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移情呢(什么是移情)

什么叫移情呢(什么是移情)(1)

读易中天的《美学讲稿》

美是很抽象的,但又是很形象的;是很虚空的,但又是真实的。易中天的美学讲稿,美男源于哲学范畴,还有后来又与心理学扯上了关系。

他在书里写到:真正算得上是审美心理学而又影响最大的,首先是“移情说”,“”移情说”在西方近现代美学史上是影响最大的,也是人数最多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费舍尔父子,而把“移情说”发展成一个系统的美学理论的,则是德普斯。

那么什么是“移”情呢?易中天是这么说的,移情又叫移感或输感,也就是把主体的情感移入或者输入对象。这句话对普通的读者来说显得比较抽象。

易中天就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庄子和惠子在桥上看鱼,庄子看见鱼很高兴,就说“从容出游,是鱼之乐也”!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

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就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

惠子说:“你说对啊!正因为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同样你不是鱼,当然也不知道鱼”。

易中天认为,庄子和惠子从一开始,就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惠子的态度是认识的,庄子的态度是审美的。他们根本就说的不是一码事。

认识的就有一个认识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的问题?也就是说,你说鱼是快乐的,那你是怎么认识到的?快乐是每个人的个人体验,别人怎么能够认识?当然,一般的说一个人快乐不快乐,我们还是能够知道的,比方说看他的表情,但是鱼并没有表情,再说也有心里面快乐,脸上不表现出来的,总之惠子是提了一个哲学问题,那就是个体的体验,是否能为他人认识?

好吧,似乎有点儿绕。问题在于庄子的态度,不是认识的,而是审美的,因此,所谓鱼之乐也,就不是科学结论,而是审美体验。

那么庄子又是怎么体验到鱼之乐的呢?这就是移情,也就是说,鱼,是不是快乐?其实我们是不知道的,而且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庄子是快乐的,因为庄子自己快乐,所以当他凝神观照鱼的时候,就不知不觉将自己的快乐移到了鱼的身上,结果就觉得鱼是快乐的了,这就是移情。

移情在审美和艺术当中十分常见的现象。比如我们中国人喜欢讲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喜气画兰,怒气画竹,”还有诗经中的“西我往矣,杨柳依依,”再比如杜牧有两句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两句诗很有名,很美,很感人的,但中天认为不科学。因为蜡烛并没有心,也不懂得惜别,只要把它点燃了,它就流泪,你离别的时候,他流,结婚的时候它也流,所谓“替人垂泪到天明,”是我们的自作多情罢了。但在文学艺术中,不自作多情是不行的,你不自作多情,生活就没有意思,自然也就不美了。

怡情也有条件的,比如面对一只癞蛤蟆,人就无法移入高贵的情感,我们也很难说,鸭子是优雅的,芦苇是刚强的。易中天认为移情的对象是有条件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主体的态度,比如说对待小草,你可以说它是卑微的,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也可以说它是平凡而可歌可泣的。

其实一个对象美不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情感态度,所谓“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讲的都是这个道理。比方说,我们爱上了一个人,那他在我们的眼里一定是很美丽的,哪怕他眼睛小,鼻子塌,脸上长满了青春痘,你也会觉得她是一个小美人,为什么呢?因为移情呗,因为我们已经把爱移入了对象,对象也会因为爱的移入而美。

好啦!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我懂得了为什么同样一件衣服,有人认为美,有人认为不美,什么原因?移情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