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的基础(浅谈北京话上)

说起京腔京味,首先我们想到的可能就是京白但其实京白和北京话有关系,但不能划等号京白是京剧术语,指在京剧形成过程中,为更好地适应北京的观众的欣赏习惯,在北京语言的基础上,创作出的一种韵律化、节奏化、朗诵化的新型物态语言京剧念白有京白、韵白两种京白是京剧中比较常见的念白方式,花旦、丑角用得较多,其他行当搀杂着有一些“京白”,不是京剧念白的简称,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北京话的基础?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北京话的基础(浅谈北京话上)

北京话的基础

说起京腔京味,首先我们想到的可能就是京白。但其实京白和北京话有关系,但不能划等号。京白是京剧术语,指在京剧形成过程中,为更好地适应北京的观众的欣赏习惯,在北京语言的基础上,创作出的一种韵律化、节奏化、朗诵化的新型物态语言。京剧念白有京白、韵白两种。京白是京剧中比较常见的念白方式,花旦、丑角用得较多,其他行当搀杂着有一些。“京白”,不是京剧念白的简称。

由京白说到北京话,北京话绝不是现在流行的普通话,北京话的形成也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相互融合才产生出来的。北京城形成的时间非常久远,据说,在帝尧时代建立的幽都就是古代的北京城。武王灭商后,封帝尧后代于蓟,封周宗室召公于北燕;后来燕候吞并了蓟,就以蓟为中心,建立自己的国家。所以从西周到春秋时代,北京都一直叫蓟城。从晋朝开始,北京改名叫幽州,保存的最早寺院潭柘寺就始建于晋朝。故此一直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

自此以降,北京都作为北方军事重镇,直到契丹人建立的辽国,才将幽州升为陪都,此时称“南京”,又叫“燕京”。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方向。接下来,就是大家众所周知的元大都及明清的北京城了。纵观下来,北京城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一直都是五方杂处,少数民族的聚集地,这也就构成了北京话的复杂多样性。应该说,在明成祖朱棣正式于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简称京,又称京城。从这个时候开始,北京话才逐步正式形成固定的模式。

明朝初年建都本在南京,以南京话为主的京城官话就此建立了下来。朱棣虽然后来将首都搬到了北京,但是却并没有废止以南京话为主的官话。官话在普遍意义上说就是普通话,因为中国地大人口多,各民族和各地的方言土语太多,老话说,“接河不下雨,百里不同风”,北京与天津近在咫尺,但是说话就完全不一样。为此,就需要一个大家都能听懂的语言,这就出现了洛阳读书音。周朝800年,将《周礼》及洛阳读书音传播到全国,隋朝发明科举考试,直到唐朝一直延续洛阳读书音作为正音,为官者须会讲正音,也促使全国读书人学习官话传播正音。

一直到明朝,明以中原雅音为正,明前中原地区经多个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官话遂以南京官话为基础,南京音为国家标准汉语语音。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从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约40万占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调成为当时北京语音的正音基础,而南京官话则通行于整个明朝。

但是,毕竟自朱棣之后,大家都是生活在北京,南京官话的腔调逐渐染上以当时北京方言为代表的北方话的腔调,经过时间生成了“北方官话”,自此,就演变出了南京官话和北京官话两支。虽然从记载上来看,北京官话的地位相对较低,但毕竟北京是当时的皇城,帝都的所在,当官的山南海北哪里的人士都有,大家要想能听得懂彼此的语言,北京官话也就开始兴盛起来了。

清代早期,满族入关以来,仍将南京官话作为主流标准音。但是,毕竟作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满人还有其自己的满语,而满语自然以北方发音为主,与北京官话更贴切,也更容易说,故此,自雍正八年开始,设立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这就构成了北京话的音调是由元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融的基础上,融入少许音译满语词汇而成。随着北京官话的流行,逐步取代了南京官话的地位。1909年清正式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此即清末的国语。

民国初期,当时预定为官方语言的国音是南京话和北京话的结合。其中,平翘、前后鼻、尖团区分、部分声调按照北京话,而部分韵母、入声调按照南京话,成为一个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复合普通话。但是却发现根本无法推行,只能改为以北京话为国音,并且去除了尖团区分。直到1956年,推行普通话,现代标准汉语均以北京官话为基础音调而形成的规范语言。

当然官话是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称呼,明清官府并没有对官话正式命名,也没有将官话进行推广,但它对中国普通百姓语音的影响是巨大的。明清时期各地汉语尽管大都与官话差别很大,但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官话的影响。越是官话使用频率高的地方,这种影响就越剧烈。其另一个影响是产生了带方音的官话,古代非官话所在地的人,要学习官话,往往会受母语的极大影响,从而说出母语特征极浓的官话来。这就相当于今天的广东普通话、台湾国语、川普等。方音官话与(标准)官话之间,只是口音之间的区别,而非方言之间的区别。例如曾流行一句笑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说官话”。这其实就是由于地域和方言的影响。

我看到有些教授曾发文说,北京在建国以前根本没有北京话,这显然是无稽之谈。难道在建国前,北京人都不说话吗?无知到这种地步,真的是脑袋残废到了一定的境界。其给出了几点理由,第一,满族人入京前,这里不叫北京,何来北京话?我真想说,历史啊,您懂不懂啊,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明成祖朱棣正式于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简称京,又称京城。这是初中一年级的知识啊,我真的不知道现在人居然能浮夸到这样的水平。其余的理由我也真的懒得再去辩驳了。

