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震好大一棵树完整版(好大一棵树)

来源:【人民铁道网】好大一棵树,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田震好大一棵树完整版?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田震好大一棵树完整版(好大一棵树)

田震好大一棵树完整版

来源:【人民铁道网】

好大一棵树

——原襄樊铁路分局党委书记陈世金的故事

在湖北襄阳的归山陵园,最近新长了一棵树:树干通直,裸枝高挂,躯体嶙峋,刚正不阿。

无数人来看望这棵树。

这棵树长得生气蓬勃,十分倔强、健壮。陵园的登记薄上,标识着小字:树葬人,陈世金,享年78岁。

陈世金是谁?

陈世金,原襄樊铁路分局党委书记。

他用自己的信念,书写了人生传奇。

逝世后,他长成一棵树

1999年,在省委领导明确要求下,55岁的陈世金做了肾移植手术。在此之前,他奋战在抢险一线,高烧不止。肾移植后23年,陈世金靠吃药缓解排异反应。他顽强地与病魔斗争,是一个真正的硬汉。

2004年陈世金退休后,他努力向下扎根,活到老、学到老,手不释卷、读书学习,从不向组织伸手。退休之前,分局盖高层的时候他本可以分得电梯房,可他和妻子硬是没要,一直住在铁路大院南区。两人年纪大了,爬楼梯很艰难,可是从未向组织提过要求。几十年来,夫妻二人总害怕给他人及组织添麻烦,生病住院从来不告诉单位,也不要求单位派车接送。

去世之前,陈世金反复交待,不要浪费宝贵的医疗资源了,觉得再喝一口药都是浪费。他平静地面对死亡,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作为共产党员,陈世金有个心愿,不给任何人添麻烦,活着就要奉献,死了也要奉献:骨灰,要化作树的肥料。选择树葬,绿色环保,美化环境,绝对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2022年5月3日凌晨,陈世金在医院离世,生前提出不开追悼会,不发讣告。5月5日,遵其遗嘱,火化后立即树葬。

2022年5月5日上午,初夏时节,风和日丽。陈世金以树葬的方式回归自然,回报社会。他挺直的腰杆,化成了古襄阳的一棵树。

说起来,陈世金一生与树很亲。在党的光辉照耀下,他从一名农家子弟成长为党的干部。他像树一样,感恩太阳的温暖,接受过共产党恩惠,最懂得怎样去报答党的恩情。

1944年出生于四川一个贫寒农家的陈世金,是个在黄连水中泡大的穷孩子。他三岁丧父,自小跟着一贫如洗的爷爷艰难度日,是共产党把他从苦海中救了出来,是人民群众供养着他在北方交通大学完成了学业。

自打他1965年在大学里入了党以后,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始终践行着入党时的誓言:“要做一名纯粹的共产党员,把党给予的温暖无私回报给养育自己的人民群众。”五十多年来,正是在这个信念的驱使下,他心系职工群众,发挥表率作用,于是便有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1969年,陈世金参加铁路工作后,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评价。他被分配在鄂西艰苦的工务系统工作,在原枝城桥工段、荆门工务段任技术员、工程师、党委书记、段长等职,整天与铁路的钢轨、路基打交道。长时间的摸爬滚打使这位专心致志、勤奋好学的学者型干部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逐渐走向更重要的领导岗位。

1984年,陈世金由荆门工务段段长被提拔为原襄樊铁路分局管工电、房建等方面工作的副分局长。经过一年多的深入调研,他一步一量地把全分局上千公里线路走了个遍。他下现场检查工作时,身穿工作服,脚穿球鞋,头顶草帽,一身行头总被人错认为包工头。

1986年11月,襄樊分局成立了由陈世金任主任的分局绿化委员会。从那以后,襄樊分局全体干部职工艰苦奋斗、奋力拼搏,终于使全分局线路质量、铁路绿化和庭院绿化明显改观。1994年,经湖北省绿化委员会检查,全分局提前一年达标,分局线路抗洪能力大大提高,分局被湖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绿化先进单位”,被襄樊市命名为“花园式”单位。

