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张继先(报告文学李俊辉)

心作良田

■李俊辉

“孩子,这一万元奖金是我当初的承诺,现在应当兑现了,祝贺你考上研究生!”当王建人把一沓现金递到张尧(化名)手中的时候,泪水又一次在她的眼眶中打起了转转。张尧强忍着不使眼泪流下来,摆摆手说:“谢谢王伯伯,我已经可以自食其力了。”可王建人还是坚持把钱塞到张尧的手中,那份坚定让她无法回绝。

望着眼前这位肤色黝黑和蔼可亲的老人,张尧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顺着脸颊滚落下来。这是感激的热泪。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做有为于社会的人,一定要报答求学路上帮助过她的人。考研成功,无疑又一次增强了她实现梦想的信心。

从陕西中医药大学考上苏州大学研究生的张尧要在7月8日之前去报到,临走之前,她专程赶到陕西杨凌,看望资助她完成大学学业的老人王建人。7月的农科城杨凌骄阳似火,这一老一少感人的对话场面,犹如一缕清风拂面而过,带走诸多燥热,留下几许凉爽。

(一)

1994年,张尧生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一个农民家庭。2008年,正上初二的张尧接到家里传来的噩耗,48岁的父亲病逝了。这个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庭倒了顶梁柱,张尧感觉天好像塌掉了一半。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在父亲病逝一年之后,身患重病的母亲也撒手人寰。年迈的奶奶抱着晓荣,祖孙二人哭得昏天暗地,许多前来帮忙料理后事的村里人也忍不住抹起了眼泪。

安葬了母亲不久后的一天,张尧整理父母的遗物,在衣柜里发现了一个她从没见过的小本本。打开一看,是一个独生子女证。接下来看到的内容,犹如晴空霹雳,惊得张尧不知所措。因为她在那本独生子女证上面看到了“抱养”的字眼。“我是抱养来的?那我的生身父母在哪里?当初为什么将我送人?”一连串的问题在张尧的脑海里盘旋。她捏着那个小本本,飞跑到奶奶的房间去询问。奶奶流着泪点了点头,告诉她这一切都是真的,而且生身父母离她并不远。

张尧后来说,悲痛了很久的她就在那一刻,感觉老天和自己开玩笑。原本以为世上只有奶奶一位亲人了,没想到在离他们不远的村庄还有自己的至亲。也就在那一刻,张尧原谅了生身父母——他们当初肯定有自己的难处。

生活的艰辛使得张尧比其他同学更懂事,更能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她比以前更加用功,那年中考,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西安市临潼区重点高中。暑假的一天,奶奶拉着张尧的手流着泪说:“孩子,奶奶实在供不起你上学了,高中咱就别上了。”

为了不使奶奶难过,张尧咬着嘴唇说:“那我就不上了。”当她转身去村里商店买东西的路上,委屈、失落、无助,像乌云压境一样,压得她喘不过气来,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洒落一路。张尧知道奶奶的不易,可是她更不甘心就这样放弃学业。自从养父养母相继病逝后,张尧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学医,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帮助更多的人解除病痛。可是这个梦想不能就这样破灭吧?张尧想到了舅舅。后来在舅舅的资助下,她如愿以偿,进入了高中学堂。学费问题解决了,伙食费又是一个大问题。张尧在心里对自己说,这个问题一定要自己解决。

她找到了学校食堂的负责人,诚恳地说明了自己的情况,请求食堂给自己一份洗碗的工作,不要工钱,她要用自己的劳动解决吃饭问题。食堂的负责人被张尧坚强打动了,同意了她的请求。从那以后,许多同学吃完饭离开食堂的时候,都会看到张尧收拾碗筷的身影。刚开始的时候,张尧非常害怕同学们惊诧的目光,后来她暗自鼓励自己——靠自己的双手劳动获得饭吃,不丢人。坚定了这样的信念,张尧每天笑对每一位同学。她的自强不息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赞许的目光。就这样,从高一到高二,张尧在学校食堂打了两年工。高三时学习紧张,她辞掉食堂的工作,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学习上,备战高考。

