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哪本书最适合写作文(中考语文必读名著导读一篇文章让你读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在今天的分享开始之前,看到有同学提问说,需不需要做笔记。在这里李老师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这个读好书系列其实是一个引子,如果你听完之后对这本书有兴趣了,这才是这个活动真正的意义。

废话不多说,我们进入今天的《文化苦旅》。

谈这本书之前,绕不过去的就是它的作者——余秋雨,“怎样评价余秋雨?”

其实这个话是轮不到我们来说,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水平是什么样的高度,学术界的争吵跟我们没有关系,这绝对是一位值得我们仰望的大师。

有一个对余秋雨的评价,我觉得还是很客观的:

余秋雨的文章,被称为“学者散文”。

在大众视野下,余秋雨的定位更应该是文化明星,而不是散文家、学术家,用当下时髦的说法,叫做公知,横向对比,则是上个世纪末的“网红”,有点像易中天,甚至张绍忠。

但无论是张局座还是易中天先生,都没有像余秋雨一样,在长达十年左右时间内,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台湾诗人余光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我也不想跟杜甫,因为他太苦哈哈,恐怕太严肃;而苏东坡就很好,他很有趣,我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余秋雨的哪本书最适合写作文(中考语文必读名著导读一篇文章让你读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1)

这张图是清华附小的一个研究:

余秋雨的哪本书最适合写作文(中考语文必读名著导读一篇文章让你读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2)

运气好的时候,苏轼担任过皇帝日常生活的秘书、中央政府的秘书长、国家级院士,负责为皇帝起草文件。

运气差的时候,苏轼被贬成县级民间自卫队的副队长,或者天边蛮荒小岛上的八品小官。官场过山车,惊险又刺激,也怪不得他有那么多的灵感,写出那么好的作品。

这些都是比较轻松的风格,但是余秋雨的《黄州突围》,没有这种调侃的语言,一开始就是:

这便是黄州赤壁,或者说是东坡赤壁。赭红色的陡坡直逼着浩荡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供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仰望。

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时间和空间的倒错,因此也就有了冥思的价值。

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但是,这个僻远的黄州却给了他巨大的惊喜和震动,他甚至把黄州当做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这一切,决定于他来黄州的原因和心态。

文章的一开篇就已经让自己站在这里了。

在其中,余秋雨还描写了苏东坡被抓走时的场景:

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可惜当时几乎没有什么传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认识这就是苏东坡。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

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

苏东坡其实并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坚强,一路被贬一路高歌,谁一生还没有个脆弱和害怕的时候呢。

全部遭遇还不知道半点起因。苏东坡只怕株连亲朋好友,在途经太湖和长江时几度想投水自杀,由于看守严密而未成。

当然也很可能成,那么,江湖淹没的将是一大截特别明丽的中华文明。文明的脆弱性就在这里,一步之差就会全盘改易。而把文明的代表者逼到这一步之差境地的则是一群小人。

苏东坡被抓起来之后在牢里被各种逼供,刚开始的时候他还想澄清自己,后来发现根本没有用,他被逼供的情景,连旁边一起被关的人说不忍卒视。

苏东坡当时只求一死,后来活下来。事情的还转是怎么发生的呢?

杭州的父老百姓想起他在当地做官时的种种美好行迹,在他入狱后公开做了解厄道场,求告神明保佑他。

狱卒梁成知道他是大文豪,在审问人员离开时尽力照顾他的生活,连每天晚上的洗脚热水都准备了。

他在朝中的朋友范镇、张方平不怕受到牵连,写信给皇帝,说他在文学上“实天下之奇才”,希望宽大。

他的政敌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也仗义执言,对皇帝说,“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语罪人”,如果严厉处罚了苏东坡,“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

最动情的是那位我们前文提到过的太皇太后,她病得奄奄一息,神宗皇帝想大赦犯人来为她求寿,她竟说:“用不着去赦免天下的凶犯,放了苏东坡一人就够了!”

最直截了当的是当朝左相吴充,有次他与皇帝谈起曹操,皇帝对曹操评价不高。吴充立即接口说:“曹操猜忌心那么重还容得下祢衡,陛下怎么容不下一个苏东坡呢?”

在这里,余秋雨先生做了一个评价,很有意思:

对这些人,不管是狱卒还是太皇太后,我们都要深深感谢。他们有意无意地在验证着文化的感召力。就连那盆洗脚水,也充满了文化的热度。

本来很揪心,但看到这里情不自禁地笑了。

书里用来两组形容词描述苏东坡:

中国几千年间有几个像苏东坡那样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人呢?

据王巩《甲申杂记》记载,那个带头诬陷、调查、审问苏东坡的李定,整日得意扬扬。有一天他与满朝官员一起在崇政殿的殿门外等候早朝时,向大家叙述审问苏东坡的情况。他说:“苏东坡真是奇才,一二十年前的诗文,审问起来都记得清清楚楚!”

他以为,对这么一个哄传朝野的著名大案,一定会有不少官员感兴趣。但奇怪的是,他说了这番引逗别人提问的话之后,没有一个人搭腔,没有一个人提问,崇政殿外一片静默。

他有点慌神,故作感慨状,叹息几声,回应他的仍是一片静默。

这静默算不得抗争,也算不得舆论,但着实透着点儿高贵。相比之下,历来许多诬陷者周围常常会出现一些不负责任的热闹,以嘈杂助长了诬陷。 就在这种情势下,皇帝释放了苏东坡,将其贬谪黄州。黄州对苏东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里对苏东坡不落井下石的高贵和苏轼本身的高贵,成就了这段历史事件。

除了高贵之外,就是苦。苏东坡出来之后,写了这样的一封信: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我获罪以来,把自己封闭起来,每天穿着草鞋、划着船出去,跟樵夫、渔夫混在一起,喝醉酒的人就可以随便地推搡我,我自己很高兴,终于没人认识我了。但平生的亲友,再没有书信来,我给他们写信也没有回音,他们还都很庆幸没有被我连累。)

这是什么人,这是一生放达的苏东坡呀,讲到“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你能想象到一个孤独到极致、门庭冷落至此的人,看到月光还能与我为伴的那种欣喜。如果你不了解这一段的背景,不了解这一段的故事,不了解他所处的地方,你就不能懂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心。

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

没人来信,去的信也无人回,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当你有一天真正懂孤独了,你就能读懂这阙词: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你只有读懂了苏轼,你才能读懂这阙词里是怎样深深的绝望和悲哀。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

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

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溪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我们于是突然明白了“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今天给大家分享了《文化苦旅》中的两篇文章,最后想说的是虽然不一定要读这本书中所有的文章,但这本书特别适合作为一个引子,去引发你做更多的阅读。

《文化苦旅》真的是苦,文字,因为真,才会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