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一书的整理(不对比不知其良莠)

最近研读《战国策》,以中华书局三全本《战国策》为底本,配合其他七部注释版。发现三全本《战国策》错误之多,已经到了几乎每篇都有的地步。错误基本集中在:“注释、翻译、错、漏、增加字”三方面。有些翻译内容明显的逻辑错误,抑或是因为注释错误导致的,还有部分因为错字造成译文错误。现在它已经成为涂写、作笔记校对的底本。

战国策一书的整理(不对比不知其良莠)(1)

不知道是否因为《战国策》不属二十四史之列(二十四史出过全套点校本),校对工作不那么上心。

上一篇列举了部分错误,有兴趣的可以点击链接查看:三全本《战国策》错误集(一)。

一、《齐听祝弗》

P22页一共两处错误

1、翻译错误

原文:秦以赵攻齐,与之齐伐赵,其实同理,必无处矣。

翻译:秦联赵攻齐或联齐攻赵,其结果都对秦国有利,秦必定持攻齐的态度不变。

以:认为。与:语气词,无实意。(《战国策注释》

“与”者比较之词。“与之”犹比之。(《战国策笺证》

鲍彪云:“‘处’犹‘据’也”(支援)。(《战国策集注汇考(增补本)》

之:无实际意义(《战国策笺注》

正确翻译:秦国认为赵攻齐或齐伐赵,都是一样道理,必定不会派兵支援齐国。

2、错字

原文:故用祝弗,郤()天下之理也。

翻译:所以,听信祝弗就和各国站到了对立面。

其他几本都是:“故用祝弗,即天下之理也”。

这段关于“即”的注释有争议:

观点一:引用金正炜注释,理解为违背。(《战国策笺注》、《战国策注释》

1、金正炜:“'即’字疑当作'郄’,俗书'郄’作'却’,因误作'即’。《吕览·任地》使其民而郄之’注'郄,逆也。’”

观点二:“理”当作“利”,“即”犹“则”。“天下”指山东诸侯。此谓听齐听祝弗,则赵、魏诸国之利。(《战国策笺证》

更倾向于观点二,着重于指出用祝弗所带来的坏处。结果就是对山东诸侯受益,齐国受损。

二、《苏厉为周最谓苏秦曰》

P23页一共一处错误

1、错字

原文:若欲困最之事

其他几个版本:“若欲因最之事”

因就是上文的:“王听最以地合于魏”(周最向齐王建议,割地给魏国)

三全本《战国策》参考了金正炜注释,将因改为困,结合上下文语义不通。

三、《为周最谓魏王曰》

P25页一共一处错误

1、翻译错误

原文:王不去周,合于收齐。

翻译:大王不要让周最离开魏国,通过他拉拢齐国。

正确:大王何不派遣周最,拉通齐国。

不:何不。去:派遣。(《战国策笺证》、《战国策集注汇考(增补本)》

当时诸侯联盟,都是派人去别国进行游说,魏王留住周最,他如何去齐国游说?

四、《谓周最曰》

P26页一共一处错误

1、翻译错误

原文:明君臣,据故主,不与伐齐者。

翻译:怀念和齐王的君臣之义,不同意攻打齐国。

君臣:群臣。(《战国策笺证》、《战国策笺注》

鲍彪云:“据,仗持也,犹言为之”。(《战国策笺证》

正确:当着魏国君臣的面,为齐王游说,不同意攻打齐国。

古文注释内容,部分也是观点各不相同,但是一些明显的逻辑错误一眼便能分辨。目前列举到这里,后面以后再补。

如果对古籍有特别浓厚的兴趣,建议多买几个注释版本,参考对比,不能尽信一家之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