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为什么能辅佐刘邦夺天下(汉初大佬张良的一生中)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者:陈华

他本是一位长相俊美的相三代,在大秦统一天下后,身怀国破家亡之恨的他散财买凶杀人,博浪一击后成为闻名天下的通缉犯。幸蒙圯上受书,化身专意天下的可教孺子。秦失其鹿,遂举兵复国。偶遇刘邦,竟成知己,遂定君臣之约,其后为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佐策入关、斗智鸿门、下邑奇谋、劝都关中、计安太子、功成不居,无一不展现出千古谋圣的深谋远虑和绝世风范。此后,他放下虚名,修仙果道,逍遥羽化。他就是汉初三杰之一的留侯张良。

张良为什么能辅佐刘邦夺天下(汉初大佬张良的一生中)(1)

战国后期,源自血缘宗法制度的世卿世禄制度受到了强烈冲击,上升通道的豁然开启,让诸多贫寒之士一跃成为出将入相的风云人物。不过,那些受过良好教育且家世绵延的贵胄之子并不全都是酒囊饭袋,他们中同样有杰出的才智之士,一旦际会风云,同样能够建功立业、彪炳青史。

汉初三杰之一的谋圣张良就是出身相门的高干之弟。由于历史久远,今人已很难考证张良的先祖,但却知道其祖父张开地曾为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王三朝国相,其父张平则为韩釐王、韩桓惠王两朝国相,可谓门庭显赫。只是张平生子较晚,死时长子张良仍是骚年,因此才无缘执掌韩国末代相印,反而因为与韩国的这段难解情缘,成就了开局一把锤,结局一个仙的传奇人生。

佳公子买凶刺秦 圯上拜师

张良字子房,生年不详,颍川城父(在今河南郏县)人(一说沛郡人)。出身韩国贵族的他经过基因优化,长得星眉朗目、风度翩翩,标准的帅哥一枚。然而这样一位令女人心动的浊世佳公子,却无缘享受高贵家庭带给他的政治遗产,成功跻身韩国高官行列。因为,在他而立之年便遭遇了秦军的亡国之恨。当秦国内史腾率领如狼似虎的大秦锐士冲入韩国都城新郑,拿下末代韩王安的时候,年少失怙的张良正蒙受失弟之痛。这一年是公元前230年,据他父亲去世刚好过了二十年。

此时的张良无力拯救国家,便将满腔仇恨寄托在刺杀秦王身上。为此,他顾不上为自己的弟弟举行符合礼制的繁华殡礼,在匆匆埋葬弟弟遗骸后,便将全部的家财用于刺秦事业。

可是,面对威加海内的秦王,众多豪侠之士敢于出手者寥寥。偏偏张良本人又过于文弱,就是想学高渐离那样刺秦也难以做到。既然在周礼之邦找不到猛士,云游四方多年的张良索性经韩国遗民引荐,来到位于今天朝鲜半岛的秽国,结识了其君沧海君后忽悠他说,如果不能遏制秦王的野心,秽国早晚要与强秦刀兵相向。

张良为什么能辅佐刘邦夺天下(汉初大佬张良的一生中)(2)

沧海君小日子过得不错,最怕秦兵无故而加之,就同意帮他物色杀手。只是小小的秽国能有啥顶级刺客?好在这里的人对秦王的威名没那么忌惮,经过一番苦苦寻找,终于请出了一个大力士。张良花重金为其打造了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然后又花了一段时间训练他的掷准技术。经过张良的调教,大力士的必杀技初见成效,刚好张良的家臣也打听到已然进号始皇帝的老冤家嬴政痴迷驴游,动不动就巡行天下。这让一心报复强秦的张良觉得有机可乘,就带着大力士和大铁锤,偷渡回国,伺机行刺。

经过一番仔细计算,张良算定秦始皇将于公元前218年某日经过博浪沙(在今河南原阳东)。于是,他和大力士提前来到博浪沙潜伏。期间,为秦始皇出巡打前站的卫士虽来此处巡查,但都被张良机警地躲过。