1991年,组织上决定陈世金改任分局党委副书记,他又拿出他苦干实干打基础管长远的种树精神,全心身投入到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法工作等新领域。1994年以来,襄樊分局先后获得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全国党员电化教育先进单位、湖北省党风建设先进集体、全路党员教育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1995年7月,陈世金任襄樊分局党委书记后,尽管不再具体分管绿化工作,但是每年都坚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走到哪里都要先看看生态文明建设,讲讲环境建设与青山绿水植树造林的关系,增强干部职工搞好生态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陈世金一生爱种树,死后自己也变成一棵树。这棵树,不求显赫、不求闻达,清清白白、默默无闻地为人们留下清香、留下念想……

古人说,人是过客,树是主人。人走了,树还在。这棵树,在讲述一个共产党员孜孜不倦的信仰追求。

陈世金,将以另一种生命形态,把灵魂血肉氤氲成一团经天纬地的浓绿……

时光上溯,他是闻名全路的“廉政公仆”

提起陈世金,在原襄樊铁路分局无人不晓,在全国也有一定知名度。人们称他是“孔繁森式的好干部”。他的近万字的廉洁事迹曾在1996年的《人民铁道》《中国纪检监察报》等报刊醒目位置刊登过。

先讲讲陈世金几十年来无微不至地帮助病亡职工陈传俊的故事。

那是1979年,陈世金任枝城桥工段党委书记时,职工陈传俊突然工亡。顿时,陈传俊家中的双老和四个半大的孩子守着遗体嚎啕大哭。全家如同天塌了一般。是呀!从今后全家五口人仅靠陈传俊妻子每月29元的微薄收入生活,那日子确实无法过啊!陈世金闻讯后,就像料理自己亲兄长的后事一样,带着段上的干部给陈家办理了丧事。他安慰陈传俊的妻子说:“嫂子,你放心。今后只要有我家吃的,就决不能让你们挨饿。”从此,他就主动地把照料陈家的重担挑了起来。

为了解决陈家的收入来源,他和段上其他领导多方奔走,给陈传俊妻子调动了工作,使她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为了缓解陈家的经济窘境,他想方设法给其待业的大儿子办理了招工手续,几年后,又积极联系送陈家二小子入伍当兵。

为了帮助陈家安排好生活,陈世金的妻子去陈家帮着操持家务,并时时从自己家庭收入中抠出钱来,给陈家孩子接济学费和添置鞋帽衣袜。

1984年12月,陈世金被提升为副分局长。当要搬家去几百里外的襄樊市时,他委实放不下牵挂陈家饥寒饱暖的那颗心。为了能从根本上帮衬陈家寡嫂的困难,他与妻子商量后,将陈家的小女儿陈梅收为自己的养女,带到了襄樊供养上学。这一供养就是十几年,一直到小陈梅以后的就业与成家,他和妻子都操尽了心。

陈世金帮助陈传俊一家,不光是在经济上给予帮助,更是把教育陈家4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责任也承担了起来。几十年来,他常常苦口婆心地给陈家几个孩子讲做人的道理,一发现他们在思想上有了歪杈,就及时地“压枝扳杈”,鼓励他们立志奋斗。十多年心血的浇灌,陈传俊的4个孩子在不同的岗位上成长成才……如今这兄妹4人都是光荣的共产党员。

时至如今,这几个孩子一提起他们可敬的陈叔叔,都禁不住热泪盈眶地说:“我们虽然碰上了自小丧父的人生不幸,但遇上了陈叔叔这样好的党员干部也是我们的人生大幸!他挽救了我们家,给我们兄妹带来了幸福的生活,我们从他的一言一行中找准了人生坐标。”

