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你五绝诗(我拿什么爱你格律诗)

我爱你五绝诗(我拿什么爱你格律诗)(1)

格律诗就是严格遵守一定的格式和音韵规定写成的诗歌,也被称为近体诗,到唐代时日渐成熟、完善,并且走上诗歌发展的巅峰。而非格律诗有古体诗、乐府诗、自由诗甚至近似顺口溜的口语诗,它们在格律的要求上比格律诗要宽泛很多。

不管哪种形式的诗歌,最初都起源于民间,劳动人民是创作的主体,形式也几乎接近于口语,只是形式整齐些,读起来顺口些,并无严格的格律要求。但是也产生了许多形意美俱佳的作品,比如《诗经》,成为中国诗歌的鼻祖,里边的诸如《关雎》、《蒹葭》等诗歌至今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佳作。后来音乐的兴起,许多文人雅士看到诗歌与音乐的共性,将音乐融于诗歌,把诗歌的形式美提高到更高的境界。屈原的离骚体诗歌,建安诗歌,东晋的田园诗,《古诗十九首》等诗歌在形式上由宽松走向严格,由民间走向上层的文化人士,最终造成了唐代以格律诗为主体的唐诗的兴盛。所以格律诗本也由非格律诗发展而来的,是非格律诗发展的产物,它的兴盛也有非格律诗的功劳。

我爱你五绝诗(我拿什么爱你格律诗)(2)

诗歌一方面在向社会上层,向文化人士发展的同时,也在民间的劳动人民中间发展着。汉代的乐府诗,唐代的乐府诗都是诗歌向下层劳动人民靠拢的代表。甚至在唐代,擅长写格律诗的一些著名诗人也尝试写乐府诗,写古体诗,比如白居易、元稹、张若虚、刘希夷、李白等。这是因为乐府诗、古体诗通俗易懂,更能接近与普通老百姓,易于被老百姓接受。

到了近现代,格律诗词越来越脱离普通老百姓,越来越小众化,发展几乎停滞,而几乎没有任何格律限制,更易于表达的自由诗受到了不同文化层次的民众的欢迎,也出现了短暂的兴盛期。不过自由诗由于内容过分追求含蓄,逐渐走向晦涩、虚无;或者一味媚俗,迎合低级趣味,走向低俗化。导致诗歌脱离人民群众,受到人民群众的排斥,生存也出现了危机。

我爱你五绝诗(我拿什么爱你格律诗)(3)

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同样的内容有时既可写成格律诗,又可写成非格律诗的形式,而且写格律诗并不是一出口就是格律诗,而是先是口语诗,再是自由诗,接着是古体诗,最后形成格律诗。可以说那些非格律诗就是格律诗的前身、雏形,经过一番修改雕琢后才脱胎换骨成为精美的格律诗的。那些与格律诗形式接近的顺口溜、自由诗、古体诗想成为格律诗的话,也可以变成格律诗。尤其有些古体诗、乐府诗和格律诗只是声律方面的细微差别,只要换一些平仄相符的字词,就可成为格律诗,可那些优秀的古体诗能流传到现在,没被改成格律诗,大约是怕“因词害意”吧。

诗歌的发展历史表明,要保持长久不衰的生命力,诗歌就应向广大民众靠拢,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心声,在内容和形式上要有突破固有藩篱的勇气,创作出更新颖,能被普通人民群众接受的优秀作品。任何画地为牢、抱残守缺的做法都是不利于诗歌的发展。

古人创造的格律是为诗歌增光添彩的,是为一颗美丽的诗心制作的一件华丽的外衣,可诗歌最终打动人的应是那颗美丽的诗心,也就是诗的内容和意境。因此,诗的内容和意境相比于诗的格律更重要。不讲格律可以写出好诗,可只讲格律却肯定不会写出好诗,甚至会成为人精神的桎梏,削足适履,伤人伤诗。唐代诗人最讲格律,却能写出热情奔放,动人心魄、风格各异的诗篇的原因大抵在此。他们先自由地“跳舞”再根据需要选择与“舞姿”适配的“镣铐”——“装饰或道具”,而不是拿着“镣铐”选择要做的“舞姿”。倘若实在无法让格律与诗意相匹配,他们对于偶尔的失律也毫不在意。

我爱你五绝诗(我拿什么爱你格律诗)(4)

所以,不管是格律诗词还是形式多样的非格律诗词,本为同源一家,只是发展方向和受众不一样而已,在意境的表现,情感的表达上都会产生优秀的作品。不能将格律诗和非格律诗看做水火不容的东西,争得不可开交。不管写什么诗的人,都是对诗歌有感情的人,都是有一颗诗心的人。与其做无谓的争论,不如涵养诗心,在格律诗和非格律诗上多创作些好的诗作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