那一刻,秦始皇的车驾在无数黑甲骑兵的扈从下从博浪沙缓缓行过。躲在暗处的张良心中大喜,可是猛地又发现了一处致命BUG。原来,按照秦制,天子出巡所乘车辇由六马拉车,大臣则是四马拉车,也就是说,张良此行攻击的目标应是某辆由六马所拉的豪车。可是意外出现了,敢为天下先的秦始皇深知欲亡其人者不胜枚举,故此次出巡改了规矩,和大臣一样乘坐四马拉的车。看着眼前越来越近的一长溜高车驷马,饶是张良这般智商无敌的神算子也搞不清状况了。

张良为什么能辅佐刘邦夺天下(汉初大佬张良的一生中)(3)

箭在弦上,为了报仇苦捱十余年的张良顾不上许多了。他挺身而出,大声招呼大力士对着车队中间貌似最豪华的马车发起致命一击。大力士没有辜负张良多年的培养,二话不说,只发一声喊,便祭出了手中的大铁锤。只听“呯”的一声,大铁锤不负所望地击中了那辆疑似豪车,木制车厢轰然飞散,车中之人被远远甩出,生死未卜。

张良见状,同样二话不说,钻进最初藏身的芦苇丛中,在数万秦骑的愣怔中逃之夭夭。那位身大力不亏的大力士则向着相反的方向跑得无影无踪。

然而处心积虑的张良高兴得有点早,祖龙岂是那么好杀的?大铁锤击中的只是副车,被撞飞的是某位倒霉的驸马都尉,秦始皇则安然无恙。看着眼前的破车与伤者,无上权威受到公然挑衅的秦始皇龙颜震怒,立刻下令全国通缉肇事逃逸者。至于那位半死不活的驸马都尉,则因为替主子挡锤官运亨通(此时的驸马都尉其实是官衔,并非公主的老公,后因公主的老公一般都会受封驸马都尉,人们才将其称作“驸马”。驸马都尉这一官职见诸史册,就是从此时开始的)。

博浪一击发生在电光石火之际,张良当时又刻意隐藏身形,所以数万扈从真心没人看清张大公子的俊俏模样。很多人事后依照大力士的身形胡乱联想,将其海捕图形画得五大三粗,照着这个样子去拿人,如何能够如愿?所以尽管秦始皇大动干戈地一顿折腾,张良却始终“逍遥法外”。人们虽然不知道荆轲之后敢于公然行刺的张良为何方高人,但在有心人的编排下,张良的故事被传得神乎其神,这使他的江湖地位爆涨了不少。

张良在知道博浪一击未能如愿后,便不再开展行刺这种低端的报复行动了,而是开始图谋搅乱天下恢复韩国。可是,以前只顾读圣贤书的他,虽然也翻过家中珍藏的一些兵书,但却是浅尝辄止,而且因为没有名师指点,学得那点皮毛也拿不出手。因此,在逃犯张良渴望能够拜师学艺。

张良为什么能辅佐刘邦夺天下(汉初大佬张良的一生中)(4)

某日,张良正在沂水的圯桥转悠,突然遇上一位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老翁走过张良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让张良帮着捡鞋。张良还以为自己听错了,不禁愕然,不过看到老翁一把年纪,似乎有些道行,就违心地替他把掉在河床上的鞋子取回来。哪知老人得寸进尺,竟跷起脚让张良给他穿上。此时的张良真想挥拳揍他,但多年行走江湖饱经磨难的他想了想,还是强压怒火帮老人穿好鞋。

老人不但不谢,反而仰面大笑而去。饶是修练多年的张良,也不禁心中恼恨,可又不好发作,正要转身愤而离去之际,只见那老翁又返回桥上,对张良竖起大拇指道:“孺子可教也!”然后,他很神秘地约张良五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老人的反常举动激起了张良的好奇心。

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匆匆赶到桥上。谁知老人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才到,便忿然斥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说罢即去。这让张良愈发好奇,非要看个究竟,然而还是步了老翁后尘。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终于赶在了老翁前面。这份至诚和隐忍感动了老翁,于是老翁送他一卷奇书道:“读通此书可为帝王师。十年后天下必乱,汝可用此书安邦立国。”说罢,扬长而去。这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老翁就是传说中的高士黄石公。

