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家探索精神的事例 寻找科学家风骨的文化表达

关于科学家探索精神的事例 寻找科学家风骨的文化表达(1)

关于科学家探索精神的事例 寻找科学家风骨的文化表达(2)

10月27日,大型原创话剧《侯德榜》将在天津大剧院歌剧厅上演。本剧由国家一级编剧兼导演许瑞生执导,天津大学师生共同参与创作,历时近7年反复修改,十易其稿,最终将这部再现一代化工先驱──侯德榜救亡图存之路的原创话剧搬上舞台。

作为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发起的国家级项目“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入选项目之一,天津大学建校一百二十周年原创献礼大戏《侯德榜》旨在反映天津大学(北洋大学)教授、我国著名化工学家、中国近代民族化学工业的先驱与奠基者侯德榜先生的事迹和科学家精神,以启示后人珍惜当下。

舍己为人,实业救国

一块玻璃,一个馒头,看似再平常不过的物品,它们所用的原材料都是同一种东西──纯碱。如今,纯碱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殊不知在百年前的中国,人们因得不到价格高昂的纯碱,只得以酸馍为食,以纯碱为生产原料的工厂更是举步维艰。这时,出现了一个人改变了这样的局面,他就是侯德榜。

1890年8月9日,侯德榜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一个普通农家。自幼勤奋好学的他,半耕半读,有“挂车攻读”美名。1903年,在姑妈的资助下到福州英华书院学习,后又就读于上海闽皖铁路学院。毕业后,在英资津浦铁路当实习生。年少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让他亲眼目睹了西方列强对贫穷落后的中国和人民的剥削与压迫,侯德榜立志要掌握科学技术,用科学和工业来拯救苦难的中国。

1911年,侯德榜考入北平清华留美预备学堂,以10门功课1000分的优异成绩誉满清华园,被保送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成为第一批赴美深造的毕业生,并于1921年获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铁盐鞣革》,更是因见解独到,被《美国制革化学师协会会刊》特予连载,全文发表,成为制革界至今广为引用的经典文献之一。

就在这时,侯德榜接到了国内爱国实业家范旭东的来信,邀请他毕业后到“永利制碱公司”工作,承担起建设亚洲第一家碱厂──永利塘沽碱厂的重任。也正是这封信,让范旭东、侯德榜两位中国重化学工业开拓者结缘,开启了科学救国之路。

彼时,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我国进口洋碱的来源锐减。人民生活水深火热,工业生产也难以发展。为此,范旭东在塘沽成功创办久大精盐公司之后,将目光投向了碱业。当时的主流制碱方法苏尔维制碱技术为几个大公司垄断,因此创办碱厂与一般工厂不同,无从购买整套机器,必须自己暗中摸索设计。“虽粉身碎骨,我也要硬干出来。”对于制碱,范旭东早已下定决心。也正是范旭东这种一往无前振兴中华民族工业的热情感动了侯德榜,让他放弃了已小有成就的制革专业,转而投身于尚不太专精的制碱领域。

为了使永利碱厂生产出合格的纯碱,侯德榜苦心钻研,经过500次的试验,永利碱厂终于在1926年生产出我国乃至亚洲第一批优质纯碱──“红三角”牌纯碱,并在同年举行的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获得“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的评语,同时也一举打破西方碱业公司的垄断。

侯德榜制碱成功,让中国看到了前进的希望,而随后他的又一举动更是震惊了世界。侯德榜决意要撰写一部全面阐述苏尔维制碱技术、工艺、设备的著作,将他的研究成果向世人公开。要知道,由于纯碱技术的封锁,进口洋碱在当时的中国可以卖到一盎司黄金一磅,与真金白银无异。掌握了这项技术,无疑是掌握了绝对的财富。

侯德榜大胆的决定立刻遭到了周围人的反对,大家纷纷劝说他三思而后行,“十年苦战才终得此果,您何苦为之,您现在可是还居无定所,连个家都没有。”侯德榜却说,“我的老师杰克逊曾说过,‘科学技术是属于全人类的,它应该造福于人类。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决不能把科学技术作为谋求个人财富的工具。’”