自1984年走上原襄樊分局领导岗位之后,陈世金就给自己定了几条规矩:一是不接受分管部门和下属单位的奖金;二是不接受干部职工的宴请和礼品;三是到基层单位检查工作吃住不能搞特殊。在分局领导岗位上,他始终以这三条规矩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保持了廉洁自律,也在各级干部中倡导起了廉洁新风。

陈世金刚调任副分局长时,主要分管分局工务、电务、房建等系统的工作,属下有三、四个部门及十多个基层单位。按照惯例,这些单位和部门在安全生产、防洪抢险等项工作中取得成绩以后,路局、分局将给主管领导及有关部门人员发放一定的单项奖金。可是当他第一次看到奖励名单上有着自己名字时,就大笔一挥“嚓嚓”划掉,并严肃地对分管部门负责人说:“今后,我批准的奖励名单上一律不得有我的名字。”1991年7月,他改任分局党委副书记之后,在奖金问题上,又对分管的部门负责人提出了同样严格的要求。那些应该得而坚决不得的奖金,他多年来放弃多少?这是个让谁都说不清的数字。但能说清楚的是讲廉政、不贪财的陈世金在干部职工中的威信一年高过一年。

1991年以来,原襄樊分局先后在襄樊、宜昌投资几亿多元兴建了两座星级涉外宾馆。分局主要领导将这两座大楼的基建任务交给了陈世金全面负责。几年来,他为这两座大楼的兴建,从设计、施工、装修等方面出谋划策,认真把关,真是操碎了心、出尽了力,光搭进去的星期日就有上百个,终于使这两座大楼按照“速度最快、质量最好、投资最省”的要求如期建成,受到了路局和当地政府的表彰奖励。可是,他在负责两座大楼基建期间,对路局、分局给的奖励和由他签批的奖金,坚决做到一分也不要。有人把这事告诉了陈的妻子,“你们家老陈连奖金都不要,真是太傻!”妻子把这话告诉了陈世金,他对妻子说:“我如果拿了这些钱,有的人就可能瞎来。我一分钱不要,就能管住他们不敢瞎来”。

陈世金对自己和工作要求严格,对自己的家人也做到严格要求。

陈世金的妻子张炯光,与他大学同窗,是一位60年代在校就入了党、对待事业很要强的知识女性。她的父亲是杭州市一位老副市长,虽然家境出身比较优裕,但她与丈夫一块分配到枝城桥工段以后,就献身于铁路事业,在桥梁技术员的岗位上一干十多年,整天与工人们在长江大桥上摸爬滚打,攻克了不少专业难题,被誉为襄樊分局“桥梁专家”。

但是,从她与陈世金结婚以后,虽然丈夫多年担任过段长、段党委书记、副分局长、分局党委副书记、书记等领导职务,可她在个人调资、提职、评职称等切身利益问题上,不仅没有沾过丈夫的一点“光”,反而许多应该属于她得到的东西或被丈夫做主拱手让了出去,或是被丈夫用行政命令“卡”了下来。

那是“文革”后的第一次由群众民主评议择优升工资,虽然全段干部一致推荐了她,但却被当段长的丈夫一笔给划掉了。

后来张炯光随着丈夫调动到襄樊工务段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段上要提拔她当桥梁室主任。若论能力、资历,都是非她莫属,但硬是让当时任主管工务副分局长的丈夫给拦住了。

再后来,分局干部部门通过深入考察,准备提拔张炯光任副段长,又一次被当时身为分局党委副书记的陈世金劝阻了。

对这些名与利的问题,张炯光没有丝毫怨言,她理解丈夫的一番苦心。自己作为一名领导干部的妻子,在诸此问题上做出奉献,不就是对丈夫事业的最大支持么?但有一段时间,因为丈夫耽搁了她的职称问题,也曾使她心理一度失衡。