张良得到就是被秦人焚毁的正版《太公兵法》,这让张良非常高兴,此后日夜研修,终于成为一个深通韬略的“智囊”。

这是一个后世耳熟能详的励志故事,笔者却认为情节过于戏剧化。首先,作为齐国老祖姜子牙传世的《太公兵法》,别人也许看不到,对于家世显赫的张良来说,未必没有读过。其次,兵法的传承必须有人指教,甚至要有实践的机会,仅靠闭关自学难免纸上谈兵。第三,黄石公过于故弄玄虚,而且至诚和隐忍并不等同于智慧,如果张良没有兵学慧根,难免所托非人。

张良为什么能辅佐刘邦夺天下(汉初大佬张良的一生中)(5)

因此,笔者觉得事情的真相或许是,张良在逃期间痛定思痛,转而投师学艺,另谋报秦出路。他的禀赋与至诚感动了黄石公,黄石公收他为徒,倾心传授致胜韬略。从前对兵法一知半解的张良经过高人传授,这才有了安身立命的绝世神智。

造反派邂逅明主 计入关中

经过近十年的潜心攻读,学有所成的张良终于迎来了大展鸿图的机会。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在今安徽宿州埇桥区东南)打响了第一枪,引发了天下共灭强秦的链式反应。张良也忍不住扔下书本带着自己拉起的一支百人队,准备去找楚国贵族景驹搭伙反秦。

张良为什么能辅佐刘邦夺天下(汉初大佬张良的一生中)(6)

在留地(在今江苏沛县东),张良邂逅了在下邳一带拉杆子的刘季(邦)。正急着赶路的张良也不知是搭错了哪根筋,非要与刘邦唠唠。结果,张良没想到刘邦虽然猛地看上去像个粗坯,但深入一接触却让人如沐春风。早已不是高大上贵族的张良凭着行走江湖阅人多矣的独到眼光,立刻品出这是一手黄金潜力股。

然后,张良又试着与刘邦身边的几个老弟兄唠了五毛钱的嗑,虽然这些人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出身也与刘邦不相上下,但他们却不乏见识,对张良这位贵胄子弟也有心接纳。这让张良蓦地产生了际遇明主的感觉。张良固然韬略过人,但如果没有纳谏之主为他搭建施展韬略的平台,终将一事无成。于是,张良决定转投刘邦阵营。这让刘邦异常高兴,毕竟他的兄弟伙多是些屠猪贩布之辈,如今有一位贵胄子弟加盟,那排面顿时提升了不止一个挡次。而且老刘这个人本来就一无所有,大不了打回原形,所以他对于自己看好的人敢于放权,这让张良有了施展智慧的更大空间,当然乐意与刘邦成为最佳拍档。

不过,此时的张良还有一个心愿未了,那就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复兴韩国梦。看不到一个重新站起来的韩国,他是不会放下了那颗三代人数十年积累起来的韩国情缘的。对此,刘邦表示充分理解,也尽可能给予方便。此时的刘邦还没资格卸磨杀驴,当然不会拒绝张良的一片赤诚。

张良为什么能辅佐刘邦夺天下(汉初大佬张良的一生中)(7)

张良在与刘邦交契之后,又找到项梁,向这位踌躇满志的义军大佬建议:“您既然已立了楚怀王熊心,也应该立其他国家的后人,大家一起才能完成反秦大业。”张良与项家早就是熟人,还救过项梁弟弟项伯的命,而且项梁此时的排面也不大,乐得有人一起闹腾,当即同意立横阳君韩成为韩王,并让张良担任司徒(丞相),张良在42年后,重又接过被家族捂了五朝的韩国相印。

新官上任的张良初步达成了复韩的目的,可是在收复韩国故地颍川郡时,却遇上了麻烦,他的兵马与秦军来回拉锯,始终打不开局面。之所以会这样,一是因为大秦主力尚在,威信犹存,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二是张良同学终究是旷古绝今的谋士,却不是临阵破敌的统帅,这也注定了他后来甘心居于刘邦之下的夙命。