在这期间,张尧的生身父母知道了她的情况,隔三差五给她几百元生活费。父母家里情况也很一般,解决不了大问题。张尧说自己已经很满足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年高考,张尧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选择的专业是临床学。离实现梦想又近了一步,张尧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她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比以前更用功了。从大一开始,就给自己树立了目标,考研,一定要考研,到更高层次的医学学府深造。

世事多变,大二那年暑假,与她相依为命的奶奶病逝。张尧感觉自己彻底成了一名孤儿。在亲戚的帮助下,她安葬了奶奶,开始为自己的学费奔波。她找到了街道办事处,询问有没有资助困难大学生的项目。工作人员说有是有,但是没有名额了。当无比失落的张尧转身离开的时候,工作人员喊住了她,让她留下家庭住址和联系方式。虽然不抱多大希望,张尧还是工工整整地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她也没有想到,通过这样的方式,她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

(二)

这位贵人就是王建人。

报告文学张继先(报告文学李俊辉)(1)

现年67岁的王建人也是陕西临潼人。回到临潼老家,村民们热情地喊他“王书记”,因为他曾经担任过三届村支书;离开临潼,有人喊他“王总”,因为他创建的西红柿育种企业在业界大名鼎鼎。可是他在很多场合说过:“咱就是个农民。”

作为当年的明星村支书,王建人和街道办的干部非常熟悉。那年回乡,他专门去了一趟街道办,找到相关工作人员,表达了自己的一个心愿——资助品学兼优的困难大学生上学。街道办给他提供了前一天张尧留下的联系方式,就这样,王建人联系上张尧,还专程去她家里了解实际情况。临走时,王建人对张尧说:“孩子,好好上学,学费的事不用担心,我来帮你解决。如果将来考上了研究生,我奖励你一万元。”从那年开始,张尧再也没有为每年的学费发愁了。后来她才知道,类似她这样的大学生,王建人还资助了六七个。

也许有人认为,搞作物育种,学历肯定很高,在大多数人印象当中,那是只有专家教授才能干的工作。而王建人却是一个特例,就学历而言,他只读完了小学。王建人清楚地记得,那年小升初,他的成绩名列前茅。班主任老师从镇上帮他领到了初中录取通知书,回村里准备送到他家时,却看到了王建人的父亲被游街批斗的场景。老师犹豫了。那份通知书最终还是没有送达,他从此与上学无缘。这些都是王建人后来了解到的细节,他从来没有抱怨过老师。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谁敢与一个“反革命分子”的家庭有牵连?

没有学上的王建人成了生产队里年龄最小的社员。白天随着大人出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晚上回到家了,与哥哥弟弟一起围在父亲身旁,听父亲讲历史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当过小学校长的父亲可谓满腹经纶。王建人兄弟四人,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父亲为他们取名王建中、王建华、王建人、王建民。在王建人的记忆当中,父亲是一位非常善良的人。小时候家门口来了叫花子,父亲总是想办法给弄点吃的。打小王建人记住了父亲常说的一句话——人没有了给一口,胜过有了给一斗。小时候,他对父亲的话似懂非懂,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理解了父亲所表达善意。王建人说,如今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帮助一些困难的孩子完成学业,很大程度上,是从小耳濡目染,受到父亲为人处世的影响。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关中大地时,年富力强的王建人兴奋不已,他隐约感觉到,大干一番的机会来了。

