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斗剧情里最狠的女人对话(真正的宫斗高手)

贞观十年(635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离世长孙皇后只活了三十六岁,连个名字也没留下,但却成为史上评价最高的皇后之一同时,这也并不影响她成为一名一流的政治家,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宫斗剧情里最狠的女人对话?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宫斗剧情里最狠的女人对话(真正的宫斗高手)

宫斗剧情里最狠的女人对话

贞观十年(635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离世。长孙皇后只活了三十六岁,连个名字也没留下,但却成为史上评价最高的皇后之一。同时,这也并不影响她成为一名一流的政治家。

长孙皇后出自鲜卑贵族之家,父亲长孙晟是隋朝著名将领,据说突厥人听到他的名字都心惊胆战。但长孙氏并没有享到多少父亲的福,在她九岁那年长孙晟去世。当家的是她同父异母的哥哥,这家伙品行相当糟糕,父亲一死,就把长孙氏母女赶出了家门。

好在舅舅高士廉对她们娘俩不错,给他们接进门,不久又照着先前的婚约,张罗着替她和李世民完婚。古人早婚,那年李世民十六岁,长孙氏才十三岁。从此,二人开始了二十余年相互扶持、充满坎坷的婚姻时光。

两人成婚在大业九年(613年),没多久天下大乱,到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就在太原起兵。从此李世民东征西讨、大战不断。照他那种动不动亲自上阵,又是抵近侦察、又是带头冲锋的风格,基本上可以说长孙氏随时都有做寡妇的危险。

好容易这一段提心吊胆的日子过去,李世民活着回来,这下总可以享两天清福了吧?没想到,一个更大的危险再次逼近。

李渊对李世民的态度,在打下洛阳之后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当时他对最亲信的宰相裴寂说:“此儿久典兵在外,为书生所教,非复昔日子也!”书生无非指李世民手下一干谋臣,这些人并不重要,真正的要害在前面那句——他认为李世民久掌兵权、人变了,不再是从前那个自己熟悉(放心)的儿子。这话从皇上嘴里说出来,份量是很重的。从那以后,慢慢就有了剥夺兵权、剪除党羽等一系列的举动。

这时候,就轮到长孙氏发挥才能了。‘时太宗功业既高,隐太子猜忌滋甚。后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尽力弥缝,以存内助。’别看就这么几句话。封建王朝,皇上的家事就是国事,放在别人身上这叫处理家庭关系,放在她身上就是‘中央政治’!

从种种迹象看,长孙氏可以说是个八级泥瓦匠,和稀泥、搞关系的水平一流。她身后站着一个老爹不亲、后妈不爱的李世民,居然在宫里混得如鱼得水,而且还能起到‘消释嫌猜’的作用。虽然无法从根本上扭转李渊的心思,但无论如何,为李世民赢得了宝贵的战略机遇期。玄武门之变前夕,秦府卫士集结完毕,即将出战,她亲自上阵作了个战前动员(‘方引将士入宫受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具体说的什么不清楚,但关键时刻安排她出面,本身就体现了她在整个计划中的重要性。

李世民政变成功上了台,她是不是就可以安心享受荣华富贵了呢?荣华富贵是有的,安心远远谈不上。

隋唐时期,社会保留了南北朝少数民族一些风气,女人抛头露面,带着仆人做买卖、代替丈夫打官司,都很正常,社会地位远不象后来那么低。所以皇后这个位置,权力的含金量还是满高的。

据说李世民下了班回到家,经常拿一些工作上的事和长孙皇后讨论(‘常与后论及赏罚之事。’)结果被她一口回绝:“俗话说,母鸡打鸣不是好兆头,这些事我可不敢掺和。”(‘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

史书记下这件事,大概想表扬下长孙皇后不干政吧。但其实换个角度,很能说明点问题:第一,长孙皇后并不是真的不参政。李世民曾经扬言要干掉魏征,还是经她劝解才消气。对贞观朝两个最重要的政治人物: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她都直接出面讲话,干预他们的进退走留。所以说不介入是假的,这个回答,只不过为了让李世民放心。第二,李世民明知道后宫干政不是好现象,为什么还要问呢?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不是别人,而是另外一位帝王——乾隆。他在《评鉴阐要》中说:‘以太宗英明,岂不知牝鸡之意,何必与后议赏罚哉?’乾隆自己是皇帝,自然比咱们老百姓更清楚帝王心思。他指出这点,其实是讽刺李世民信不过老婆,在故意试探。当然,凭长孙皇后的政治智慧,给了李世民一个天衣无缝的答案。所以说,登上权力巅峰的人是很辛苦的。防这防那,最亲近的人也不能百分百信任。话又说回来,乾隆批评李世民轻松,真要给他配这么一个政治智商高、能力水平强的老婆,搞不好比李世民防得还紧。后世子孙咸丰防得不紧,不是出了个慈禧太后吗?所以感情归感情、规矩是规矩,李世民只不过做了他该做的事。

李世民曾经生过一场大病,据说拖了一年多才好。长孙皇后搞了一份毒药放在身上,说:“若皇上有个什么三长两短,我也不活了。”(‘若有不讳,义不独生。’)这是种极不正常的现象。皇上驾崩,叫什么人陪葬也不能叫皇后陪葬啊——难道让后任的皇帝,背上弑母的大罪吗?说到底,还是为了叫李世民放心。

长孙皇后和李世民两人都有一种叫‘气疾’的病,大概是哮喘之类呼吸系统的毛病。贞观八年(634年),她和李世民二人到郊外别墅度假(‘从上幸九成宫。’)某天半夜,突然有人上报紧急情况。紧急到什么程度呢?‘上擐甲出閤问状。’李世民已经全副武装穿上铠甲(这皇帝当的,真是心惊肉跳)。长孙皇后当时正犯着病,强撑着起来赶去陪同,自此落下病根。之后病势日渐沉重,到贞观十年,终于不治。

李世民和长孙氏从少年夫妻一路走来,数十年风雨同行、荣辱与共,尽管某些方面也有所提防,总体还是感情深厚。她死之后,李世民为她上谥号‘文德’,‘文’是上上谥,可以说是最高等级的荣誉,李世民自己也不过谥为‘文皇帝’。

李世民亲自为她撰写碑文,又在宫苑中建起高楼,方便经常眺望其所下葬的昭陵(十三年后,二人合葬昭陵)。为这事,还被魏征说了一顿。那天他带着魏征一同爬上楼顶,给他指点昭陵的方向。本意大概想对魏征诉说下哀思(人家长孙皇后对你魏征也一贯关心不是吗),没想到魏征装糊涂,说:“我以为陛下叫我看的是献陵(李渊所葬之处)。”意思不能光记着老婆忘了爹。

文德皇后临终交待三件事:一是薄葬;二是重新起用房玄龄(当时房因小事被免职);三是不要重用自己的亲戚(主要指哥哥长孙无忌)。李世民前两条都听了,第三条没听。贞观末期,长孙无忌重新被任命为宰相,临终李世民又安排他作顾命大臣。没想到才过十年,长孙无忌政治斗争失势被杀。看起来,李世民的政治眼光还是不如老婆啊!

长孙皇后智勇双全、才识兼备,处危乱而不惧、登大位而能守拙,她活着是个传奇,死后更是被奉为贤德第一、成为历代皇后中的楷模。正如李世民自己所言,‘皇后每能规谏,补朕之阙,今不复闻善言,是内失一良佐!’军功章里,有李世民的一半,也少不了长孙氏的一半啊!(更多文章,可关注本人‘ 轻松读史之大唐三百年’系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