就在张良于颍川拉锯的当头,楚怀王为了激励士气,与众将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这让当时最有实力的项羽和刘邦如同打了鸡血一样兴奋起来,纷纷寻找破关之路。刘邦知道自己的实力和战力与项羽比都很LOW,便决定取道颍川、南阳,走武关进关中。公元前207年七月,刘邦一举攻占了张良久攻不下的颍川,与韩王成、张良胜利会师。刘邦将颍川郡交割给韩王,韩王命张良随刘邦攻取关中作为回报。张良和刘邦这对好基友自然一拍即合,高高兴兴地杀向南阳郡。

南阳是坚城,秦军不肯就范,刘邦苦攻不下,就想着绕行。张良却认为如果不能攻破南阳,难免腹背受敌,所以力劝刘邦乘夜抄小路悄悄杀回,同时增设旗帜,给南阳城来个前后夹击。然后趁城中人心不稳不计,招降郡守,轻取南阳。有了南阳的示范效应,沿途的秦城多望风而降。

不久,刘邦大军来到峣关(在今陕西商州西北)。最近打得手热的刘邦想直接率领两万劲卒破关,张良却认为,峣关易守难攻,且有重兵防守,一旦久攻不下,恐为项羽抢先。不如收买贪财的峣关守将,然后乘其不备,发起突然攻击,自可一战而下。说到这儿,笔者不得不赞叹一句,张良这些年混迹江湖还是有些道行的,对于各处险要形势和人心好恶的把握已入木三分,这才能计到敌除、立竿见影。

果然,刘邦攻破峣关,又在蓝田大败秦军的总预备队,使得原本就很空虚的关中无兵可用、无险可守,彻底变成了一只待宰的羔羊。当刘邦于当年十月抵达霸上(在今陕西西安东)时,刚刚杀死赵高的秦子婴见大势已去,只得摆出标准的投降仪式,向这个治下的小亭长投降。至此,横扫六合、包举宇内的大秦帝国轰然倒塌。靠着张良的计谋,刘邦提前入关,赢得了宝贵的政治优势,使其从反秦的各路诸侯中越众而出,成为事实上的二号领导。

而张良此后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使刘邦这个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脱颖而出的二号领导变成众望所归的一号领导。

明白人安定人心 迷惑项羽

张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刘邦不要过早地迷失自我。进入集天下豪华于一身的大秦宫殿后,年过半百的老刘有些忘乎所以,就想留在宫中安享富贵。关键时刻,先是连襟樊哙的一声大吼,然并卵;之后便是张良的一番利害分析:“秦皇暴虐无道,您才有机会进入咸阳。如果现在沉溺其中,与秦皇有何区别,又如何能够长久?而且天下诸侯拥兵者甚众,项羽之兵更是数倍于您,此时应该布衣素食,向天下展示您的仁德,这样才会得到更多的拥护。”这话登时让刘邦清醒过来。

刘邦这人最大的长处就是听人劝吃饱饭,一旦明白过来,做得会比当初劝他的人想的还要好。

张良为什么能辅佐刘邦夺天下(汉初大佬张良的一生中)(8)

刘邦立刻下令封存秦宫府库、财物,然后还军霸上约束军队,并再次接受张良的建议,召集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还派人与秦吏一起巡行各地,悉除暴法,安定民心。虽然关中经过秦法百余年的管制,秦人大都习惯了,但动辄得咎的秦法还是让人不寒而栗,如今能够松口气,秦人还是很高兴的,他们争先恐后地到霸上劳军。对此,老刘看着就高兴,不由就加戏了,他对大家说:“军中粮食充足,就不用大家破费了!”这话瞬间让秦人对刘邦的好感再度升级,都争着请刘邦为秦地之主。

刘邦这一连串的政治秀太给力了,迅速消弥了秦人对他的抵触情绪,为他在日后的楚汉战争中把关中作为稳固大后方奠定了坚实基础。如果再联想一下项羽坑杀秦卒,杀死子婴,火烧秦宫,刘邦与项羽在政治上的差距简直是天差地别,项羽不败简直是没天理了。而这一切,正是从刘邦听从张良之劝不恋秦宫享受开始的。由此可见,张良在此时已经准确地预见到未来的刘项之争不可避免,并提前布局,充分体现出谋圣的高瞻远瞩。