1984年,王建人跟随二哥王建华第一次来到被老百姓誉为“农科城”的杨陵,拜访当时西北农学院蔬菜专家崔洪文教授。崔教授建议王建人哥俩回去搞番茄育种,他负责技术指导并回收种子。当时崔教授给他们的番茄品种,是一项最新的育种成果,可是在全国很多地方制种都没有成功。在村里担任小队长的二哥王建华对崔教授说,我们带回临潼试试吧。回到村里后,二哥立即找到同村的另外三位村民,说服他们每人拿出半亩地一起制种。二哥让王建人参与,王建人却犹豫了。其实,他当时的想法,代表了大多数农民的观念——咱就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民,怎么能搞蔬菜育种这样技术含量高的活?要是搞失败了怎么办?种种顾虑使得王建人没有勇气向前迈步。当看到二哥他们在农科专家的指导下整地、下种的时候,王建人在一旁悄悄观望。七个月后,二哥他们育种成功,半亩地竟然收入了1000元。

我的乖乖!不光是王建人,整个村子都轰动了,村民们做梦都没有想到,番茄制种这么赚钱!那个时候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村民们外出打短工,一天才能挣到一块钱。公社的党委书记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到40块钱。王建人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他下定决心,要跟着二哥搞番茄制种。

(三)

改革开放初期,农业生产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除了解决温饱问题,国家通过各种措施,想方设法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仓中有余粮,手里有钱花,是农民的迫切要求。在农业生产领域,各种农作物的良种极度匮乏,其中就包括蔬菜种子。每个省的农科院,承担着培育良种的重要使命,而对于农业科学家培育出来的良种如何大面积繁育,成为了众多农科院较为头疼的一个问题。经过不断的探索,许多农科院采取了“科研院所+农户”的模式,充分利用农民刚刚分到手的土地,指导他们制种,继而进行回收,按市场价格给农民支付报酬。在这样的合作过程中,科研单位不断总结经验,他们发现,选择一位科技意识强、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并且信誉度好的农民,与之签订协议,再由他去组织农户制种,这样会减少许多环节上的麻烦。

王建人的二哥王建华逐渐脱颖而出,成了当年许多农科院积极争取的合作对象。

1985年,王建人跟着二哥,与全国十几家农科院合作,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组织更多的农户进行番茄良种繁育。到了1990年的时候,这样的合作模式不断扩大,繁育面积增加到数千亩。1993年,王建人哥儿俩在临潼成立了番茄繁育场,繁育面积进一步辐射到咸阳市三原县、西安市的高陵县以及渭南市的一些县区。1994年,育种总面积首次突破上万亩。

也就在那一年,在朝邑村老支书的介绍下,王建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许多人得知这一情况后,感觉不可思议。在他们看来,这个少年时代经常看着父亲挨批斗的所谓“反革命分子”的子女,对党组织能有什么感情?然而对于长在红旗下,从小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王建人来说,在经历了“农业社”劳动和改革开放之后,内心深处早已明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迎来了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将成为参与者和见证者。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带领更多的群众,依靠勤劳的双手,在广袤的关中大地上干出一番事业,是王建人当时最朴实的想法。

王建人对未来的发展有想法,朝邑村许多群众也有想法。在他们看来,只要跟着王建华王建人哥儿俩搞蔬菜制种,就能赚到钱。那时候,许多农民只留一亩地种口粮和蔬菜,其余的土地都拿出来参与番茄制种。一批“万元户”就这样诞生了。为了进一步提高制种的品质和产量,王建人远赴东北、山东、徐州等地学习经验,为后来的发展储备更多能量。

报告文学张继先(报告文学李俊辉)(2)

经过两年的试验,他探索的“塑料大棚番茄育种”模式,亩产杂交番茄良种达30公斤左右,比常规的露天育种产量高出3倍多,亩产值近万元,成为全国首创。除了与全国十几家省级农科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王建人在制种事业发展过程中,萌发了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番茄品种的念头。用王建人的话说,这些年咱给别人养孩子,也该有自己的娃娃了。可是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自己,如何去攻克培训番茄新品种的科技难题?王建人与合作伙伴李晓东多次到杨凌,找专家请教,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1999年,他们培育出了自己的番茄品种。给新品种取个什么名字呢?就好比为自己的孩子起名字,王建人冥思苦想了好多天,终于,“金棚”诞生了,他给这个品种取名“金棚1号”。在王建人的潜意识里,将来还会有金棚2号、金棚3号……这是一个很容易让人记住的商标,字面意思为金色的大棚。王建人的想法其实很简单——金,代表着收益,棚,是创收的设施。而从另一个层面上理解,金是丰收的颜色,预示着收获。带领更多的农户,通过设施大棚获得收益,这就是共产党员王建人为自己确定的奋斗目标。

