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经历从奴隶社会到什么社会(人类经济简史9奴隶社会的兴亡)

从经济学看历史

与其他历史书籍比较,经济学的历史中是没有英雄,没有阶级,人类社会的各个阶段都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延续和发展种群的选择结果。

生产力决定经济形势,经济的发展决定政治的形态。人类种群为了生存在不同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下发明了各种的经济形态,但是并非每种经济形态都能可持续发展的,有时候种群不得不以牺牲远期发展为代价,来保证种群的近期生存。这种无奈的选择,在早期生产力不足的社会普遍存在,诸如殉葬,人祭,奴隶制度都是这样的产物,类似于细胞自噬的保护行为。如果说这些行为是生存的必然选择,那么当生存条件转好后,还保留这些措施,那就是极其愚蠢的行为,然而历史上这种愚蠢的行为,比比皆是,有太多的人在短期利益面前迷失自我,为了个人利益而去伤害群体利益。最终这些逆潮流的人士不是连累整个种群被淘汰,就是被剥夺权力后受到了集体的审判。

科技是影响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但是科技发展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社会资源,并且从投入到产出之间常常是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成本,并且也不能保证投入一定有产出,为了提高生产力,往往导致了种群内部资源分配的不平衡。政权的存在除了调配资源分配,主要就是为了协调这种分配不平衡而造成的内部矛盾。

人类从部落文明跨越到封建社会,中间花费了数万年的时间,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部落文明的生产力低下,几乎无法承担科技发展消耗的资源。只有当部落人口积累到一定程度,内部劳动开始细化,部落间的商业逐渐成熟后,科技水平才能快速发展和传播。要不然,这些新技术很可能在瘟疫饥荒之类的偶尔灾害下,由于某个部落的消亡,而在历史中昙花一现。

奴隶制度的兴起

随着一万年前后,第四纪冰川末期结束,全球温度开始逐步提升,北美洲北部的白令海峡冰川消失,美洲彻底和亚欧大陆分开,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南部比现在寒冷得多。长江黄河恒河印度河处于热带地区,非洲的河流径流量比现在更大,尼罗河每年的定期泛滥,给两岸带来肥沃的河泥,保证了农业丰收。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埃及和两河流域的部落经过战争兼并整合,相继出现了人类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人类经历从奴隶社会到什么社会(人类经济简史9奴隶社会的兴亡)(1)

气候变迁对人类文明发展有很大影响

奴隶大致有三种来源,战俘,罪人和破产自由民,不过奴隶制度和奴隶社会是两种概念。早在旧石器时代,战败方就会变成战胜方的奴隶或者食物,在现代社会也常常有奴隶交易在阴暗处发生。但是奴隶社会是以奴隶作为主要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社会经济选择呢?或许这就是人口发展和生产力发展出现不可调和后,社会妥协的结果。

奥地利著名诗人裴多菲有一首世界闻名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表面上看似乎是生命,爱情和自由的比较,深究起来只不过是不同的生命价值在个人心中的比较。一开始的生命代表自我的生命,爱情代表着所爱的人的生命,最后的自由代表的是自我认同的种群的生命繁衍,通俗化的说就是“自己的生命虽然重要,但是为了我爱的人,我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为了整个民族的自由发展,我也可以牺牲我爱的人。”而奴隶的出现和奴隶社会稳定的前提,就是奴隶认为出卖自由能够给自身,家人,氏族带来更好的生存繁衍的条件。

在农耕时期,粮食消耗按照人均每年200多公斤谷物计算,按照75%出米率。以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贫困线60%计算,正常的其他支出占40%,也就是一个人年收入至少达到400公斤粮食,才能勉强衣食住行温饱。

奴隶社会时期,主要是刀耕火种,人力耕作,平均劳作在15亩左右,亩产在100公斤以下,也就是收入在1500公斤,按照1:2留种500公斤(早期种子收获比大都在1:2以下,之后近千年逐渐上升到1:7左右)。(1500-500)/400=2.5人,也就是说当时的生产力,如果单纯的农耕,理想无病无灾的条件下,1个劳动者能够养活包括自己2.5个人左右。一般家庭平均6~8个人 (2个老人,2个成人,几个小孩),这种生产力几乎只能勉强能够维持家庭正常生存发展,是没有剩余资产来支撑国家发展的需求。

