日报》有一篇文章上讲,中国学生的语法好这是强项,是一件好事不是坏事。中国人的形象记忆能力比较强,中国的传统教学是私塾教学,就比较好。在我们的这个语言学习策略上就有一个“Aptitude”.不论是外语学习还是二语习得都有一个“Aptitude”,其中就有“rote-learning ability”,还有一个“grammatical sensitivity”.近年来,无论是教育还是外语教育,出现了很大的一个偏差就是轻视知识,甚至否定“双基”.最近教育部也开始纠正。

文:有的教师和家长仅以学生能说多少句英语,或者是学生能用英语做多少件事来评价其英语能力,这就有失偏颇,因为他们忽视了语言教学有它的系统性。

包:整个外语教学是输出型教学,中间没有大量的理解加工。学生没有一种真正的能力。能够会了这些规则以后可以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就会有“Ability”和“Competence”,但最新的提法是“faculty”。

在搞学习策略培训上,“大路子”的process方面也有一个类型选择的问题。EFL没有一种语言环境的话,特别是没有一个知识积累、智力开发、学习规则,语言学习是肯定学不好的。中国的外语教学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这方面,有一个大面积的误区现象。学生没有真的学到东西。有一些大的错误理念在误导着。而现在国内整个orientation,甚至在国际上都已经转过来了。我们中国实际上是晚了半个世纪。

文:是的,在某些问题上,我们常常是跟着人家转,而等人家都已经转过来了,我们还在人家后面跑。

英语学科的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英语外语教学策略面面观)(6)

包:您在学习策略方面的研究已经搞了十几年了。外语教学实际上是“双边”的。学生学习不是完全靠自己自然生成的,还是要靠老师的引导。而“Teacher Training”(教师培训)不能单独进行,必须结合实践。我们要慢慢养成好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现在老师教学多善于“题海战术”,费时费力,让学生做一些做不到的事情。有些所谓的优质课,课堂上上下下全是表演。上课时老师没有教授学生什么东西,而整个过程完全是学生的production的过程,不知道学生是怎么学会的。这样,还要教学,还要老师做什么?

文:“优秀课评比”在许多地方完全是一种表演而不是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几乎看不出来。而课堂上应该有这样的过程,出现问题应当怎么解决。现在许多“优质课”的教学过程中这些都没有。学生是“一教就会”。

包:有的还是“没教就会”的。这显然是在“作秀”,是作假的。这些都是外语教学中的浮躁现象,是不应该有的。其实教育部已经连续两次 “围剿”这种“作秀”.教育部是不同意那样的做法的,但他们下面还在照做不误进行,这也是很大的问题,主要是利益驱动。这些年我看了很多书,还经常在国内外跑来跑去。我越来越觉得,中国外语教学有很大问题。中国外语教学不光是我们自己的事,也牵涉到别的课程的学习。而在国外,外语开设晚,但是到了高中毕业就能掌握两、三门外语了,到了大学就能进行专业阅读了。

文:国外有几个条件比我们优越。第一,他们的语言与英语很相近;第二,他们可以随时出国学习,他们想学英文可以去英国,想学习法语,就可以去法国;第三,他们可以整天看到外文电视节目,输入很多。

包:我们也可以学得很好的。比如我们以前学外语,有外教也是很晚的事,但是如果我们那时不下功夫,没有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和这么长时间的学习的话,也不会有今天,也不能把英语做出学问来的。但是现在我们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急功近利的现象太严重了。我们现在进行的“学习策略”理论到实践研究是非常好的。

文:中国人一直都比较重视学习方法, 只不过是所用的词语不同。从本质上讲,培养自学能力,成为独立的学习者这些观念从我们老祖宗开始就比较注重了,这也不是全新的概念。只是我们语言教师没有把这个作为教学的一部分,而是认为我是教语言技能的,这不关我的事情。这不仅是语言教师的任务,也是各科教师的任务。大家都应该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因为学生走出学校步入社会,依然需要学习。如果他掌握了学习的能力,他将会终生受益。

包:语言学习策略培训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是进行素质教育。

文:特别是我们的语言教师,在这方面应该更新观念。

包:应该在教学中,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他才能掌握这些东西。

文:我们两人在这些观点上很一致。

英语学科的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英语外语教学策略面面观)(7)

包:在学习策略方面,您还有哪些想法?现在您带的硕士、博士是研究应用语言学,还是别的方向的?

文:我们的研究生中有一部分在研究学习策略,但不是全部。更多的是研究二语习得的课题。我认为语言学习策略还需要继续研究。我们也要对在职教师进行策略培训,并要使广大教师认识到向学生传授学习策略应该与日常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很多常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应该创建一个平台,让他们成功的经验得以进行交流和提升。所以说,对教师培训的方法也很有讲究。

包:我们在进行“教师培训”的时候,也是要学会这种方法。实际上学习策略的培养还是要靠老师。我觉得好的学习策略,它可以使学习者掌握好的语言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也叫做competence,也是一种策略能力,叫做“Strategic Competence”.好的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策略,但还是需要老师的引导。老师应该让好的学生超过自己,因为学生有他自己的方法。所以,对于老师来说,学习者和教学者有关系,教师的作用,是侧重学生。但并不一定说真的以学生为中心,不一定是learner-centred.在国际上,比较强调learning-centred,而不是learner-centred。

文:这个learner-centred为什么会出现?它是一个商业性的术语。在国外学生花钱来上课,这样的宣传是为了表明“我是为你服务”的。但就我国中、小学的孩子们来说,我们能说你要什么就教什么吗?我们正规的教育不能这样。

包:他们要的是“Specific Training”。我们现在是Formal Education,不能过分强调learner-centred,应该强调learning-centred,应以学习为中心,不能以学生为中心。

“学习策略”,即“学习能力”的研究实际上应侧重于实践,是把语言教学、外语教学落到了实处,而不是空洞的理论研究。比如Chomsky的一些语言学的理论虽然比较抽象,实际上也是与实践相联系的。但是,许多年来,我们并不重视“教师的具体教法”、“学生的具体学法”,而往往认为旧的东西、传统的东西就不好,这就是否定历史了。语言教学中的学习策略是非常重要的,但也包括其他许多很重要的因素,比如语言的因素、环境的因素、文化的因素、性格的因素、时间的因素等等。实际上,学习策略也包括所有这些,包括各个阶段不同的策略。它可以是比较宏观的Strategies,也可以是比较微观的。还有一个Tactics,实际上他们两个的区别不大。

文老师,今天有这个机会与您讨论英语外语教学策略培训方面的话题,获益匪浅。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机会与您探讨更多的问题,向您学习。谢谢您!

文: 谢谢。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4年第7期)

英语学科的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英语外语教学策略面面观)(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