就在刘邦经营关中的时候,项羽也扫平了关东的秦军主力,率领诸侯联军抵达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对于这位义弟,刘邦还是很怕的,尤其是听说他带着四十万大军扣关而来,刘邦当即出了一记昏招,命令守关之将阻止项羽入关。这下可让项羽对刘邦的好感瞬间归零,加上刘邦的部下曹无伤又派人密告项羽“刘邦要在关中称王”,进而引发了项羽对刘邦的攻击。

眼看刘邦就要与项羽全面火拼的张良使出浑身解数,利用自己和项羽叔父项伯的江湖友谊,终于为刘邦争取到了一次面见项羽解释的机会,这就是众所周知的鸿门宴。

张良为什么能辅佐刘邦夺天下(汉初大佬张良的一生中)(9)

由于这个桥段大家太熟悉了,笔者就不赘述了。笔者只想说,后世都认为项羽是妇人之仁、放虎归山。其实大家没有好好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首先,刘邦执行楚怀王的命令先行入关,占据了道义上的优势;其次,贵族出身的项羽当时志得意满,自以为天下无敌,根本不会将贫民出身的刘邦放在眼里;再次,刘邦做小伏低,态度端正,让项羽杀之无由,否则项羽也不会让樊哙的三番两语就给说住。当然,项伯的刻意维护,也使得刘邦顺利避开了范增、项庄的必杀技。有此种种,刘邦的鸿门宴只会是有惊无险,再加上张良的见机而作,刘邦必当安然无恙。

刘邦在鸿门宴上成功脱险,并不能说明项羽与他毫无芥蒂。相反,刘邦能够轻而易举地入关灭秦,其实是让项羽很忌惮的。这从他在随后的分封天下中将居于灭秦次功的刘邦封到遥远的巴蜀为汉王就可看出,项羽心中也是有些丘壑的。而且项羽还将投降的章邯等三位秦将分别封在关中为王,让他们负责阻挡刘邦北上。对此,刘邦很是不忿,就想率兵攻击项羽,后经萧何、张良一再苦劝,这才隐忍不发。

此后,张良准备回韩国辅佐故主。刘邦拿出不少战利品回报张良,张良将其转赠给项伯,让他为刘邦谋取汉中之地。这样刘邦才得以建都汉中的南郑,拥有了巴、蜀、汉中三郡之地。张良送刘邦去汉中,看到道路险峻,就让刘邦烧毁栈道,以示再无东顾之意,同时也可防备其他诸侯来犯。这一招果然迷惑了神经大条的项羽,使他暂时放下了对刘邦的戒心,转而去拾掇其他不服的诸侯。

拥有越高武力的项羽和超高人望的刘邦对决天下,很快就在人们的期待中全面展开了。当刘邦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军经武,在韩信的带领下暗渡陈仓进击关中三王时,张良也没有闲着。

张良深知,楚强汉弱,刚一冒头的刘邦很容易就会被项羽搞死。因此,他没等项羽发兵,就冒用刘邦的名义给项羽写信,说汉王是觉得自己的封地名不符实,所以才想更进一步,只要得到关中,就会心满意足的。当然,这话是骗鬼的,张良知道项羽不会轻信,他随即又抛出一个大礼包,说齐王田荣对项羽在齐国的一番骚操作极为不满,准备联络赵国起兵灭楚。这个消息一下子把项羽气坏了,在他看来,老刘要想搞定三王全取关中绝非易事,章邯可不是省油的灯。与其劳师远征,不如先收拾近在肘腋的齐国。于是,他举兵向齐,从而放松了对关中的防范,这才为刘邦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

张良为什么能辅佐刘邦夺天下(汉初大佬张良的一生中)(10)

项羽这种贵族出身的暴力狂魔永远不懂得民心向背的作用,丝毫不知关中父老对刘邦的衷心拥戴和对葬送二十万关中子弟的章邯等人的切齿痛恨。在百姓的拥护下,刘邦迅速略定关中,拥有了稳固的大后方,进而俯视中原、逐鹿天下。无数好战的老秦人毅然加入刘邦这个反秦大BOSS的阵营,誓与坑杀他们亲人的项羽血战到底。而这与张良的提前布局密不可分。