因此为了保证社会正常运作,国家机关必须通过强制劳役和大量使用奴隶,用于建设大规模的公共设施和工农业生产,以减轻自由民的生活压力,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由于奴隶能通过只保留青壮年劳动力,降低生活成本,定期淘汰弱小的形式,减少对物资的消耗,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社会消耗,保证社会稳定发展。

而随着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农民耕作进入畜力时代加上农业工具的发明,生产力上升1倍以上,平均劳作在30亩以上,亩产由于种子优化也逐渐上升120公斤以上,年收入在3600公斤以上,去除留种1:4,结余2880公斤,能够养活7人以上,足以养活一个家庭。当以家庭为基础的小农生产方式能够独立支撑整个社会消费后,奴隶制度低下的效率和强迫带来的严重的阶级矛盾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大规模使用奴隶的方式就很快被遗弃了。由此可见,生产力和人口之间的发展矛盾,是造成奴隶社会出现的主要原因。

中国的奴隶制度

中国在三皇五帝时期就有黎人,黔首的说法,主要说的是早期社会战争俘虏作为奴隶的现象。

5000年前夏是奴隶制的确立时期,3500年前商是发展时期,3000年前周是奴隶制的鼎盛时期,一直到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奴隶制开始衰落。自秦后两千多年,使用奴婢和农奴的大地主庄园和小土地自耕农并存的生产方式一直是中华诸帝国的生产方式,官方和民间的蓄奴生产方式在中国长盛不衰。

战国前期一个劳动力由于耕作技术的限制,主要是人力耕作,平均劳作在15亩左右,而到了汉代双牛犁耕技术的普及,人均30至50亩已经成为常态,加上作物改良和粪肥对产量的影响,粮食产量一直稳步提升。中国史料有关一般亩产的典型材料记录,战国前期的亩产205.8市斤,战国后期的247市斤,汉代亩产粟281市斤,唐朝亩产334市斤。

《汉书.食货志》记载了战国初期魏文侯的相国李悝所算的一笔农民收支帐,农夫一家5口,两个劳动力,耕田100亩,平均每亩收粮1.5石,共收150石。除去十分之一的租税15石,余135石。每人每月平均吃粮1.5石,全家共吃90石,余45石。每石卖钱30文,共得钱1350文。除去祭祀、庙会用钱300文,余钱1050文,每人穿衣用钱300文,全家共用1500文,还差450文。加上妇女纺织和饲养家畜的收益,全家收支平衡,略有盈余。

由此而看,农业发展一直到汉代,常规的家庭农业收成已能勉强维持小农家庭(常规家庭一般五口到八口,劳动力在二到四人)为单位的个体生活和国家消费。

因此中国到了汉代以后,除了皇室(战俘,罪犯,贱民等),大范围使用奴隶的现象几乎不存在了。

人类经历从奴隶社会到什么社会(人类经济简史9奴隶社会的兴亡)(2)

修建秦陵使用了大量的奴隶

欧洲奴隶制度的衰亡

在中国及周边区域由于农业工具,垄耕种植法,粪肥,大豆轮种技术等等先进农业技术的发明,导致该区域的农业生产力,在两千多年前远高于欧洲,这也导致了中国的奴隶社会的衰败很迅速。

人类经历从奴隶社会到什么社会(人类经济简史9奴隶社会的兴亡)(3)

十六世纪前,中国的农业科技发展远远领先世界

而欧洲之所以能够从中世纪的六十斤种子收获一百斤粮食(英国作家大卫∙尼科尔《中世纪生活》)发展到十四十五世纪之后的种子收获比到1:7,甚至是接近达到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巅峰的原因很简单。唐宋时期后期,海上丝绸之路开始流通,船舶的运输便于中国农耕机械的运输,中国的先进技术传到了欧洲。犁,条播机、耧车等中式农耕机械传到了欧洲,当时还有中国的挽具在更早的时候传到了欧洲,包括中国在钢铁冶炼上最大的发明生铁的冶炼也在前后时间传到了欧洲。这让欧洲拥有了最先进的栽培方式,大量的铁质农具,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可以充分利用畜力的工具,解放了大量的生产力,完成了中国在隋唐时期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完成的农业革命。