金棚1号番茄品种以其果型正、色泽艳、口感好等特点,迅速得到了业界认可。和许多育种专家一样,把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良种,当作自己的孩子,王建人也不例外。那段日子,他做梦都能笑出声来,比得了一个大胖小子还激动。

2001年,市场意识不断增强的王建人认为,必须为自己制种事业注册一个企业了。有了想法,王建人很快就落实到行动上。没过多久,“西安市金鹏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了。经过不断发展,王建人的大棚番茄制种规模越来越大,也就在这个时候,村里其他搞番茄制种的村民却因缺乏先进技术而产量下降,不少村民退出了竞争。按理说,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自然法则,竞争对手越少,脱颖而出的优胜者就会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厚的利润。而王建人却高兴不起来。那段日子,他吃饭饭不香,睡觉睡不着,他在冥思苦想一个问题——“一个人赚再多钱又有什么用?”如果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这与他注册“金棚”的初心背道而驰啊。经过一番思索之后,王建人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自己多年研究出来的制种技术无偿地提供给村民。他让技术人员在金棚公司开办培训班,为村民解决育种的技术难题;他深入到科技意识强的党员和科技示范户中,发动他们带头学技术,帮助他们熟练掌握蔬菜制种专业技能。在他的号召下,朝邑村先后有25人参加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函授班,取得大专学历,22人取得农民技术员证书,3人取得农艺师证书,朝邑村逐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农民技术人员队伍。王建人本人也获得了高级农技师的技术职称。

“让更多的群众通过学技术迈上致富路。”金棚品牌注册19年来,王建人一直坚守着这样的初心。19年来,王建人自己的育种基地从老家临潼辐射到渭南、咸阳、宝鸡、杨凌示范区等地,近几年还在海南建立了基地。走南闯北谈合作,建基地,指导农户共同致富,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王建人的步子越来越大,路越走越宽。

(四)

2002年,正当王建人准备在番茄制种事业上大干一番的时候,他所在的村子党支部换届,拥有8年党龄的他高票当选支部书记。回想起当年选举的场景,王建人依然很感动。他说,群众是最朴实的,你只要帮助过大家,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事情,群众就会永远记着你的好。因为之前他带领大家走共同富裕的路子,在朝邑村广大党员干部的心目当中,王建人早已成了全村人的领头人。“咱不能辜负了群众和组织的期望啊!”就这样,王建人走马上任,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干,在村支书的位子上整整干了三届。

报告文学张继先(报告文学李俊辉)(3)

王建人的老家——西安市临潼区栎阳街道办朝邑村,是一个拥有8个村民小组700多户3000多口人的大村子。上任伊始,王建人召集两委会组成人员开会商议,如何带领群众走出一条致富路。按照以往的惯例,新一届党支部和村委会主要领导上任后,两委会成员大多会做调整,即便是不会大换血,也会有个别委员的更替。王建人上任后,朝邑村原有的两委会成员,一个都没有换。不管是之前管理自己的育种企业,还是担任村支书,王建人喜欢听不同意见。朝邑村的许多党员至今还记得王建人常说的一句话:在战争年代,敌人反对的事情,对我们来说是好事不是坏事。同样的道理,一个团队当中,不能没有反对的声音,我们就是要在不断的反对声中总结经验。

