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雅艺三十三堂课(的南音是这个90后姑娘教的)

如果到郑明明家做客,也许你会碰到一场即兴演奏的南音表演,奶奶、姑姑、爸爸、她,吃完饭闲了,那就来一曲吧,这是属于一个南音世家的日常。在郑明明很小的时候,爷爷给她做了一把比正常琵琶小一号的小琵琶,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把琵琶,名字叫“灵通”,这是爷爷对琵琶的期待,也是对孙女的期待。

南音雅艺三十三堂课(的南音是这个90后姑娘教的)(1)

不久前,由《乘风破浪的姐姐》成团出道的“姐姐们”,开启了《姐姐的爱乐之程》路演,首场来到福建泉州,在暖风微醺的晚上,跟着郑明明学了一首南音《直入花园》;而在《跟姐去看海》这首歌中,就有这一段南音。上千岁的南音和流行音乐的“合作”,竟毫无违和。在教“姐姐们”的时候,郑明明也带上了一把琵琶,南音的琵琶要横着弹,这个90后姑娘已经长大了,而她的南音之程正在路上。

南音,一种使用泉腔读法、古泉州方言进行演唱的中国音乐,起源于何时,并没有文献明确记载,一般认为,南音至少起源于唐,形成于宋,与西安城隍庙鼓乐、北京智化寺音乐,山西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并称为中国四大古乐体系,被称为“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2006年,南音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提起“非遗”,尤其是音乐类的,当年家家传唱的盛景,似乎只存在于老人们的记忆中,如今只有专业院校和剧团的演员才会唱,只有在剧场才能听到。但南音不一样,郑明明是家族中南音的第五代传人。奶奶曾在东南亚教授南音几十年,至今仍漂洋过海在台湾金门传习南音,学生遍及海内外;爷爷是泉州市高甲戏剧团的琵琶演奏者;郑明明现在是一名音乐老师,和爷爷奶奶的学生们相比,她的学生年龄更小、“范儿”更潮。

南音雅艺三十三堂课(的南音是这个90后姑娘教的)(2)

近年来,南音在泉州进校园、进社区,郑明明一家人的学生越来越多。她记得,奶奶有一个学生,已经80多岁了,年纪比老师大,还能完整地演唱一曲长达十几分钟的南音。郑明明的学生很多是小孩子,她的难题在于,如何让孩子们愿意接触并爱上这门节奏稍显缓慢、可能一分钟只唱了几个字的艺术呢?“我会把南音之美展示给他们,他们也许一开始感悟不深,但能体会到那种古风意境。”郑明明说,“南音的伴奏乐器中也有打击乐,孩子会比较感兴趣。”

每年的南音大会唱是一场南音界的盛会,不仅在泉州举办,还会走出国门,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巡回”。大会唱的特别之处在于,不是在剧场或者特定场所演唱,而是由艺人们沿着一条街边走边唱,两边观者如堵,非常有“音乐派对”的潜质。

2019年,一个名叫“DOUBLE明”的泉州本土音乐团体录制了一首《直入南音花园》MV,南音唱腔刚落,又用闽南话和普通话无缝切换地唱道:“泉州的南音都是古早话,唐宋的音乐别处找不到。马丁和泰勒是进口货,紫檀板拿来做琵琶。南音的琵琶你要横着拿,洞箫只能笑着吹。DOUBLE明的活动范围小,南音的演出是全球各地……”

有一个粉丝听完后,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在我小时候去古城内读书的路上,总会有这样的声音和场景,几个老人坐在古厝大堂,一人用一把我儿时不懂的乐器一起演奏。那个音乐很袅绕,你会在那儿站着看着,你会享受带着不解,音乐中夹杂着邻居阿嬷电视里的歌仔戏声,你会闻到附近的庙里散发出来的檀香……”

对老泉州人来说,南音是少年时的记忆,对年轻一代来说,南音有更多可能。今年6月,郑明明和音乐制作人R2,在线下合作了一场“一个人的演唱会”,以“南音 流行音乐”的方式,郑明明弹琵琶,R2弹吉他,让南音再次成为街头巷尾的音乐。

她以一首《三千两金》开场,只要是泉州人,或多或少都听过这首南音,但可能不懂背后的深意。于是,郑明明一曲唱完,为大家讲诉这首南音背后的故事:主人公郑元和上京赴试,途中因迷恋歌伎李亚仙,三千两盘缠用尽,被迫流落街头与众乞丐为伍,沿街自诉身世……

接下来,这个90后姑娘有两个计划,一是录制传统南音唱腔的专辑,二是录制创新南音的专辑,并借助互联网,让这传承千年的音乐流转于我们的日常。在快节奏的今天,慢节奏的南音反而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年轻粉丝,也许,这就是南音传承千年的魅力。

总之,南音要接着唱下去。

(文化副刊部编辑)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