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道有所指(道德经中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中有一个标点符号逗号,即“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道德经中的道有所指?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道德经中的道有所指(道德经中道法自然)

道德经中的道有所指

“道法自然”中有一个标点符号逗号,即“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

道,即本体。道和其创生的万事万物是区别开的。万事万物有生有灭,真常之道是自有永有的。

佛教憨山大师说,《道德经》第一章是总纲。“其五千余言,所敷演者,唯演此一章而已。

“道法自,然”,“道”是源头,万事万物是由源头流出的江河湖海、日月星辰、飞禽走兽;人类是道所创造的创造物之冠。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发自“道”这个源头,是取法于真常之道自己,所以说“道法自,然”。“道”统辖着万事万物。万事万物的演化发展、生生不息是自己爱自己的游戏。

平常我们所说的“自然”是指自然界,而自然界是道之用。

巴哈欧拉:自然界就其实质而言乃是道上帝(道)的名号“制造者”与“创造者”之化身。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名号的显现形式多种多样,而在这多样性,有赐予明察之人的诸多征象。自然界乃是这个短暂的世界中自始至终显示出来的“上帝的意志”及其表现形式。自然界乃是由那位命定者和至为睿智者所命定的“天意”的一种启示。如果有人断言说,自然界就是显示于存在界的“上帝的意志”,那么谁也不应质疑这种说法。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憨山大师【注解】:此章总言道之体用,及入道工夫也。老氏之学,尽在于此。其五千余言,所敷演者,唯演此一章而已。所言道,乃真常之道。可道之道,犹言也。意谓真常之道,本无相无名,不可言说。凡可言者,则非真常之道矣,故非常道。且道本无名,今既强名曰道,是则凡可名者,皆假名耳,故非常名。此二句,言道之体也。然无相无名之道,其体至虚,天地皆从此中变化而出,故为天地之始。斯则无相无名之道体,全成有相有名之天地,而万物尽从天地阴阳造化而生成。此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为万物之母。此二句,言道之用也。此下二句,乃入道之工夫。常,犹寻常也。欲,犹要也。老子谓,我寻常日用安心于无,要以观其道之妙处。我寻常日用安心于有,要以观其道之徼处。徼,犹边际也。意谓全虚无之道体,既全成了有名之万物。是则物物皆道之全体所在,正谓一物一太极。是则只在日用目前,事事物物上,就要见道之实际,所遇无往而非道之所在。故庄子曰,道在稊稗,道在屎尿。如此深观,才见道之妙处。此二观字最要紧。此两者同已下,乃释疑显妙。老子因上说观无观有,恐学人把有无二字看做两边,故释之曰,此两者同。意谓我观无,不是单单观无。以观虚无体中,而含有造化生物之妙。我观有,不是单单观有。以观万物象上,而全是虚无妙道之理。是则有无并观,同是一体,故曰,此两者同。恐人又疑两者既同,如何又立有无之名,故释之曰,出而异名。意谓虚无道体,既生出有形天地万物。而有不能生有,必因无以生有。无不自无,因有以显无。此乃有无相生,故二名不一,故曰,出而异名。至此恐人又疑既是有无对待,则不成一体,如何谓之妙道,故释之曰,同谓之玄。斯则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深观至此,岂不妙哉。老子又恐学人工夫到此,不能涤除玄览,故又遣之曰,玄之又玄。意谓虽是有无同观,若不忘心忘迹,虽妙不妙。殊不知大道体中,不但绝有无之名,抑且离玄妙之迹,故曰,玄之又玄。工夫到此,忘怀泯物,无往而不妙,故曰,众妙之门。斯乃造道之极也。似此一段工夫,岂可以区区文字者也之乎而尽之哉。此愚所谓须是静工纯熟,方见此中之妙耳。

——摘自《老子道德经解》明建邺憨山道者德清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