就在刘邦经营关中的时候,项羽又干了一件蠢事。他杀死了韩王成,使张良失去了相韩的效忠对象,也让他对梦回诸侯分封时代产生了动摇。此后的张良对项羽充满了刻骨仇恨,毅然从楚都彭城逃到刘邦身边,受封成信侯,从此一心一意辅佐刘邦,成为画策之臣。

社稷臣临危画策 计灭强楚

消化了关中的刘邦广发英雄帖,招来自己当年的好基友常山王张耳等五家诸侯,拼凑起56万大军,于公元前205年四月,乘项羽与田荣打得难分难解之际,直接攻入楚都彭城。

那一刻,刘邦觉得可以放飞自我了。在他看来,老对头的老窝都让自己端了,压在自己身上数年的大石头终于可以搬开,该趁着老之将至时好好潇洒一回了。于是,刘邦整日置酒高会,要多嗨皮有多嗨皮。至于那些诸侯,见带头大哥如此,也乐得胡天胡帝地享受胜利果实,全然不顾项羽未灭、强敌在侧。

张良为什么能辅佐刘邦夺天下(汉初大佬张良的一生中)(11)

得到消息的项羽带着3万精骑从小路火速回援,进入楚境后,收拢仍忠于大楚的士众,向着数十万乌合之众发起了雷霆一击。刘邦仓促应战,粮饷不继,很快就被挟怒而来的楚军杀得大败,连老父妻儿都丢了,只带着张良等数十骑仓皇逃至下邑(在今安徽砀山东)。

这次,谋圣也失算了。不过张良很快从失败中清醒过来,面对惊魂未定的刘邦,他振振有辞地分析形势:“九江王英布本是楚国猛将,因与项羽有隙,在彭城之战中不肯出兵助战,项羽曾多次遣使问责;彭越因项羽不肯分封早就对其不满;大将军韩信智勇过人,可以独当一面。为今之计,只要用好这三将,便可逆转形势。”刘邦闻言转忧为喜,立刻采纳。

“下邑之谋”虽然只是张良仓促间勾勒出的一个军事联盟,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刘邦正是凭借着与韩信、英布、彭越等人结成的军事联盟,扭转了战局,转守为攻,最终取得了垓下大捷。

在下邑之谋结出硕果之前,刘邦在与项羽的对决中仍一直处于下风。公元前204年冬,楚军围困刘邦于荥阳。汉军粮草匮乏,刘邦大为焦急,就想采纳老酒鬼郦食其的主意,分封六国之后以换取这些人的支持。

对于这种饮鸩止渴的建议,经历过韩王成被杀惨痛教训的张良非常不感冒,他拿过案上的一双筷子,连比带划地表达了不同意见:“以前商汤、周武分封诸侯,是因为他们能够控制局面,如今您自己都被项羽吊打,凭什么去管束别人?再说,即便要分封的话,与其用土地去奖赏那些不相干的六国之后,不如用来奖励为大汉争夺天下的功臣?一旦六国后人尽皆裂土,谋臣将士都将各归其主,又有谁会帮您打天下呢?而且,这些六国后人见到楚军强大,必然向楚寻求保护,又怎么会向您称臣呢?”老刘听到张良一番鞭辟入里的快论,登时清醒过来,忙命人将已铸好的六国印玺统统销毁。

张良为什么能辅佐刘邦夺天下(汉初大佬张良的一生中)(12)

此时的张良较之昔日处心积虑“复韩”时的张良,对于天下大势的认识,已然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也为此后汉王朝的统一减少了不少麻烦和阻力。由此不难看出,张良是一位洞察秋毫的谋略家和与时俱进的政治家。

当刘邦在契弟项羽面前吃瘪时,兵仙韩信却在一路高歌猛进,凭着他出神入化的指挥,汉军连下魏、代、赵、燕、齐诸地。汉家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也让韩信有了自己的想法,就让人禀告刘邦自己要做齐地的“假王”。

刘邦一听就火了,当着韩信使者的面扯开嗓子就骂:“老子久困于此,时刻盼着他带兵前来相助,不想他竟要自立为王?”正在旁边的张良闻言吓坏了,和陈平赶紧示意刘邦。老刘猛地醒过味来,遂改口继续骂:“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做就做真王,何必做假王?!”一向口不择言的刘邦真是脑筋急转弯的高手,如此无缝对接的一骂,韩信的使者觉得毫无违和之感,忙不迭地替主子谢恩。

