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记简短故事(名著速读一一第十一部搜神记)

搜神记简短故事(名著速读一一第十一部搜神记)(1)

第1页 作者介绍

《搜神记》的作者是晋朝人干宝。干宝,字令升,新蔡(今河南新蔡县)人。干宝少始知学,博览典籍,是著名的史学家。

西晋末年任佐著作郎,赐爵关内侯。东晋时,曾任史官,又任山阴令,始安太守、散骑常侍等职。著有《晋纪》,时称良史。干宝喜阴阳术数,搜集了许多“古今神祇灵异人物变化”的故事,撰成《搜神记》三十卷。

原本已佚,今本二十卷,为明人所重辑,已非原貌。干宝在《搜神记序》中说他写此书的目的是“明神道之不诬”,故当时人称他为“鬼之董狐”(《世说新语•排调》)。因其相信鬼神之实有,故书中不乏神仙道术、鬼怪灵异的内容,宣扬了宗教迷信思想。

但由于作者撰写态度较为严谨,故事来源广泛,所以保存了不少优秀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传说,他家中曾发生两件怪事:他父亲的妄随父陪葬十余年,后来开墓,竟然生还,并说“其父常取饮食与之,恩情如生”。

某年干宝的兄长气绝身亡,尸体却未冷,很多天后复苏,叙说自己碰见鬼神的种种事情。这些事情触发干宝“集古今神奇灵异人物变化为《搜神记)"。书写成之后,送给刘谈,刘怏读后说:“卿可谓鬼之董狐。”对其人其书推崇备至。

第2页 名家点评

章培恒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情节古雅,文字简洁,

实六朝小说中白眉。

日·盐谷温

其文字简洁质朴,

有魏晋史家之文的特征。

第3页 背景介绍

魏晋时期,我国陷入长期的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民族之间矛盾尖锐,民众的生活痛苦不堪。痛苦的生活容易催生人的幻想,晋人笃信天地鬼神的存在,鬼怪故事很流行。

在社会动荡的大背景下,东汉后期以至魏晋南北朝,老庄哲学渐渐兴起。对汉代的儒学感到厌倦的土人,借用老庄哲学标榜的“自然"和“无为而治”,摆脱传统力量的束缚。

这一社会思潮的根本内涵即是对个性价值的重视。在“任自然”这个名目下,他们所要得到的是更大的精神自由,是个人选择其生活方式的权利。

佛教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土,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迅猛发展起来。无论北方南方,无论上层下层, 佛教很快成为一种普遍的信仰, 寺庙建筑遍布各地。

南朝梁武帝虔诚信奉佛教,甚至四次舍身到同泰寺为奴。道教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东汉末年正式形成。它讲求仙、讲炼丹,不但不否定现世生活,相反以各种法术来帮助享乐,也很受民众的欢迎。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说。”一语道破《搜神记》产生的背景。

搜神记简短故事(名著速读一一第十一部搜神记)(2)

第4页 名著概要

《搜神记》主要内容是记载鬼神怪魅,作者著此书的主旨在于“发明神道之不诬”,该书是较早集中记述神话传说、俗闻逸事的专书,共搜集故事464篇。书中故事大都源于神话传说、宗教演绎和民间传闻,虽然虚妄荒诞,却也各有理寓。

讲忠孝节义的,反映儒家观点。

讲神仙术数的,植根道教思想。

表现因果报应的,源于佛学宗旨。

劝善惩恶则是三教殊途同归的目的。

如果我们撩开其鬼怪世界的神秘面纱,可以窥见民俗风情,可以了解世道人心。书中有很多鬼故事:有的写人鬼相恋,如卷十六《紫玉》《附马都尉》、《汉谈生》、《崔少府墓》等……

这些故事或者反映帝王扼杀自由恋爱的专制,或者反映女子对婚姻和生儿育女的渴望,都写得情节曲折,楚楚动人。有的写鬼扬善惩恶,如卷五《赵公明参佐》中勾魂使者徇情枉法,放还阳寿已尽的高官王佑,阴曹使者深情地述说放他生还的理由,“卿位大常伯,而家无余财。向闻与尊夫人辞诀,言辞哀苦。

然则卿国士也,如何可令死?”又如卷十七《倪彦思》中,鬼魅痛斥前来驱鬼的典农:“汝取官若千百斛谷,藏著某处。为吏污秽,而敢论吾!”那贪官污吏被揭疮疤,立即“大怖而谢之”,大快人心。

有的写不怕鬼的故事,最著名的是卷十六的《宋定伯》。宋定伯不怕鬼而能制鬼获利,很耐人寻味。歌颂英雄人物的凛然正气与藐视鬼神妖怪是本书主题之一,这类作品中最传颂的是卷十九的《李寄》。