官话虽然是官方的普通话,但是要知道当时很多的老百姓根本不识字,或者粗识几个大字而已,他们对官话的理解更多的可能就是字面上的意思,认为那是做官人说的话,与他们日常的生活离得就比较远了,故此一般老百姓的普通话也就产生了。这也是老百姓日常所运用最多也最广的。而这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自元代流传下来的旧北平话。那么在这个话里,可以说包含了蒙古语和汉语,到了清朝的时候,再加上一部分满语进来,也就构成了我们后来所说的老北京土话了。为什么要加上这个土字,无他,就是为了区分官话与土话。

说到这里,现在总有人说老北京城是“东富西贵,南贱北贫”,这其实根本就是附会之语。首先清朝时候的北京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主要是八旗的居住区,有东城左翼四旗和西城右翼四旗的说法,从最北部的正黄旗、镶黄旗向下一直到正蓝旗、镶蓝旗。只区分东西,没有南北之说;外城分为东南中北西五个城区,明清两朝均设立五城兵马司,需要注意的是,五城兵马司不是一个衙门,而是五个衙门的合称。

这五个城区不是一般理解的上下左右,而是自东向西平铺开来的。以崇文门为界,东边到广渠门之间算东城;西边算南城,南城是五个城区中最小的,且这种隔离不是规整的;大概以草厂胡同、小市街为界,再往西就是中城,例如大栅栏就在中城,正确的叫法应该是外城中城的大栅栏,而不是南城的大栅栏,天坛、先农坛也都包括在中城区内;以杨梅斜街、石头胡同为界,再往西就是北城,像琉璃厂就是在外城的北城里的;然后就是以宣武门为界,再往西到广安门就是西城了,像牛街就属于外城的西城了。

所以当时在北京说地名,一般就是直接说地名,不会加上所谓的南城、北城之说。例如,要是问住在哪里?就是回答我住在西四牌楼、大栅栏或某某胡同,就可以了。绝不会像很多电视剧里所讲述的那样,基本上电视剧中老北京城的这种称呼都是错误的。

其次,据记载,确有“东富西贵”和“东贵西富”两种说法,这其实只是对象不同罢了,且时间不同。“东富西贵”出自清震钧撰《天咫偶闻》中,其原文是“京师有谚云:东富西贵。盖贵人多住西城,而仓库皆在东城。又云:东风西雨。盖逢东庙市日多风,逢西庙市日多雨,而今则皆不尽然。盖富贵人多喜居东城,而风雨亦不复应期矣。”至于“东贵西富”,则是指的东、西华门而说,自古便有文官贵重,武将富足的说法。

且,民国之后,当权者大多住在东面,富商一类,多居于西城,也就变成了“东贵西富”,所以二者其实都有道理。至于说“南贱北贫”的说法简直就是无稽之谈。清朝的时候,两黄旗均分布在内城最北,八旗二十四固山、内务府三旗、三山两火、仓库两面,按月整包关钱粮,按季整车拉俸米,家有余粮,人无菜色,又怎么能占个“贫”字呢?正阳门里,天街所在,“五府六部”,“东边掌生,西边掌死”,国家命脉所在,又岂能是个“贱”字?

有人说,这是指外城而言,须知,外城五区,一字排开,“东城布帛菽粟,西城牛马柴炭,南城禽鱼花鸟,北城衣冠盗贼,中城珠玉锦绣。”又何来“贫贱”之说?现在这个说法其实是将北京城不同时间段混在一起来形容的,我们熟知的内四区,即东城区、西城区、宣武区、崇文区是1958年才正式定下来的。所以“东富西贵,南贱北贫”的说法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历史上仅仅有“东富西贵”和“东贵西富”的说法。

内城中的东西城在说话上其实还有很大的差别,如旗人指名为姓的“双”字,东城左翼四旗(镶黄、正白、镶白、正蓝)人念第四声,西城右翼四旗(正黄、正红、镶红、镶蓝)人读第一声,但遇祖孙关系的友挚,称“双爷们”,又都如左翼所读;又如“水桶”,东城呼作“水筲”,西城呼作“水桶”,若详细考查其分别,也是一篇很好很大的文章。不过时代变迁,文献难徵了。我们现在最常看见的一句话,“吃了吗,您呐?”这其实主要集中在西城,而东城人见面总爱问的是“喝了吗,您呐?”因此老北京有话“渴不死东城,饿不死西城。”当然这也是清朝中后期的故事了。

至于说外城的说话和内城的说话自也是有很大的差别。外城五个区之间也都有细微的差异,尤其是城厢及远郊的和城里人说话也是有差异的,为了使得大家都能够听得懂,就必须有这样一种可以便于交流、沟通的通俗话,例如“吃野猫”,乍一听,您一定认为是流浪猫,其实在老北京话里是“兔子”的意思。吃野猫就是吃兔肉的意思。还有什么叫“老坷拉丸(完)”——这是老者自嘲的意思;“俏头儿”——撒在菜肴等食品表面的点缀或者是买卖中赚的钱等等。

老北京还有一种土话,就是主要集中在城厢及外城一带,它是集中了北京城地方土韵而成的,里面夹杂着很多北方地区的方言的。很多土话现在根本就理解不了,例如“掩栅栏儿”,这是“傍晚”、“黄昏”的意思,因为以前京城较大的街巷路口,多设有栅栏门儿,夜间关闭禁行,一般在天快黑时,半掩着,人们仍可通行,所以形成了这么一句土话;再如,“坛子胡同闷三爷”,“坛子胡同”比喻莫名其妙,不知所以然的境地,“闷三爷”形容不声不响的人,连在一起用以不明确表示地名人名,或戏言人深居简出的意思;“演探母”,这其实是一句有所指的骂人的话。听着似乎文绉绉的,但其实很是不堪。再如“丫”,“小妹妹的”等这些都属于骂人的话,其意思所指就不用多说了,这些土话现在能听懂的恐怕也寥寥无几了。

(未完待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