但是由于欧洲宗教习俗,气候地理差异和畜牧业发达,粪肥的使用和大豆轮种技术并没有在欧洲传播。加上中世纪以来数次的瘟疫,导致欧洲地广人稀并不缺乏耕地,从中世纪直到近代还一直在采用对土地面积要求较大的休闲耕作制(三圃制:休闲→冬谷→春谷),以保证土地肥力的持续。因此一直到清朝前期,欧洲粮食的亩产还低于中国亩产量。

欧洲很多地方并不适合发展农业,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使得欧洲大部分土地日照不足,虽然沿海渔业,高纬度草原地区畜牧业填补部分食品空缺,大部分欧洲地区的粮食亩产量甚至在清朝早期以前还低于中国,所以奴隶制度也延续时间比较长,一直延续到9世纪才逐渐开始消失。其中北欧地区由于天气和地理原因,农业产量也更低,俄罗斯的农奴制度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欧洲国家,一直到19世纪中叶才完成农奴制改革。

人类经历从奴隶社会到什么社会(人类经济简史9奴隶社会的兴亡)(4)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2月宣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奴隶社会的后期发展

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逐渐从混乱暴力走向规范秩序的开端,部落城邦之间的合并战争,形成了稳定的国家,大量的俘虏奴隶奠定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基础,然而长期大量使用奴隶也给这些国家带来了无法稳定发展的隐患。为了解决奴隶和奴隶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各个国家的精英们提出来很多解决方案。历史上各种奴隶制国家大致有五种发展方向。

第一类国家由于不思进取,最终逐渐衰弱消亡。当国家周边有稳定廉价的奴隶产生源,并且缺乏外敌和对外发展的动力,奴隶制国家能通过不断的更新贩卖奴隶来减缓社会矛盾的发展,社会停滞在奴隶制社会,科技发展缓慢,最终被其他更先进的国家吞噬,比较典型国家就是西非马里帝国。

人类经历从奴隶社会到什么社会(人类经济简史9奴隶社会的兴亡)(5)

消失的马里帝国

第二类国家用阶级奴役替代个体奴役,简单说就是把奴役用宗教解释合理化,以此减缓社会矛盾,这种情况常常开始于城邦制为主体的多个奴隶制国家,由于彼此实力相差不多,长时间战争逐渐僵持,为了维护社会稳定,逐渐用宗教思想重新解释奴隶制度,用思想的奴役来替代肉体的奴役,以此来缓解奴隶制带来的巨大社会矛盾。比如说印度次大陆地区几千年的种姓制度,应该说这些国家还处于半封建半奴隶制社会。

人类经历从奴隶社会到什么社会(人类经济简史9奴隶社会的兴亡)(6)

印度种姓制度:婆罗门(祭祀贵族) 刹帝利(政治贵族) 吠舍(平民) 首陀罗(佣人)贱民

第三类国家主要通过战争建立奴隶制度,当奴隶来源逐渐枯竭,国家通过对外战争,拆东墙补西墙,最终整个国家变成一个由军队和奴隶支撑的臃肿的联合体,当经济社会发展无法支撑社会经济正常运转后,国家分裂重新组合,新的宗教开始兴起,自由人为主体的小农经济逐渐取代奴隶经济,封建制度开始建立。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古罗马帝国的兴衰。整个欧洲的早期发展几乎都是这样的翻版。

人类经历从奴隶社会到什么社会(人类经济简史9奴隶社会的兴亡)(7)

古罗马斗兽场是奴隶社会辉煌时期的产物

第四类国家是以中国为首的周边国家,在孔子儒家思想的引导下,以君权天授替代了宗教权,摆脱了偶像迷信的束缚,科技相对发展比较迅速,农业生产率逐渐能够支撑小农经济,上层统治者逐渐改变政策,整个社会慢慢过度到封建社会。

第五类国家比较特殊,由于地理气候缘故,其国家的经济基础不是农业,主要是畜牧,渔业,狩猎等产出不稳定的产业,其国家形式也是极为松散的部落联盟。当整个国家地区发生了自然灾难,造成经济问题的时候,其解决方法就是由部落联盟首领联合各部落军队开展对外战争,掠夺他国资源,其中也包括掠夺奴隶。不过由于其经济模式并非堆积人口就能提高产量,所以奴隶制度并非其经济基础。这种掠夺加上生产的经济模式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曾经长时间存在,诸如北欧维京人,蒙古汗国,匈奴人。然而随着农业国家生产力的快速上升,以及商业的逐渐发达,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是从强大到衰落,要么和其他文明融合,要么就是偏安于贫瘠之地。

