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历史上的城市(城乡史话之十三)

桂平历史上的城市(城乡史话之十三)(1)

读史知今,广西各地历史解说,少为人知的地方志历史,欢迎关注!

上一篇说到大吉一里,一般来说,有一就有二,本篇说说大吉二里。

在清代,民国前期,桂平县域内行政实行的是“里堡村制”,以桂平县城为中心,分为东南西北四大区,辖二十一里(东三里,南八里,西七里,北三里)。

大吉二里,对照范围大致上就是今天的马皮乡,木圭镇和石嘴镇一带。这大吉二里又有些什么样的故事呢?

桂平历史上的城市(城乡史话之十三)(2)

其实大吉一里,二里是相对的,在历史中还有大吉上里,大吉下里的说法。何为上,又何为下呢?

先说地图,古人对于地图的绘制,并不是完全能按实际来绘制的,毕竟那个时候没有这个测绘技术,地理认知有一定的想象性,也就没有什么规则可言。加上一些传统的左东右西,上南下北,先者为尊的理解,加上绘图者的主观意识,所以现在看到的古代绘制地图,和现代地图是有很大差别的。

这大吉里的上下之分,按当时个人主观的绘图习惯,地位偏南的大吉一里画在地图的上方,就有称为大吉上里;而偏北的大吉二里画在图的下方,就称为大吉下里。

不过由于上下二里是山水相连,当中的村屯都是交交错错,所以,分界也不是很明显,这里的区域历史记载也是有点混乱的,不同时期的《桂平县志》对于这上下里的范围都有不同的说法,本文只参照其中一种说法来叙述了。

桂平历史上的城市(城乡史话之十三)(3)

大吉二里最重要的,有两个圩,一是马皮圩,二就是石嘴圩了。

从成圩的时间上来说,马皮圩的时间比较久,据传说,在明洪武年时,有一位商人,专门在这里做收马取皮做皮革生意,这“马皮”就是马匹剥下来的皮。因为他长期固定在这个地方收购马匹取皮,所以慢慢的形成一个商业圈。周边的人也趁着这个时候,摆个摊,交换点商品之类,也就初步成圩了,马皮圩也就叫开了。

石嘴圩,据传说,形成于明万历年间,最初的时候,叫永安圩,不过这个名字流传的时间比较短,后来人们更喜欢把这个地方的地理特点作为他的名字。在近圩的浔江边上,有岩石一直伸到江中心,感觉像人的嘴一样,所以叫石嘴;另也有一种说法,说是桂平方言中,把末端称之为咀,才有这名。

当然,是咀,是嘴,这个不影响桂平人的认知,口音都一样,不过在印象中,好像在早二十年前,听,见的多是是“石嘴”;近二十年来,则慢慢的一般只见“石咀”这种说法了。

桂平历史上的城市(城乡史话之十三)(4)

现在行政区划上,这地界还有一个木圭,这就是后来的事情了。

据说,在以前,这里叫做沐贵,由竹社管辖,到1911年的时候,这里的锰矿石被重视了,有商人来这里开采,收购。恰好,桂平的“桂”字拆开,“木”,“圭”,和“沐贵”同音,所以慢慢的,木圭就取代了沐贵,成为了地方的新名字,使用时间不过百八十年。

也正是随着矿石的开采与贸易的慢慢展开,在这一带就渐渐形成了一个圩集,也就叫木圭圩了,直到1950年,才真正的建村,叫木圭村。

至于竹社圩和木圭圩之间是不是有个沿袭关系,不太熟悉那一块,也就不清楚了。民国时期的《桂平县志》,还有永通圩的说法,这个在后来就比较少提到了。

桂平历史上的城市(城乡史话之十三)(5)

历史发展到清代,桂平的风土人文就有意思了。

现在桂平有一个名号“武术之乡”,据官方宣传介绍,桂平武术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桂平各乡镇十分流行,还是广西唯一一个有这名字的县市。追根溯源,历史中最为显耀的,就是贯穿大明一朝的大藤峡瑶民起义,太平天国,大成国农民起义,这些都有桂平武术的影子。基于这些事件,桂平也就有了“武术之乡”的美誉。

但是,“武术之乡”这名头,好像是近十几年才叫得比较响,而在以前则很少提这个。实际上,在桂平真正讲究“武术”这项运动的,其实范围很窄,主要集中在桂平北部,即黔江,浔江以北地区,大藤峡,金田,紫荆山恰恰就在这一范围。

这个区域的人,为什么尚武呢?这其实都是各种历史原因所影响的结果,当中的故事也是很复杂。好听点的,这是民风彪悍;不好听的,就是蛮~~~~

桂平历史上的城市(城乡史话之十三)(6)

这种区域性的民风,翻开桂平的历史史籍,就能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在古代科举中,有文科,武科之分。桂平科举教育也是在这个体系当中,往前追溯历史,因为重文轻武,所以关于武科的记载,清代以前的相对少一些,但清代的科举记载就清晰了。

桂平科举时代的人才特点,简单总结起来,就是南文北武。桂平文科的举人,进士,多是出在黔,浔二江以南的地方;黔,浔二江以北则是武举,武进士多。

而作为南北分界的黔,浔江两岸相近的地方,科举人才可就是文武双全了。吉大一,二里就在这一个区域。

桂平历史上的城市(城乡史话之十三)(7)

吉大一里,偏南,这里的文教氛围还是挺好的,桂平历史中著名的“三潘”,不说当过多什么官,有过什么经历,起码科举中的成绩还是不错的,清代历史文化中的翘楚,学霸式的存在。

潘氏三兄弟中,有过科举第二名(省考)的成绩,后来潘氏教出来的学生——黄体正,还得到科举解元的成绩。

相对来说,吉大一里的武科人才比文科出的就少一些了。

桂平历史上的城市(城乡史话之十三)(8)

吉大二里,偏北,清代《桂平县志》中列举的科举学子中,文科举子翻几页才见个把,但武举人倒是一数数出一堆来。每页都有记载,几乎隔个三五年就一个武举人,武进士。

如果以后来发生的太平天国运动来说,在桂平范围内,参加太平军的人,大多数也都是出自黔,浔江沿岸,或以北地区,南边的相对少很多。

这就是一个值得另外细说的话题了。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桂平的“乡里乡亲”,你知道你是那个“乡”,那个“里”的人吗?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一——桂平城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二——永和里(西山镇不含城区)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三——军陵里(寻旺乡)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四——上秀里(下湾乡)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五——中秀里(社步镇)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六——下秀里(油麻镇)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七——上都里(大洋大湾),乐洋桥对联谣传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八——中都里(罗播乡,木根镇)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九——下都里(麻垌镇)白石洞天荔枝香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十——罗秀一里(中沙镇)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十一——罗秀二里,米粉之乡罗秀镇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十二——吉大一里(木乐,社坡)潘氏的荣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