1933年,侯德榜以英文写作的《纯碱制造》一书在纽约出版。他解开了苏尔维制碱技术的奥秘,至此封锁了长达70年之久的苏尔维制碱技术的神秘面纱被揭开,制碱技术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在8年的烽火硝烟中,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威逼、利诱,范旭东、侯德榜、李烛尘、孙学悟等人,毅然发出了“宁举丧,不受奠仪”的民族爱国主义最强音,拒绝与敌寇合作,带领技术人员西迁四川,在乐山五通桥建设永利川厂和黄海化学研究社,在自贡张家坝创建久大模范盐厂,他们克服困难、恢复生产、支援抗战,侯德榜博士带领技术人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侯氏碱法),在世界化工发展史上为中华民族写下了辉煌的一页。1943年10月22日,英国化工学会授予侯德榜名誉会员称号。当时,全世界被授予这一称号的化学家包括侯德榜在内仅有12人。

抗战胜利后,工厂逐步恢复生产,侯德榜又研究发明了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化肥新工艺,并使之在上世纪60年代实现了工业化和大面积推广。侯德榜一生心系化工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为考察化肥使用情况,他四处视察,最后跑不动了,便在家里开会研讨。直至去世前几个月,侯德榜还向化工部党组打报告要求到大连化工厂进行调查研究,解决问题。

1973年1月,重病的侯德榜写下最后一封信给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德榜年迈,体弱多病,恐亦不久于人世。一生蒙党和国家栽培,送外国留学,至今无以为报。拟于百岁之后,将家中所存国内较少有的参考书籍贡献给国家……”这是他最后仅有的家产,也是他最后留给后人攀登科技高峰的又一块阶石。1974年8月26日,侯德榜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十易成稿,寓情于戏

化工先驱,科学救国,屡创佳绩,举世闻名。一位有着如此传奇一生的杰出科学家,他的故事该怎么写?

2014年,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启动实施的科学家主题联合宣传活动“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正式启动。侯德榜作为中国化工领域的奠基人,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的教授,他实业救国、科研救国、教育救国的精神在天津、在天大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天津大学充分动员师生参与剧本创作。

关于科学家探索精神的事例 寻找科学家风骨的文化表达(3)

为了真实还原侯德榜这一人物形象和这段曲折的历史,工作组先后赴北京、天津、大连、南京、福建等地,拜访中国化学学会、中国化工学会、永利铔厂厂办校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化工集团公司、永利化工天津碱厂等单位,实地追踪侯老的生平足迹,采访侯老后人、秘书、知情人士,查阅书籍和历史文献千余份,整理10余万字的一手资料,并据此创作了话剧《侯德榜》的剧本初稿,先后邀请剧作家杨爱君、天津大学校友高深等开展创作,举行剧本研讨会、评审会,群策群力,十易其稿,终于成稿。

2017年底,天津大学对话剧进行再度创作和全面提升。2018年2月1日组建新剧组,邀请国家一级编剧兼导演许瑞生执导,全面提升舞台表现力。以“写戏即写情”为创作标准,用人物对话、行动、情感来塑造形象,让话剧更贴近大众、贴近生活。组成强大的艺术专家团队,邀请天津职业院团的艺术家加盟,与天大青年教师和北洋话剧团学生共同参与话剧演出和舞美等工作。

天津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师、青年作曲家冯公让老师还为话剧创作了交响乐,完成了交响乐与话剧结合的一次创新尝试。为了赶上进度,他利用寒假期间创作,推迟了自己手术的时间。交响组曲包括序、手足情、念太公、踏车读书、出碱等17段,创作着力表现点在“情”字上,侯德榜与太公的亲情、与张淑春的爱情、与范旭东的友情等。由天津交响乐团和天津大学北洋合唱团反复排练后完成录制。

导演许瑞生表示,在拿到话剧《侯德榜》剧本的时候,就深深被这部剧所吸引,侯德榜不为一己私利,甘愿为国家以及世人奉献终身的民族精神让他深受感动,“侯德榜的身上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显著的标志──士子之风。他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而是始终心怀天下,将国家民族的利益视作终生奋斗的目标,这种人才称得上是‘共和国的脊梁’,这种精神才叫做民族精神,值得我们继续传承下去。”

为了将话剧《侯德榜》完美地呈现出来,许瑞生找来了与其合作多年的专业舞美制作团队参与创作,并邀请由他执导的原创大型历史剧《伯牙摔琴》中伯牙的扮演者、天津音乐学院戏剧影视系教师任东岳出演侯德榜。“接到许导演邀请时,我很惊讶,已经年近八十高龄的他,还愿意花如此大的精力去创作一部新的话剧。当我为了这部话剧,开始查阅侯德榜的资料时,我才明白导演为何如此。侯德榜曾说过一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当我看到他愿意将苏尔维制碱技术公之于众时,我由衷钦佩于他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我们这代人很难做到的。”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任东岳翻阅了有关侯德榜的大量资料,仔细揣摩人物的心理,力求做到最为真实贴切的还原。侯德榜一生丰功伟绩无数,然而让任东岳觉得塑造起来最有难度的,不是侯德榜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时候,却是侯德榜妻子张淑春去世时侯德榜与其告别的那场戏。