人类经历从奴隶社会到什么社会(人类经济简史9奴隶社会的兴亡)(8)

北欧海盗的定期外掠影响了欧洲几百年历史

现代社会奴隶制度的复兴

奴隶社会产出=产量-奴隶的消耗-管理奴隶的费用

封建时期产出=产量-自由民的消耗

自由民的消耗包含了大量的非劳动生产消耗,比如说娱乐,老人赡养,伤残人士等等非生产的消耗了,所以 自由民的消耗>奴隶的消耗。

很显然上面的公式 只有当(管理奴隶的费用)>(自由民的非劳动消耗),奴隶经济的生产效率才会小于小农经济。

所以说温柔的奴隶管理,劳动效率并不比封建制度差。这也是为什么奴隶制度常常和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混合在一起,甚至现代社会也不缺乏奴隶的存在。

美国南方奴隶庄园 1970年代初,芝加哥大学教授福格尔(Robert William Fogel)调查和搜集了浩如烟海的南方种植园档案和家庭帐本、商业记录等原始经济数据,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和数理统计方法,使用大型计算机分析数据,重新研究美国南方奴隶制。他于 1974 年出版《十字架上的岁月:美国黑奴经济学》,1989 年出版专著《未经同意或契约:美国奴隶制度的兴衰》,在学术界和媒体引发地震和海啸。由于在计量史学和美国奴隶制领域做出的杰出成就,福格尔荣获199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指出南方奴隶制之所以被终结,不是因为它的体系不能有效率地运作,而是由于在道德上不被接受,所以人们要求从政治上消除这种不道德的体制。

由于现代枪支的大量出现,导致奴隶管理的费用大跌,美国南方的奴隶经济曾经盛行,以及战乱国家大量出现奴隶交易也就没什么好稀奇了。

人类经历从奴隶社会到什么社会(人类经济简史9奴隶社会的兴亡)(9)

奴隶贸易支撑了早期的美国经济发展

总结

从部落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过程,毕竟从杀死俘虏祭天,逐渐变成奴役俘虏,这也是进步,同时这也是促进了社会发展,生产力开始逐步释放。

人类从朝不保夕的生活发展到能够聚集几十万人建造七大奇迹(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亚历山大灯塔、摩索拉斯陵墓、以弗所阿尔忒弥斯神庙、奥林匹亚宙斯神像、以及罗德斯岛巨像),中间经历了几万年的累积,然而通过战争掠夺的资产,在短时间内冲击了早期的国家经济,这需要统治者有高度的经济头脑和智商去规划使用这些资源,如果统治阶层的肆意妄为很容易毁掉整个种群的文明。

人类经历从奴隶社会到什么社会(人类经济简史9奴隶社会的兴亡)(10)

金字塔

早期国王的地位更像是大法官仲裁者或军事盟主,对内处理各势力的纠纷,对外组织联合军事行动。当国家人口越来越多,管理区域越来越大,部落信用式的管理方法开始崩溃,取而代之的是以国家暴力为基础的政治管理模式。然而奴隶制度的根源也是暴力,这种根源是和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模式相矛盾的,当奴隶主的暴力集团达到一定规模时,必然会和政府形成暴力对立,最终造成社会经济的下降。随着国家和人口越来越大越多,人们需要更加集权的经济管理模式,这样才能有效地处置由于生产力发展日益增多的物资和人力,以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

综合来说科技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而人口合作是第二动力。科技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社会资产的积累,并且其出现具有一定偶然性,其结果却是爆发性的。而人口合作的方法却能比较简单的线性发展,几万年的科技积累,造成了部落之间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部分部落人口增加后,走向了扩张之路,通过兼并周边的弱小部落,形成了早期的国家文明,而战争胜利后大量失去自由的战俘,也促成了奴隶制的出现,即大量。奴隶制初期,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创造了辉煌的文明,然而随着奴隶制内部矛盾的增高,包括奴隶来源的逐渐枯竭,奴隶为自由不断的反抗,以及奴隶主阶层与统治阶层之间争权夺利的战争等等,随着科技发展,小农经济逐渐开始能够支撑国家经济发展后,奴隶制国家开始分崩离析,封建制度国家开始代替其继续发展人类的文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