经过多次探讨和外出考察,王建人决定带领全村群众走自己比较熟悉的蔬菜育种道路。为了让更多群众学习最新的农业科技知识,了解更多的市场信息,王建人给群众订阅的数十份《农业科技报》。当年11月,他租来一辆大巴车,分批次带领科技意识强的群众到一百多公里外的杨凌,参加被誉为农业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那一年,在王建人的带领下,朝邑村建起了1000多亩蔬菜大棚。与其他地方蔬菜大棚不同的是,他们种蔬菜是为了育种。第二年,以西红柿育种为主导的朝邑村,大棚育种每亩产量50斤,那一年西红柿种子市场收购价每斤200元,一亩地大棚收入1万元。这样的亩产值,在2002年前后,是非常高的收入标准了。朝邑村许多群众通过一年的努力,就打了翻身仗,迈上致富路。

作为村支书,王建人利用多种场合,给群众讲解自己所理解的国家方针政策。他常说,咱农民只有发展生产,生活才能宽裕;只有生活宽裕了,我们的乡风才能进一步文明,村容才能更加整洁,管理也会更加民主。

联通公司在村里建通信塔,选址时征求村里意见,王建人建议把通讯塔建到学校,目的是给学校每年增加5000元的场地使用费。镇上村收农业税,一部分困难群众一时交不上,王建人从自己家里拿出15万元,替群众垫付农业税。每年党的生日,王建人自己掏钱,组织全村60名党员到革命圣地重温入党誓词,接受革命教育。

王建人担任了9年村支书,朝邑村群众人均纯收入翻了近三番,从最初的人均3000元增长到10000多元;朝邑村从一个名不经传的普通村子,获得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省级示范村”的荣誉。家里人曾经粗略地算过一笔账,担任村支书的9年当中,王建人为村集体投入了四五十万。卸任村支书那一年,他给上级党委的离职报告中写道,自己与朝邑村经济方面互不相欠——他一笔抹掉了多次为村里垫付的款项。现如今,王建人离职已经多年,朝邑村老老少少提起王建人,都说王书记是一个好人。对于老王来说,能有这样的口碑,他已经很知足了。为群众干过什么,或许他自己已经不记得了,然而群众不会忘记,组织不会忘记。当选西安市“劳动模范”,被评为陕西省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这无疑是组织对王建人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肯定。

(五)

“老王啊,我们有一项冬瓜的制种任务,你敢不敢接?”2006年11月,接到湖南省农科院负责人的通知,从没搞过冬瓜制种的王建人不假思索地说:“敢接!需要多少量?”对方说需要1万斤。王建人当即赶赴湖南,签订了1万斤冬瓜种子的制种合同。同时,还顺带签订了一项十多亩的茄子制种合同。在查看茄子的制种合同时,王建人发现了这样的条款:甲方(湖南省农科院)收到乙方制成的茄子种子60天后,检验合格,一次性付清乙方(王建人)的制种费用。王建人当时对合同提出了异议,湖南方面以为合同条款对王建人不利,就让他说说看。结果王建人的回答让他们很惊讶。原来,王建人认为,检验茄子种子的品质好坏,要等到成熟后才能看到结果,60天时间,根本无法断定种子品质的好坏。他说这样的合同,对甲方不利。面对王建人的坦诚,湖南省农科院的领导很欣慰,但是他们没有修改合同条款。

回到陕西临潼后,王建人将一万斤冬瓜的制种任务分布在临潼、富平、阎良和户县等区县的两百多亩地。从2007年春季下种,到秋季收获,王建人每天骑着摩托车,奔赴在临潼、富平和阎良的各个制种点之间,定植、除杂、授粉;查看长势,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户县相对较远,他就坐公共汽车去看冬瓜,解决合作农户在制种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与此同时,十多亩的茄子育种在临潼同步进行。每天从早到晚,忙到汗流浃背,可是王建人却乐此不疲。

