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历史由来(青岛二字的由来)

关注凤凰青岛”成为青岛精英一族

核心阅读

118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898年3月6日 ,清政府与德国签订《胶澳租界条约》,条约规定德国租借青岛99年,从此青岛成为德国的殖民地。

《胶澳租借条约》,共三项十款,连标题算上也不过1539个汉字,却使得胶州湾5551.5平方公里土地上274个村庄和近8万农民的命运,就此彻底改变,在弱国无外交的屈辱、沉重和悲凉中,一个由德皇威廉二世命名的城市“青岛”诞生了!

青岛历史由来(青岛二字的由来)(1)

德国人觊觎已久

德国入侵中国,始于19世纪下半叶。随着德国在远东势力的日益增强,德国迫切需要在东亚,特别是在中国寻求一块永久性殖民地,保护其在华的既得利益,扩大其在华的势力和影响。

从1869年起,德国派出一些专家来中国调查考察,选择港址。德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希霍芬的调查报告,对山东的地理位置、矿藏、物产大加赞赏。同年8月,德国远东舰队司、海军上将司令棣利士调查胶州湾的军事和经济价值,认定胶州湾为最适宜的港湾。

1897年8月,德国入侵胶州湾前夕,德国海港工程督办佛朗求斯来中国,对胶州湾地区进行了更为秘密的重点调查。他发现胶州湾的入口处很深,足以通过最大的远洋舰船。进入港湾后水面两里宽,底部是一深水盆地。从这一盆地开始沿着东部海岸延伸着一条约4里长,1000多米宽的海沟,退潮时仍有6米深,非常适合建港。

机会终于来了

1897年11月1日,机会来了,在距胶州湾500公里外的山东巨野,两个德国传教士被杀,酿成了轰动中外的“巨野教案”。巨野命案显然不是偶发事件,其爆发是德国传教士导致中德民族矛盾激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在当时情况下,如果没有这个巨野教案,也会发生其他什么事件。

青岛历史由来(青岛二字的由来)(2)

据此,当年11月6日,威廉二世谕德国外交部:如果中国政府不对巨野教案以巨额赔款,并立即追缉严办凶手,舰队必须占领胶州湾并采取严重报复行动。德皇在信中说:中国人终于把我们渴望已久的理由和“意外事件”提供给我们了。

德军占领青岛后,强征土地,迫使村民迁走。

德军未费一枪一炮

1897年11月10日,德国舰队在海军少将迪特里希的率领下离开上海开往胶州湾,当时向胶州湾开来的舰队前后共有5艘、约720名德国海军。11月13日上午,其中的三艘出现在胶州湾。

史载,当天下午,清军驻防胶澳的最高将领、总兵章高元派人前去盘查,德军官谎称“来此游历”,章高元信以为真,并发出邀请,准备在当晚宴请德高级军官,但遭到谢绝。

章高元的毫无防备,导致了14日清军的不战而退。在这段历史中,作为青岛城市史上首任长官的章高元扮演的并不是一个光彩的角色。

小渔村进入世界格局

青岛既要成为德军在远东的桥头堡,也要成为德国商界开辟中国市场的一个重要门户。

对于胶州湾,俄国人也已觊觎许久,1895年俄国军舰就曾借山东胶澳暂泊过冬。1897年8月,德皇威廉二世访俄时,提出胶州湾问题,沙皇尼古拉二世表示,俄国在未取得一个心目中的港口前,还有意保证在胶州湾的进出,但允许德国共同使用。德占胶州湾后,俄国于11月18日发布了俄舰将驶往胶州湾的命令,但 11月 26日,俄国又撤销了这一命令。既然不驻胶澳,已出动的俄兵船只好停泊旅顺、大连,为占领这两个城市埋下了伏笔。

非但如此,当光绪帝正式下令翁同龢与张荫桓同德国使臣交涉胶州湾问题时,李鸿章也从中制造事端,将中德会商条款向外泄露。当年已经76岁的李鸿章最终无力回天,“以强制强”的希望落空,俄国向德国让步,1898年3月 6日,他和翁同龢代表清政府与德国签订了《中德胶澳租借条约》。

结语

118年的今天,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遥远的历史旧影了,但往事并不如烟,我们依然有充分的理由回头去探寻在那里所发生的一切,去拼接在那个薄雾笼罩下的清晨,胶州湾小渔村被强力击碎的尚未完全融尽的冰面。除了反思,更应珍惜。

青岛历史由来(青岛二字的由来)(3)

青岛历史由来(青岛二字的由来)(4)

青岛历史由来(青岛二字的由来)(5)

青岛历史由来(青岛二字的由来)(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