与侯德榜不同,张淑春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没读过书,大字不识,但与侯德榜相伴一生,默默为其守护着这个家。由于侯德榜多年求学、出国、奔波穿梭于各地,夫妇二人聚少离多,相处的时间极为短暂。1958年侯德榜率团在日本考察期间,张淑春因病去世,侯德榜悲痛不已,深感对妻子亏欠良多,他说,“我一辈子教书育人,培养了如此多的人才,却唯独只教会你一个‘淑’字。”此后16年,侯德榜一直与亡妻的骨灰盒相伴,从未动过续弦的念头,完成了他“惟将白发守空房,报答半生死别离”的承诺。

任东岳表示,这场戏在整部剧中看似并不重要,却是最为动情之处:“侯德榜在外是赫赫有名的化学家,是科学救国的实业家,为国家兴盛奉献一生,但他依然也有脆弱的一面,对于妻子,他只有深深的愧疚之情。也是这一场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侯德榜。”

关于科学家探索精神的事例 寻找科学家风骨的文化表达(4)

广泛传播,感动后人

据悉,原创话剧《侯德榜》自2015年4月第一轮公演以来,先后在天津、北京、内蒙古、广东公演17场,好评不断。2020年,在天津大学建校125周年12.5小时的庆典直播中,话剧《侯德榜》更是成为师生校友最喜爱的文化艺术节目,播放量达百万余次。

今年7月30日,第三届“青年艺术家培养计划”在天津大剧院正式启动。自2018年首届“青年艺术家培养计划”启动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届,本活动旨在依托天津大剧院场地资源,为天津市高校及艺术院校师生提供一个实践展示的舞台,以提高艺术类人才的创作热情与专业水平,积累经验、促进艺术人才的成长。同时也作为文化惠民演出的一部分,推出系列演出活动,丰富天津百姓文化生活。由天津大学带来的大型原创话剧《侯德榜》也将作为本届“青年艺术家培养计划”的首场演出与观众朋友们见面。

值得一提的是,本场演出将在天津大剧院歌剧厅举办,这也是本届“青年艺术家培养计划”的亮点之一。将青年艺术家们的舞台由小型剧场搬至歌剧厅、音乐厅等大型剧场,不仅为本市高等院校及艺术专业院校的师生们提供了更大、更专业的展示平台,更有利于促进高校艺术师生们的艺术水平及素养的提高,为其搭建了一个走向全国甚至是国际舞台的桥梁。

天津大学校团委书记管虹表示,观看话剧的过程也是浸润心灵的过程,话剧《侯德榜》展现了这位士子楷模的赤子爱国之心、振业兴邦之志、鞠躬尽瘁之情、实事求是之魂,用其笃信科学、实业救国的崇高精神,感染一代学子。因此,剧组经常到全国各个高校进行巡演,在每年天津大学的新生欢迎仪式上,话剧《侯德榜》更是必不可少的节目之一。

很多学子在观看话剧后都深受感动和启发,并将侯德榜作为自己努力学习的楷模。天大优秀学生标兵获得者隋昊男同学说:“我正是以侯德榜先生10门功课1000分为榜样,包揽了所有专业课的最高分,以平均成绩97分创造了力学系的纪录。”化工学院的一名硕士看过话剧后内心颇为触动:“今日闻《侯德榜》大戏,内心翻腾,欲重温此段历史,而后朝出晚归潜心学术,兢兢业业立志科研!”一位来自北京建华实验学校的高中生在微信朋友圈更是写出了这样的感慨:“《侯德榜》教会了我们什么是坚持和对事业的热爱,教会了我们为了国家而燃起热血,教会了我们爱情不是卿卿我我,而是在背后默默支持。”

天津大学还特邀侯德榜的后人前来观看话剧《侯德榜》,侯德榜先生的孙女侯盛欣在看完演出后,感慨地说道:“爷爷经常教育我们,勤能补拙,勤俭立业。虽然爷爷已去世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还常常浮现在眼前,这部话剧让我再次想起了爷爷当年的样子,因为这部剧里不仅有家国,更有情怀。”(徐雪霏)

来源:天津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