当年二月,张良就带着印玺去齐地封韩信为王。张良看出了刘邦的权宜之计,但他却不会跟韩信说破。在他心中,已无韩国,何来齐国?天下乱了太久,张良只希望能早点安静下来。

刘邦“行虚惠而受实福”的伎俩果然让韩信很受用,也让他在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坚定地站在了刘邦一边。

公元前203年,汉楚形势逆转,下邑之谋的好处充分显现。楚军兵疲粮竭,项羽被迫与刘邦讲和,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在项羽拔营东归彭城后,刘邦也欲引兵西归关中。楚汉大戏如果这样演下去的话,那么双方各自休整,然后再重新上场开打,真不知天下宁定会在何年何月?在这个重大的转折之际,张良以一个政治谋略家的深邃眼光劝谏刘邦:“如今汉据天下三分有二,正是灭楚良机,宜猛追穷寇,毕其功于一役。否则纵楚东归,必将遗患无穷。”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亲率大军追击项羽,并令韩信、彭越合围项羽。然而,这哥儿俩却迟迟不肯发兵,使得刘邦被含恨反击的楚军一顿痛扁,只得躲在固陵(在今河南太康南)的壁垒中焦虑不已。

张良为什么能辅佐刘邦夺天下(汉初大佬张良的一生中)(13)

张良对于韩、彭的小心思早已了然,他建议刘邦赶紧给二人画定疆界,让他们安心做王。这样他们很快就会派兵来援。刘邦立刻派人带上地图找到二人,一番图上作业后,二人果然发兵。再之后,韩信为帅,使用“十面埋伏”之计,加上张良的“四面楚歌”彻底粉碎了项羽的最后一点战力,迫使其在乌江自刎,从而结束了惨烈的楚汉战争。

张大仙计安新朝 修仙果道

公元前202年二月,曾经不务正业的刘三正式变身君临天下的汉高祖。

张良为什么能辅佐刘邦夺天下(汉初大佬张良的一生中)(14)

同年五月,刘邦在洛阳南宫与群臣欢饮。席间,酒精上头的刘邦论及楚失天下、汉得天下之由时,道出其中的关键在于自己能够并用萧何、张良、韩信三杰。他专门评价张良道:“夫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正因如此,后代雄主总爱对自己的谋主夸上一句“吾之子房也”。

新兴的汉帝国面临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定都何处?汉高祖在定陶称帝,但定陶无险可守,作为商业中心尚可,若是作为大国腹心就让人不放心了。大臣们都觉得洛阳不错,周室在此经营多年,又是天下中心,而且离大多数汉臣们的老家楚地不远,于是纷纷建议定都洛阳。只有一个刚从西域返回洛阳的齐人娄敬提出建都关中,凭高视下,可得山川之利。

刘邦一时拿不到主意,就找张良问计,张良虽然是韩国旧人,但却深知关中之利,建议道:“洛阳四面虽有山川之险,但腹地太小,方圆不过数百里,周室迁都于此再无复兴之望。相反,关中左有崤函之固,右有陇蜀之险,土地肥沃,天府之国,帝王之基。臣赞同娄敬的建议!”有了张良的分析,刘邦决定定都关中,八月,汉帝国正式迁都长安。

解决了房本的问题,下面更棘手的就是待遇问题了。大家跟着刘老三打死打生,不就是图个开国功臣、公侯万代吗?刘邦知道这事不能拖,就在安顿好定都之事后,大封包括张良在内的20多位功臣。哪知道僧多粥少,这下子如同捅了马蜂窝,大家为了受封之事议论纷纷,一些粗坯甚至在入宫朝见时也争论不休。

刘邦不止一次在阁道上看见当年的老兄弟三五成群地聚坐在一起窃窃私语,非常担心地问张良是怎么回事。张良早知端的,却故意吓唬刘邦道:“他们在商议谋反!”一句话唬住了造反起家的刘邦,忙问原因。张良道:“陛下起自布衣,是靠着这些人才争得天下的。现在您当了天子,可是受封的都是您平时喜欢的人,诛杀的都是您平时仇怨的人。现在朝中忙着统计军功,准备对所有的功臣进行分封,可是天下的土地人口毕竟有限,有些人怕陛下不能封赏他们,更怕您追究他们平常的过失以致被杀,因此才会聚在一起商量造反!”