无能昏官年年搜求童女祭祀巨蛇,巨蛇先后吃掉九个女孩。童女李寄自告奋勇,愿作祭品,设法将巨蛇杀死。李寄的智勇双全,言辞令人钦敬。

本书中的神怪故事都有“神道设教” 繁世智俗的意味。神道如人道, 有正、有邪、有善、有恶、有宽、有猛,乘性各不相同。同样是凡人戏谑地指指神像为婚,卷四《张现》中的庐君义还二女,而卷五《蒋山祠(三)》中的蒋侯却逼死三子,贤与不肖相映成趣。

搜神记简短故事(名著速读一一第十一部搜神记)(3)

魏晋人太信神,因此多淫祀,本书对这种现象有所揭示。卷十九《丹阳道士》写龟、鼍之辈冒充庙神,徒费人间祭祀酒食。后来毁庙杀怪,地方才太平无事。

卷五《张助》更妙,桑树空洞中生出李树,目痛者偶然休息树阴下,碰巧病愈,于是哄传有神,能使盲人复明。因此 不论远近的人都来祭祀:“车骑 常数千百,酒肉滂沱"。后来被张助道出原委,拆穿骗局。这则故事对当时滥信神者无疑是当头棒喝,具有反迷信色彩。

本书精采篇章不少,还有卷十一《三王墓》、《东海孝妇》、《韩凭妻》等……这些故事反映了社会上层统治者的残暴、荒淫和昏庸,下层百姓无率惨死的血海深仇以及他们渴望复仇申冤的强烈心态。

《三王墓》中干将、莫邪的儿子眉间尺为报父仇毅然自刎,借手侠客,通过神奇的方式最终杀死楚王。这种复仇精神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个故事虽然虚幻,结果却大快人心,因而被广为传诵。

鲁迅先生还将这个故事改编成小说《铸剑》,收在《故事新编》中。《韩凭妻》中荒淫无耻的宋康王活活拆散韩凭、何氏一对恩爱夫妻, 并将他们迫害至死。结果韩凭夫妇虽然未能同穴而葬,然而两墓各生大梓树,“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树上早晚栖息着一对鸳鸯,交颈悲鸣。

在悲剧色彩中,显示他们没有被帝王的淫威所征服,以超自然的力量重新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出至死不渝、忠贞不屈的抗争精神。

这个故事的结局与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末尾“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很相似,也和后世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末场彩蝶追随双飞情景相仿佛,都是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象征,有浓烈的浪漫色彩。

《东海孝妇》是一个著名冤案,孝妇周青被昏聩的太守判成死罪,行刑时鲜血逆流而上旗杆,行刑后东海枯旱三年。这个故事与卷七《淳于伯》情节类同,都是对“刑罚妄加”黑暗司法的控诉和揭露。

总之,《搜神记》464篇小说中有很多貌似离奇,实则广泛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故事,读者在品味怪诞情节的同时,也能够形象地了解历史,受到启迪。

搜神记简短故事(名著速读一一第十一部搜神记)(4)

第5页 阅读指导

《搜神记》是古代民间传说的总汇,有一部分是后来民间传说的根源。它所收的传说,有许多至今还流传在平民口上,例如“蚕神的故事”、“盘瓠的故事”、“颛顼氏二子的故事”、“细腰的故事”等……

或者经过许多变化,而演变成今日流行的传说,成为后代戏曲的素材,比如“董永的故事”、“嫦娥的故事”等……

《董永》、《三王墓》、《李寄》、《韩凭妻》、《毛衣女》、《神农》、《华佗》、《嫦娥》等篇甚至得到国际民俗学界的重视。我们读《搜神记》,可以看到很多我们很熟悉的故事的雏形,这是很有意思的。

《搜神记》中有不少故事是精彩的文言小说,有人物形象、曲折情节、生动细节乃至对话、动作等,欣赏它们能够获得美的享受。

然而也有些故事情节简单,形象单薄,像简要新闻。当时小说发展尚处雏型阶段,对素材的整理加工还比较粗糙,不及后世的精雕细琢。任何事物的发展期往往如此,不能因为这些瑕疵而否定全书。

第6页 名言警句

《搜神记·卷六》

国家不废注记之官,学士不绝诵览之业,

岂不以其所失者小,所存者大乎。

......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

《搜神记·序》

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

气乱于中,物变于外,形神气质,

表里之用也。本于五行,通于五事,

虽消息升降,化动万端,其于休咎之征,

皆可得域而论矣。

(未完待续)

搜神记简短故事(名著速读一一第十一部搜神记)(5)

(文中所有图片、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提供者)

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欢迎转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