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画作解析(名画欣赏-吻)

吻画作解析(名画欣赏-吻)(1)

《吻》Kiss古斯塔夫.克里姆特1907-908年作,180x180cm,奧地利維也納美景宮美術館收藏。

克里姆特一直以来以金色璀璨的作品让众人所知,画的辨识度非常高,一提起他便能想到那些金灿灿的镶嵌结构和装饰图案《吻》是他艺术生涯中“金色时期”的巅峰之作,色彩绚丽、对比强烈、图案精巧、设计与艺术完美的融合,只有去美景宫看到真迹才能真正被信服。感性的圆形图案和流动的线条与黑白分明的方正色块,分别代表了女性的柔情和男性的气慨,人性中最直白、最自然的渴求:情欲-画面中紧紧相拥的情人,金色的基调仿佛在浓墨重彩地渲染感情的炙热,男子急切地想获得一吻,女子却已经身处悬崖边缘,仿佛在讲述一段隐秘的挣扎的故事。

克里姆特作品中的人物,有太多相拥、相吻的时刻,以张扬的结构让人目不转睛,用金色吸引注意,用放肆的情感让观者窒息。同时,喜欢用金色也是具有皇权的象征,真正适合世纪末维也纳的瑰丽色彩。克里姆特在1903年前往拉文纳观看马赛克之旅时获得了最初的灵感,这幅作品包含了各种文化时代的图案,尤其是古埃及神话中的元素。克里姆特的作品把生命的诞生、成长、衰老和死亡都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描绘,把绘画上升到了一种对人生哲理和探索的层次,他吸收了日本浮世绘和中国年画等装饰要素,把绘画的装饰功能发挥到极致。运用辉煌的色彩伴随着扭曲的人体, 透出情欲和略带颓废的美。这是一种死亡绚烂又十分悲伤的感觉,伤感、神秘又璀璨,就像烟花焚城,就连堕落和毁灭也带着美感。

克里姆特出生于一个金银工匠的家庭,从小家庭富裕,耳闻目染接触了许多传统工艺的镶嵌画,但是他却没有引入主流绘画的各种元素-金饰、镶嵌、螺钿等,反而大量填充几何图形,他还非常喜爱东方元素,把画面堆砌得如黄金甲一般,令人目眩神迷,儿时的经历对此后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深远影响。克里姆特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创办了维也纳分离派,这个流派在艺术史上最特殊的地方在于,他们并不是因为有共同的艺术思想,而是与学院派分道扬镳。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于是就这样有了分离派。当时的维也纳学院派没有创造出新的东西,他们轻视实用价值,强调严谨和保守。而这群艺术家们都喜欢使用几何形状或者装饰,而“装饰”是当时学院派最不入眼的。克里姆特想贴近正在流行的新艺术运动,但是又想独具特色,分离派现在都以不同的形式影响着世界。

面对女性和死亡是克里姆特存在的某种执念,像是一种征服欲, 或者说因为要通过某种征服才能填补内心的恐惧。但他又能把那些明明很端庄、典雅、甜蜜的东西和放荡、绝望、邪恶的东西糅合在一起, 让人看完忍不住颤 抖。在《吻》这个作品中,爱与惶恐同在,就像死神般无处不在。 所谓“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或许这就是他想要的大众反应,想让所有人在纸醉金迷下,直面欲望和生死。

埃贡.席勒是克里姆特的学生,他曾这样评价他的老师:“克里姆特的《吻》中的爱情是苦涩的,而非幸福的。是伤感的,而非热烈的。从爱情的不可得、生命的不可知,转而单纯地用物质来窥视生命或以死亡来赞颂生命,再将生命顶礼膜拜,这是克里姆特最典型的画风。”师徒二人创作主题都是围绕着爱、性、生死轮回的宿命,画作的主角都是女人,当别人对作品嗤之以鼻觉得是色情、低俗时,他只淡淡地说了一句:“ 否认性的人才是真正的淫秽,因为他们以最下作的方式侮辱了生他们的父母。”五十岁以后的克里姆特似乎再也没有那样的执念,画面里传统色彩回归,女人们变得温柔起来,手法没有曾经的激烈与鲜明,更多的是一种“平稳”,像是走过了半辈人生,经历过繁华后与自己和平相处。克里姆特死于1918年西班牙流感,享年56岁,终身未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