刘邦见张良说得气定神闲,猛然明白张大仙已有对策,忙虚心求计。张良没有直接回答,反而问道:“陛下平日最恨,且群臣尽知的人是谁?”刘邦咬着牙说:“是雍齿这个二五仔!”张良一笑道:“请陛下先封雍齿吧。群臣见雍齿这货都能受封,自然就安心了!”果然,当雍齿就封什邡侯的诏命一下,众人都不再聚讼纷纭了。

张良的安一仇而坚众心的权术,不仅纠正了刘邦任人唯亲的弊端,而且轻而易举地缓和了矛盾,避免了一场随时可能发生的动乱。

当大汉渐渐步入正轨后,体弱多病的张良早已不是那个颜如女人的美少年。相反,相三代的张良深知,此后朝廷的内斗将多于外争,如果想持盈保泰,最好的立身之道,就是托病远离政争,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让自己成为一个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位高闲人。因此,张良极少参与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对于故国之主韩王信的迁国叛乱无动于衷,对于皇室成员的明争暗斗,更是恪守“疏不间亲”的祖训(想来,张家能够在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韩国朝堂维系那么久的相权,也是这条金律的功果)。

只有一件事,让张良这位大隐隐于朝的智者不得不重返现实、再展奇才。公元前197年,刘三受不了枕头风的劲吹,动了改易太子的念头,想废除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改立戚夫人所生的赵王刘如意。这在古代是动摇国本的大事,尤其是大汉初立,此时换太子必然引发了一朝空前的政治危机。

张良为什么能辅佐刘邦夺天下(汉初大佬张良的一生中)(15)

朝中大臣几乎一边倒的站在刘盈一边,可是这仍不能改变刘邦的初衷。吕后见情势危急,就问计于张良。张良有心不管,却也担心自己智计百出开创的局面化为泡影,就对吕后说:“口舌难保太子,唯有请出陛下一直请不动的商山四皓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只要这四尊八十岁的白发老人往太子身边一坐,即可安保太子之位。”果然,当刘邦在太子处看到四皓后,登时明白太子羽翼已丰,已难以撼动,从此再也不提改易之事。为此,吕后对张良感激不已。

此时的大汉经不起折腾,尤其是怕你死我活的皇室内斗,张良一计安太子,为大汉政权的顺利交接吃了一颗定心丸。至于后人所说“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害刘”,那纯粹是超越人力的上帝视角。

张良为什么能辅佐刘邦夺天下(汉初大佬张良的一生中)(16)

此后的张良越发远离政治,很多书上都说他跟从赤松子云游天下、修仙果道,这可能有些不实。张良毕竟是万户侯(刘邦曾让张良在山东之地择三万户封之,张良坚辞不受,只请求将留地的万户封给自己,这也是留侯的由来。从中我们更可看出张良的心思之细,一是表明自己不贪爵赏,二是提醒刘邦勿记旧情),岂能随心所欲?若说张良虽仍食人间烟火,但却崇信黄老之学,与道家人士过从甚密,平时一心修道养精、静居行气,这应是可信的。

然而,无论张良如何修仙,终究未能白日飞升,而是于公元前186年,病逝家中,追谥“文成”。一代谋圣殒落,留下两子张不疑、张辟疆,因为曾被吕后罩过,自然被划为吕党,在汉文帝上台后失爵犯罪,日子过得一年不如一年。一直到了来孙张千秋,爵位只是公乘,很不起眼,幸好汉宣帝搞了一个“诏复家”运动,才大为改观。由此,笔者不禁感叹,同样谥为“文成”,张良与明代神算刘基一样,算得了自己的生前,却算不了自己的身后,子孙都曾因为自己蒙难。

幸好,张良的八世孙张陵创立天师道,其后人摇身一变成为世袭罔替的张天师,一传就是上千年,居然与儒门孔家有一拼。历代张天师们为了神化自己的来历,自然少不了为张良的神智添油加醋,所以这位千古谋圣也越发的YYDS起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