当年秋季,王建人的团队完成了8000斤的冬瓜制种任务,在此之前,陕西还没有冬瓜制种成功的案例,在全国许多省份农科院工作人员的印象当中,陕西是不能搞冬瓜制种的。结果,王建人改变了他们对陕西、对陕西人的认识。虽然没有如约完成1万斤的任务,湖南省农科院的领导感到已经很不错了,他们对王建人这样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合作伙伴非常满意。

在交付冬瓜种子的同时,十多亩地的茄子制种也完成了。已经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的王建人对湖南农科院的领导说,冬瓜种子不会有问题,茄子种子当中,有30斤可能有点问题,提醒他们检测之后再销售。然而,面对供不应求的市场需求,湖南农科院没有把王建人的提醒放到心上,那批被王建人怀疑有“问题”的茄子种子没有经过检测,销售到湖南岳阳。几个月后,岳阳传来消息,那批茄子种子果然出现问题,结出来的茄子形状和品种所特有的形状差异太大。按照农科院与农户的销售协议,农科院赔偿农户4万多元经济损失。

远在陕西的王建人得知此事后,立即起身赶往湖南。农科院的领导没有想到,王建人主动上门来承担责任。他们认为,按照之前的合同约定,王建人没有责任,况且还提醒过他们要做检测。而王建人不这样认为,他说,毕竟,这些问题种子是他提交的,他就应该主动承担责任。后来在他的坚持下,给岳阳农民的经济补偿,湖南省农科院和王建人各承担一半。当时负责制种的课题组许多人私下对王建人说:“老王,你不应该承担这样的责任,按照合同,即便打官司,你也输不了。”王建人平静地说:“打官司也许输不了,但是,我要是不承担责任,良心会不安;更何况,这也不是咱们陕西人的处事风格。我不能为了一点利益,把陕西人的人品丢在湖南。”

回到临潼后,公司有人问老王,你是怎么发现那30斤种子有问题?王建人说,在制种的过程中,每块地他都仔细查看过,那30斤种子采收之前的长势,与其他种苗的长势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所以他就留心,将这30斤种子单独包装,原本想着农科院检测后,如果真有问题,也就不会流向市场。

“既然有怀疑,为什么还要收上来?”有人提出了质疑。王建人说,如果不收,那位制种农户就会产生很大的损失。这又是他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问题茄种的风波,教育了与王建人合作的所有农户,他们更加重视制种的品质了。这件事让湖南省农科院对王建人更是刮目相看,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比以前更加牢固。

(六)

“王叔是个好人。”说这话的人不是朝邑村的村民,但是他对朝邑村很熟悉,曾经在朝邑村住过两个多月。他叫蔡义勇,现任金棚公司研发中心主任。

2004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蔬菜专业的湖北小伙子蔡义勇,应聘到金棚公司。他是金棚公司招聘的第一个科班出身的大学生。当年金棚公司的主要育种基地在王建人的老家临潼。蔡义勇被安排到临潼基地,吃住都在老王家里。当年9月,蔡义勇返回母校攻读研究生。一般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辞职去读书,蔡义勇也是这样认为。就在他即将离开朝邑村的时候,王建人代表公司和他谈了一次话,也正是那次谈话,让蔡义勇彻底改变了对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民营小企业的看法。

王建人当时对蔡义勇说:“公司主要领导研究决定,你回去读书可以,但不要辞职,研究生的学费公司给你出,每月再发1000元的基本工资,要求只有一个,研究生毕业后,继续回公司工作。”多年后,蔡义勇说,当时他不假思索就答应了,因为他从王建人的眼神里看到了真诚,看到了一位农民企业家对知识、对技术的渴求。

2007年,蔡义勇研究生毕业,继续回到金棚公司上班。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知道,金棚就是自己实现梦想和人生价值的最佳舞台。2008年,在蔡义勇的倡导下,王建人力排众议,建立了“分子育种实验室”。此举让金棚公司成为当时全国首家创建“分子育种实验室”的民营企业。2009年,金棚研发中心又创建了“育种病理实验室”。