作为一位从事专业技术的知识女性,唯一的冀求就是在专业职称上能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待遇。但由于丈夫做主,70年代末期让她让出已确定的工程师职称名额,错过了这一步,结果步步不赶趟,致使她比同期同学们晚了多年才晋升为工程师和高工。当时,她由于在铁路桥梁维修养护上颇有专业成果,经常去参加一些专业学术会议,与同龄的学友们见面、寒喧起来,对方不是高工就是副研究员,而她还是个连中级职称都够不上格的助理工程师。为此,确实让她一度在同学们面前有过不少的尴尬。她也曾有过感情的委屈、心中的酸楚。但一想到丈夫“不正己焉能正人”“当领导干部的妻子就要学会吃亏”的劝慰,她也就心底坦然了。

如今的张炯光,已经77岁了,回忆与陈世金多年的伉俪情深,她说:“嫁给陈世金是这辈子最正确的事,老陈这个人,正直、忠诚、纯粹、可靠。”

1996年,陈世金被铁道部授予“廉政公仆”称号。

“廉政公仆”这个称号,陈世金当之无愧,名至实归。

在陈世金身后,树木成长森林,他影响了更多的树

近日来,随着陈世金病逝消息的传播,无数的人们追悼他,缅怀他的善良,感谢他的帮助,传承他的品质。

受陈世金正面影响和无私帮助的人实在太多,有高级领导干部,有专家学者,也有平民百姓贩夫走卒。在闻讯陈世金病逝后,有很多人失声痛哭,哀悼痛失良师益友。

2022年5月9日,在襄阳归山陵园的绿树下,人们聚集到一块,按传统风俗,来给陈世金过“头七”。

颤微微走过来的,是早已退休的老李,他卟噔跪下了:陈书记,我来看您了。

尽管陵园不能放鞭,不能烧香,但前来祭奠的人们纷纷跪下磕个头,再磕个头,第三次磕头,只为心中浓得化不开的敬意。

大伙重情好义,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发自内心的缅怀。

可是,又有谁见过这样简单的祭奠?有谁见过这样真诚的缅怀?只有像陈世金这样的共产党员,才会使人们口口相传赶来为他送行,真心真意地洒泪怀念!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退休干部张艳秋说:“疫情期间,在我们这里,追悼逝者,自发地来这么多人守夜伴灵,是第一次;自发地到陵园来看望一棵树,是第一次。”多么哀伤的第一次,多么宝贵的第一次!茫茫群山、滔滔林海,大山作证、汉水作证,荣享如此多人自发祭奠的人,该是一个多么深入人心的人!

随着人们的诉说,一件件,一桩桩,陈世金动人的事迹仿佛又在人们眼前浮现……

一个人,是否真正受尊重,要看他逝世之后。

原铁道部一领导听说陈世金去世后,第一时间打电话向张炯光表示哀悼。这名领导说:“陈世金,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

原《人民铁道》报社社长、著名铁路作家王雄高度评价陈世金:陈世金书记谦逊廉洁,保持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操守和风骨。王雄回忆说,陈世金为人正直,大会小会都讲: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当干部不要搞歪门邪道,要靠真才实学好品性赢得作为和信赖。

祭奠陈世金的人们集体商定挽联:终生勤劳有为,一世正直无瑕。

陈世金,留下大爱在人间,也收获着更多人的爱。人们纷纷到归山陵园来看他。

50后退休党员老毛、老张说:陈世金是那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是勤政廉政的楷模。

70后纪检干部小赵为陈世金撰写挽联:在世无过百年,总要作好人、存好心,留个后代榜样;功业各有千秋,尽管行善事,成善举,树立前贤楷模。

90后媒体人小张说:我哭着读完陈世金的事迹材料。真没想到,世界上还有这么纯粹的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00后诗歌爱好者诗菡写诗悼念:胸怀着江河山川/安息成松涛阵阵/挥洒的汗水化成汩汩盐泉/当你踏得星移月转/你已默立成山中之山。

陈世金是一棵大树,在他身后是一片绿荫,生长着更多的、茂密的丛林。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激励更多人在工作岗位清廉自守、建功立业。

本文来自【人民铁道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