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12章提出问题加解答(论语解析19)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2),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论语第12章提出问题加解答?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论语第12章提出问题加解答(论语解析19)

论语第12章提出问题加解答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2)

朱熹:敬以持己,恕以及物,则私意无所容而心德全矣。内外无怨,亦以其效言之,使以自考也。克己复礼,干道也;主敬行恕,坤道也。颜、冉之学,其高下浅深,于此可见。然学者诚能从事于敬恕之间而有得焉,亦将无己之可克矣。

钱穆:仲弓问仁。先生说:“平常出门像见大宾般,居上使民像临大祭般。自己所不欲的,莫要施於人。在邦国中,在家族中,该能无所怨。”仲弓说:“雍姿质虽钝,请照先生这番話切实努力吧!”

朱熹、钱穆理解的有点相似,知道这一章是紧承上一章“克已复礼”而来。朱熹讲的是为仁之效。钱穆怀疑应该是“求仁得仁又何怨”之义。因为他们对“仁”的概念模糊不清,认为仁是一种全德,因此都是辞不达意。

本章还是关于仁的问题,首先我们再次说明,仁,从甲骨文上说就是“人走正道”即为仁。那么上章的克已复礼为仁,我们讲了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私欲也分为正确的私欲和不正确的私欲两类,正确的私欲也是仁的范畴,也就是说只要被历史检验同时被当下认同为正确的事情,都是仁的范畴,都可以被称为仁。如,我想成为一个君子,这是非常正确的想法,我想成为一个科学家、工程师等等,这些私欲是被历史所证明的,是有利于国家社会的,因此就是正确的,不但不能被克制,反而需要大大提倡。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私欲都要克制,而只能是违反国家规定的不被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所接爱的私欲,要被克制。可是在历史上,因为对仁的概念的不理解,造成很大的误解和误会。

本章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讲了一个“敬”,见大宾肯定要依礼而行,毕恭毕敬。盛大的祭祀也要恭敬有加,按礼仪程序进行,庄重、恭敬、心诚、懂礼。出门参加活动、居上使民为国家办事,要体现国家的体面和威严,以及自己不辱使命的决心。这些都是当下国家规定的,在外交和为政方面正确的作法,因此都是仁。其实也是对上一章进行了注释,即在外交和执政使民上要“复礼”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讲了一个“恕”字,自己不想干的,不要强加于别人,这也是被传统和历史所验证被当下主流价值观所认同的,证明为正确的待人之道,因此是仁道。当然有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想做的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这个行为就是把自己不想做的强加于人了,属于诡辩之词,并不是孔子真实意思的表达,更是被传统和历史所证明不正确的,因此肯定不是仁。而勿施于人正是上一章“克已”的表现。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前两句话“见大宾、使民、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对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句话是对己。在邦是为国家做事,在家是为大夫做事,都是为公,维护国家的利益是正确的事情,不管怎么样报怨都是不对的。因此无怨无悔才是正确的,才是仁。所以,这一句强调的“无怨”,也是上一章的“克已”。

当然,这都是在邦有道的情况下才应该做的。如果邦无道,为政不仁,你还在为仕为宰,那就是在助纣为虐,祸害国家和人民了。同样的,论语在第八章泰伯篇第13章有“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意思是说国家仁政,就要出来帮助国家治理国家,国家昏庸不仁,就要躲起来不要被人利用而祸国殃民。国家政治清明国泰民安,而你却贫践不堪,说明你不思进取,没有为国家出力反而拖国家的后腿,不走正道,因此不仁。如果国家不施仁政民不聊生而你却富的流油披金戴银,更是说明你不走正道为富不仁,在孔子看来这都是耻辱!

在第十五篇卫灵公篇第六章还有: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君子哉蘧(qu)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也是在讲这个道理。同时将有这种行为的蘧(qu)伯玉称为君子,可见孔子在为仕为官上“仁”或“不仁”是有不同的判别标准的。即“邦有道则见、则仕,邦无道则隐、则可卷而怀之”。这都是正确的作法,都是仁。

而史鱼在邦有道的时候言行正直是对的,而邦无道的时候还言行正直就没有道理了,因为这样只能是增加无谓的牺牲,在孔子看来不能算是仁而只能算是直。当然,史鱼的口才太好了,论语在雍也篇第16章有子曰:“不有祝佗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来称赞史鱼,这是孔子来到卫国得不到重用发出的哀叹,意思是没有史鱼的口才没有宋朝的美貌,很难立足于当今的社会。这里的祝佗就是史鱼。史鱼在世之时推荐蘧伯玉没有成功,死后尸谏,成功推荐蘧伯玉上位,孔子很是佩服,在中国历史上成就了“尸谏”的美名。 但是,这种才能不是一般人能有的,连孔子都自叹不如,何况其它人。所以孔子给史鱼的是“直”而不是“仁”

好了,我们已经讲了十几篇有关问仁的章节了,在这里我们可以把“仁”的正式定义总结确定下来。

问:什么是“仁”?

答:被历史所检验被当下国家和人民所认同,符合古今人类主流价值观的正确的事情,即为“仁”。

其实,这么定义还是比较啰嗦,但是意思更加明白。简洁的说法就是“人间正道即为仁”。本定义将是前无古人的关于儒家“仁义”学说的终极之说。能否获得大家的认同,请大家长按点赞2秒,让更多的人看到。

谢谢大家,今天就到这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