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的美食制作推荐文字(曾获鲁迅先生点赞的食材怎么做)

好吃的美食制作推荐文字(曾获鲁迅先生点赞的食材怎么做)(1)

曾获鲁迅先生点赞的伏牛山猴头菇,是河南著名的菌类特产之一,盛产于豫西伏牛山腹地西峡、卢氏、栾川一带。鲁迅先生的食后感为:“猴头菇已吃过一次,味道确很好,但与一般蘑菇类颇不同……如经植物学家及农学家研究,(猴头菇) 也许有法培养。”

猴头菇的食用史

猴头菇属担子菌纲红菇目猴头菇菌科,是著名的腐生真菌,因外披刺针毛呈黄褐色,酷似猴子脑袋而得名。自然界的野生猴头菇,多于七八月份雨季腐生于栎树、胡桃树等阔叶树之腐木。自然条件下,猴头菇菌的成熟孢子,随风飘落附着在栎树、胡桃木的枯枝死干上,在适宜的温度、湿度下萌发为菌丝,尔后生长发育为成熟实体,悬挂于枯干或活树之枯死部,最大个体可达十数公斤。

采摘鲜菌后干制,即得猴头菇正品。干猴头菇以个体均匀、外形完整、色泽黄褐、不伤刺针且无虫蛀、无杂质、无污染、无异味者为上品。存放时,须远离地面、远离异味,环境阴凉且通风良好,夏季需冷藏。猴头菇盛产于河南,河南饮馔就地取材,拥有较早开发猴头菇菜肴的传统。猴头菇虽在豫“盛产”,但野生菌品相上佳者并不多见,在古代,山民偶有所获视若珍宝, 往往层层上贡,供奉御膳。

河南菜以猴头菇入馔,远可上溯李唐。相传,唐代开国皇帝李渊在伏牛山,女皇武则天在登封,均品尝过地方进奉的猴头菇菜肴。真把猴头菇吃成“ 天朝第一山珍”的,是著名的吃货皇帝乾隆。作为满清汉化最深的皇帝,乾隆对猴头菇的偏嗜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几乎餐餐不离猴头菇。这位“猴头菇控”皇帝,躬身为大臣传授猴头菇“养生经”:“猴头菇殊可口,胜燕窝、熊掌万万矣, 长食轻身延年。”

在吃猴头菇问题上,乾隆爷知行合一,表里如一,绝对是“铁粉”。《清宫膳食档案》,繁密记载了乾隆的猴头菇膳食养生实践。比如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乾隆率其13位皇子,在两个月内居然吃掉了近3000斤猴头菇!虽然其中不乏采办太监、奉膳太监、御厨少支多报、中饱私囊成分,但这个猴头菇消耗量诚然是前无古人,“雷人”滚滚的。

乾隆二十六年,在北京香山为皇太后七十圣寿而举办的寿宴上,大吃猴头菇。

乾隆四十一年,为贺定西将军阿桂平定金川之乱, 赐军机大臣庆功宴,大吃猴头菇。

乾隆四十七年, 为贺《四库全书》修成而赐宴文臣,大吃猴头菇。乾隆五十年,举国大庆而隆重举办“千叟宴”,大吃猴头菇。

乾隆爷不但以身作则大吃猴头菇,也喜欢将猴头菇作为特礼赏赐亲近大臣及皇亲贵族。当时衍圣公孔宪培的夫人于氏, 是乾隆皇帝的干女儿,孔宪培贵为“天子驸马”。乾隆三十六年,乾隆第五次巡幸曲阜,在孔庙祭孔之后,专门驾幸孔宪培府中,为干女婿带来了整整六担(600斤) 猴头菇。这种人性化赏赐, 下手稳准狠,令孔家大为感动,投桃报李,对清室更加效忠。

清代以降,猴头菇在河南菜中已较为常见。豫省高档宴席上,猴头菇一直稳坐山珍素肴头把交椅。

这种以猴头菇为上素的豫菜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年间。无论是北京的豫菜馆厚德福,还是开封的豫菜饭庄山敬楼、大梁春、又一新、中州饭庄、合昇饭庄等,烧猴头菇都是招牌特色菜。

后人整理了豫菜中的经典猴头菇馔,如《开封名菜谱》中一口气收录了六道猴头菇菜:扒猴头菇、烧酿猴头菇、清汤芙蓉猴头菇、玛瑙煨猴头菇、烧劈柴块猴头菇、猴头菇干贝。猴头菇,实在是豫菜高级素馔的“台柱子”。

