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其中包含的道理(被误读的静以修身)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出自诸葛亮(181-234)名篇《诫子书》,全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告诫儿子如何做学问。

在我的文章里,曾经提到过,古人所谓的“学问”跟我们今人所指不一样,除了“知识、学识的含义外,更包括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和个人修养”,此处再次强调,便于读者在读古文时能更准确的理解古人所表达的意思。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其中包含的道理(被误读的静以修身)(1)

01

古有名言“但在流传不在多”。

诸葛亮一生戎马倥偬,不以文名(当然是因为他的功业盖过了文章),所书多为“半公半文”之“表”“书”类。但是,《出师表》两篇及这篇《诫子书》,可谓“不为文学而文学”的写作,却成为千古名篇,不但前无古人,也可以说后无来者,势必将永远流传下去。

《诫子书》当中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及“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更是常见于当今社会的办公室和居家书房。

但是,恐怕我们不少人都只理解到了诸葛亮这句话(古文)的表层意思,没能理解到其真意。在此,笔者不揣冒昧,行文见笑于方家。

正确理解“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关键在于“静”字和“俭”字。

02

我们多数人把这个“静”字理解为“安静”,更进一层的呢理解为“内心的宁静”,前者是谬误,后者还不够、稍显肤浅。

“静”是儒释道三家均倡导的自我修行方法——这实在是非常的难得,从不苛责的角度来看,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做真理来看待。

不论儒释道,在修养层面,这个“静”字古人要表达的意思是一种理想的形而上的观念和状态,就是一个人的心底已经没有了一丝一毫的欲念,有那么一丁点佛家“入定”的意思,至少是“入定”必须经历的过程和状态。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其中包含的道理(被误读的静以修身)(2)

我们先来简单说说这个“欲”字。

“欲”的意思毫无疑问指的是“欲望”。道家和佛家关于“欲”的论述汗牛充栋、俯拾皆是,我们撇开这两家,从离我们常人更近的儒家来简单谈一谈。

大家或许都知道,“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他认为“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这个“学”就是“学问”,就是笔者前面解释过的意思,再次提请大家注意)。

朱熹的意思其实完全承续了诸葛亮的意涵,但是在诸葛亮“学须静也”的层面做了过度拔高,因此在笔者看来“失了火候”“走火入魔”,反而谬以千里。

笔者就非常赞同明代中期出现的“心学”对此的理论论述,心学肯定情欲、追求个性解放,因此心学认为:情与性不可分割,众人皆有的情感就是与生俱来的人性;欲与理并不对立,众人共有的欲望就是伦理的范围。

笔者认为,从根本上灭情绝欲,是违背人性、违反天理的,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既不现实,也不合理。我们修身养性,应以公允无私、淡泊寡欲为目标,不能抛弃一切情感意趣,变得枯燥乏味、不近人情。

我们由“静”说到了“欲”进而又说到“性”和“情”,这几方面实在是古人(不论儒释道)时常探讨、争论的极大的哲学命题。在此不做过多探究。

回到我们的主题“静以修身”,“静”肯定指的是摒弃欲望,至少我们可以在“修身”“做人做学问”的过程中将“摒弃欲望”作为一种方法。

佛家有一则著名的公案:

慧能去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有幡被风吹动,因有二僧辩论风幡,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慧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动!大家听了很为诧异。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个公案深刻地刻划出万物皆空无、一切唯心造的大乘佛教的根本教义。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其中包含的道理(被误读的静以修身)(3)

近代文化名人、传奇人物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一句话分享给大家: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动”就是指心动,心动就是产生了欲望。

03

我们再来说说“俭以养德”。

关键在这个“俭”字。

古文里面“俭”与“简”互为通假,两个字的意思在古文里基本是一样的,都含有“简单、节俭”之意。且这个“节俭”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节俭,包括了精神等非物质形态的节俭,比如节约“力气”、节约“精神”、节约“话语”等等。这一点读者朋友在阅读古人典籍时务必留意。

孔子经常提到的“简”与老子时常提到的“俭”就完全是一个意思。我们现在书写的“大道至简”,按照老子的用词习惯,就更应该写作“大道至俭”,但表达的意思别无二致。

因此,“俭以养德”其实更多的并非指物质上的“节俭”,更多的是指精神层面等非物质形态的“节俭”。

“俭”字在道家用得是最多的,诸葛亮无疑是道家中的杰出人物。对于“俭以养德”,我们切不可粗浅的理解为“物质上的节约就可以提高道德修养”,如此,差距就太大了,于我们自身修养的提升也毫无益处。

道家非常注重非物质形态上的节俭,比如“养气”“养神”“养心”,就是“增加气”“增加神”,那么减少消耗(节俭)自然也是“增加”的一种方式。诸葛亮的“俭以养德”,更多强调的其实就是“养气”“养神”“养心”。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其中包含的道理(被误读的静以修身)(4)

在“养气”“养神”的方法上,道家非常强调一点,也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那就是少说话、更不要去说些废话。

“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易经》)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

“开其兑,济其事,终生不救。”(《道德经》)

这句话与我们密切相关,笔者解释一下:“兑”是指八卦当中的“兑卦”,在我们人体部位就是指“口”。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整天话不停、忙忙碌碌事不停(济其事),那么这一辈子就无可救药了(指生命层面)。因此,道家坚信一个观点:话太多的人不能长寿。故而也有“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这么一句名言。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孔子)也是孔子极其主张的一种行为方式。

只要不是刻意为之,经历风霜后的“沉默寡言”实在是一种极高的修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