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时最长荆州花鼓戏(解放前荆州花鼓戏监利名角简介)

解放前荆州花鼓戏监利名角简介

撰写:曹卫东

编辑:张必林

解放前属于监利籍的对荆州花鼓戏作出重要贡献並载入史册的四位名老艺人:

一,莫正典(1891-1961)绰号莫和尚。监利县朱河镇李莫村人。出生于贫苦农家。十五岁进永兴班拜裴世卓,初习旦,继工生。嗓音洪亮,表演稳重。常年演出于监南,江南湘北各县乡镇间。师傅病故后继承师班,民国ニ十年(1931)率班参加监利苏维埃俱乐部活动。次年与王同戏班合并后,改唱丑角,纳融会,谙熟当时各名丑之长。民国ニ十九年(1940年)曾应聘为抗日军队一ニ八师独立五团教师,培训花鼓戏演员五十余人。民国三十三年(1944)自筹衣箱道具,组建复兴班,巡回演出于嘉鱼、蒲圻、华容、南县、石首、公安、澧县、安乡等城乡码头达五年之久。与益阳花鼓、大简戏班交往亲密,每到一地均倍受欢迎。新中国建立后,散班居家,间或教学于业余戏班。七十岁病故。

二,贺霞龄(1868-1938),监利市龚场镇三官殿贺家湾人。幼年就读族中私塾馆,兼习武之功,爱好花鼓戏成癖,为族中长老逐,出走投戏班从艺。初习旦。继参师史旺改习生角。得史 旺、喻丁卯指点,旦、生技艺颇有长进。天赋聪敏,勤学多思,意创新。鉴于花鼓艺术行当之需,他毅然改工丑角。离史旺处搭班求艺,自天门县结识汉调名丑,尊友问艺,其丑角技日臻精湛。腾跳翻滚及矮桩身段步法尤精,其身材虽瘦长,演时可矮身如猴,观众呼之为“霞龄猴子”或“贺猴儿”。且侧重对子戏、折子戏和丑角单篇牌子戏,如《海螺墩》、《何业保与状》、《打豆腐》、《天门图》、《沙市宝塔》、《摸螺蛳》。声腔侧重于“圻水腔”、“丑四平”和专用小调。尤讲究口齿流利,咬字清晰,拗ロ不档,嚼白干场;表演讲究精、气、神三位一体,灵活明快,诙谐幽默,为广大观众喜爱推崇,后辈趋座求教。中年以后,专志收徒教学,后人呼为“贺家门头”。传人有史丙官、贺顺、冯年春、陈工(女)、王金菊、张守山等。晚年定居天门竟陵城郊,1938年病故。

三,裴世卓(1876一1926)监利市汴河镇五岭人。富家子弟。少年时即酷爱花鼓戏,常弃学离家,追随结交花鼓戏名伶学艺。后拜专师矢志从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自主变卖和抵押大部分家产,制备衣箱道具,聘请ニ十余人组建永兴花鼓戏班,自当班主,率班演出于监利、沔阳及嘉鱼、蒲圻、岳阳、崇阳、通山、澧县、南县、华容、石首许多城乡。因族规不允,长兄带人将其捆绑回家,责令散班,他厉声反斥,大呼:“宁可丢命,决不丢班!”连夜逃回戏班,专致经营,不再回家,成为监南著名班主。半百之年在病中嘱将班业遗交得意弟子莫正典。民国十五年(1926)病故于庙宇中。

四,李四一(1881—1955)监利市龚场镇庙剅沟人。自幼入陈家戏班拜师学艺,习旦,工跷功。十余岁即为戏班名角,常年为地方新戏楼开张唱开台戏“破楼子”。有踩跷腾步上戏台口边沿栏杆,碎步急跑和下腰开弓、箭射戏楼顶正中央之八卦太极图等绝招表演,每次都吸引数千观众,满场暴彩,鞭炮齐鸣,场面甚为壮观。中年以后因嗓音变化,改唱生角,兼演老生。拿手戏有《青风亭赶子》、《打渔杀家》等,他戏路宽,记忆力特强,各行当戏文表演均铭记在心,被同行称为“字纸篓子”。为人正直,授徒甚多,爱徒如子,管教严格。1955年,七十四岁坐班教学于荆门县拾回桥,因病逝世。

曹卫东:湖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原监利花鼓戏剧团党支部书记。

六小时最长荆州花鼓戏(解放前荆州花鼓戏监利名角简介)(1)

张必林: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义乌打工记》。

六小时最长荆州花鼓戏(解放前荆州花鼓戏监利名角简介)(2)

六小时最长荆州花鼓戏(解放前荆州花鼓戏监利名角简介)(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