猴头菇的烹饪技艺

多年之前的某个暑假,我因事进入西峡县境内伏牛深山,宿县城某宾馆。朴实厚道的接待方极尽地主之谊,白天安排灌河漂流,参观香菇、猴头菇培育基地,晚上大吃蘑菇宴,连吃数日。

印象中,西峡的“蘑菇宴”上,香菇、花菇、黑平菇、茶树菇等这些家常菌类烹制得尚可,猴头菇乏善可陈——一没有发好,二没有浆好,三没有烹好。或囿于技术不精,原产地的大师傅并没有做出伏牛山猴头菇应有的口感。

有良材而无佳烹,此弊如何能免?为传承豫菜猴头菇上素传统,在经典豫菜“扒猴头菇”基础上,郑州上湖宛宴结合时代特点,研发出特色菜“葱烧西峡猴头菇”。选用西峡特产伏牛山猴头菇,精心发制,片大片上薄浆,以葱段同烧成菜,色形典雅、菌香浓郁、嫩滑鲜爽,且物美价廉,深受吃货青睐。

好吃的美食制作推荐文字(曾获鲁迅先生点赞的食材怎么做)(2)

猴头菇菜难治,难在烹前的发制和上浆。因极为重视猴头菇菜肴, 豫菜传统“ 八大作”之“发作”,专为猴头菇设置了发制工艺——“ 发猴头菇”。

按照豫菜老套路, 发制猴头菇要经洗、浸、涨、修、片、汆、蒸、养等环节。先将干猴头菇用30℃温水洗净, 漂净黄水,再入开水浸透, 捞入净开水盆内,加盖保温,使其闷涨。

待猴头菇暄软后捞出,用刀修去柄基部外皮, 洗净后顺毛片开。随后, 根据菜品需要, 顺毛坡刀片成片,下入烧开的汤锅汆透捞出,滗净水分,以凉开水“养”着备用。

若是烹制较高档菜肴,猴头菇还要增加蒸制工序。将猴头菇放入碗内,添入加火腿的头汤,放入葱段、姜片,上笼旺火蒸约十分钟。蒸好取出,滗去汤汁,搌干水分备用。

猴头菇若烹饪不得法, 口感稍柴,尤其较老的猴头菇,口感更柴。

为获得猴头菇的嫩滑口感,豫菜传统使用上浆技法增其鲜嫩。上浆时,用蛋清、淀粉打成糊,把备好的猴头菇片逐片在糊中粘匀,再下入90℃热水逐片汆透,即得滑美口感。若猴头菇较老,可在糊中加入少许油和盐水,促其蛋白质凝固不脱浆,且增其嫩。

1960 年,鲁迅先生的愿望实现:我国人工培育猴头菇成功。我国是世界上首个人工培育猴头菇成功的国家。斗转星移一甲子过去,经过数十年培育,人工栽培的猴头菇,无论从外形、色泽还是口感各方面,与野生猴头菇的差距仍然很大。山珍猴头菇有它的脾气,巧夺天工,没那么简单。

具体而言,野生猴头菇个体大,外形美观,菌体柄基大而显著,刺针长而粗密,干制后呈黄色或黄褐色,出品率高,质地嫩而饱满,成菜口感爽滑嫩。

而人工培育猴头菇,个体小,外形不自然,菌体柄基短小,刺针短而茸,干制后呈灰白色,出品率低,质地松散软,口感滑嫩度也要差很多。

随着人工培育猴头菇普及,目前猴头菇已入寻常百姓家。遍地开花的电商,使昔日帝王御膳贡品猴头菇,直通市民厨房。然珍味必工繁,居家烹饪猴头菇,良非易事。在加工烹制猴头菇时,有不少套路要掌握。

第一, 泡发猴头菇时, 必须泡透,除净黄水,否则有异味。但人工培育的猴头菇浸泡时间又不可过长,否则容易碎。第二,猴头菇基部老柄一定修掉去净。第三,片片时,要顺着毛片, 不要逆向, 否则会损伤刺针。第四,猴头菇上浆前,一定要搌干水分, 否则容易脱浆。浆不要过多,否则爽滑口感大失。

最后,也是很要紧的一点,猴头菇本身无味,需提前准备高汤提味。有猴头菇而不煮高汤,如同买了电脑而不配Wi-Fi,欲得佳肴,虽神厨易牙再世,也只能干瞪眼。

周志永/文 Hana/编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