蔡义勇说,建一个两个实验室不难,难的是后期不断的投入。分子育种实验室最主要的工作,是对番茄的黄化曲叶病毒病、根结线虫、番茄斑萎病毒病、根腐枯萎病这几个主要番茄病害的基因进行鉴定,加快育种进程,做到有目的性地选择育种;而病理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对番茄的根腐枯萎病,根结线虫,番茄灰叶斑等病害的田间病源进行分离,做好接种鉴定,结合分子生物实验室的结果进行抗病材料的筛选。但是在研究过程中,许多事情都是未知数。蔡义勇起初担心短期内没有明显的研究成果,王建人会对实验室失去信心。实践证明,王建人是一位高瞻远瞩的企业家。实验室自建立以来,每年要投入几十万元,王建人大力支持,确保科研经费一分都不能少。在用人上,更是放手,让新招聘的大学生自由发挥,并且给大家提供更多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蔡义勇说,几乎全国性的行业研讨会,他们的团队成员都去过,所有的费用都是公司承担。如今,金棚的科技研发中心共有12人,这些骨干成员,除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还有来自山西农业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王建人非常看好这个研发团队,虽然自己读书不多,但是他明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已以蔡义勇为代表的科研团队,也没有让王建人失望,十多年来,金棚旗下各个基地所培育出来的番茄良种抗病性强,品质不断得到提升,充分得到各方的认可。

报告文学张继先(报告文学李俊辉)(4)

2011年,王建人在杨凌流转了100亩地,将金棚公司的总部搬到杨凌,自然而然,公司的研发中心也搬到了杨凌。公司给所有员工提供了宿舍,办起了员工灶,所有人食宿免费,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而作为公司的创始人,王建人经常与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常人眼中,他根本就不像是一位老总。如果在公司门口遇到他,许多不认识他的人,绝对会以为他是看大门的老头。

在员工蔡义勇心目当中,王建人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更是一位好人;在二女儿王芬看来,父亲的善良、朴实,以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处世态度,时刻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全国众多合作伙伴的眼中,王建人是一位值得信赖的人,合作30多年,王建人的人品和他所培育出来的番茄品种的质量一样,都是非常可靠的,这样的人,是值得一辈子交往的。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王建人依然坚守在番茄制种一线,不管刮风下雨,不管是在太白山还是海南岛,或者杨凌和临潼的制种基地,员工们与合作的农户,经常能看见他的身影。衣着朴素,常年不穿袜子,即便是雨天,也是光脚穿凉鞋,裤腿和脚上常常沾满了泥土。常有人不解地问:“您都这把年纪了,该是颐养天年的时候,还这样卖力,到底图个啥?”王建人笑着说,咱是农村长大的,干了一辈子农业,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有感情,所有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

王建人常对子女和员工说,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吃过苦,现在回头看,还是要感谢那个苦难的年代,因为只有在那样的环境下,才能磨炼人的意志。如今的好日子来之不易,这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中国人艰苦奋斗的成果,应当倍加珍惜。

报告文学张继先(报告文学李俊辉)(5)

2020年元旦刚过没几天,远在海南岛查看番茄制种的王建人得到了一个让他激动不已的好消息——公司参与的“茄果类蔬菜分子育种技术创新及新品种选育”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王建人说,这是团队长期以来共同奋斗的结果,更是政府部门对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充分肯定。

报告文学张继先(报告文学李俊辉)(6)

2020年1月17日,王建人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发布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图片,他写了这样一句话:祝贺团队二十余年精诚合作取得的成果。除此之外,他和他的团队没有做任何宣传。那几天当中,他也婉言谢绝了许多媒体记者的采访。

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王建人总觉得干不够。年近古稀的他,在广袤的良田耕作了几十年,其实,也是在精心耕作着自己内心的良田,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心作良田,百世耕之不尽;善为至宝,一生用之有余。

不论是他深爱着的土地,还是内心深处的良田,对于王建人来说,都是神圣的净土,值得一辈子精心守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