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丰县十个非遗项目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

禄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丰县十个非遗项目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1)

丰县糖人贡

丰县糖人贡是以优质白糖为原料,用模具注塑的糖塑艺术品,在丰县俗称“贡品”。糖人贡早期用于宫廷祭祀,后流人民间,清代中期传入丰县,一般用在丧葬祭祀中,目前在以丰县为中心的苏、鲁、豫、皖交界处部分农村还有流传。

糖人贡为纯手工制作,需2人以上协作配合。糖人贡制作的主要工序有浸泡模具、化浆、注模、脱模、绘彩等;糖人贡制作的主要工具和原料为大铁锅、煤炉、水缸、木案、束子、铜锅、木铲、毛笔、木质模具、白糖、食用色素等。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丰县糖人贡已形成独特的个性风格,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糖人贡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社会生活、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诸多方面,带有浓郁的宗教特色。造型包括仙佛诸神、动物、果品、古代建筑、祭祀器具主要作品有《老寿星》《王母娘娘》《天宫》《公鸡》《寿桃》《宝塔》等。这些作品可分别组成32件套、24件套、6大件等,按照亲疏远近使用在殡葬祭祀活动中。因其原料为食用白糖,故可食用。

2007年3月,丰县申报的丰县糖人贡被列入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为JSIV-21

2008年6月,江苏省丰县申报的糖塑(丰县糖人贡)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为Ⅶ-88。

刘邦传说

刘邦传说流传于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丰县,源于刘邦的事迹,经历代提炼加工而成。

刘邦传说涵盖了刘邦从出生到当上皇帝的传奇一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刘邦的性格、用人智慧和军事谋略。传说大致可分两类:一是野史传说,如《刘邦出世》《马歇蹄》《蝼蛄救命》等;二是正史记载,如《斩蛇起义》《约法三章》《分我杯羹》《四面楚歌》等。

刘邦传说短小精悍、结构巧妙、语言丰富、人物生动、形象逼真、内容引人入胜,具有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而且它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教育意义与现实意义。

2009年6月,丰县申报的刘邦传说被列入第二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为JSI-19。

张道陵传说

起源于出生地丰县宋楼镇,源于汉代张道陵的事迹。

相传张道陵为拯救百姓,决心修道布道,备受人们尊崇。传说题材丰富,包括风物传说、地名传说、人物传说、习俗传说等。风物传说有《玄帝与张道陵》《黑水潭联姻得宝》《张道陵疏渠退污洪》《张道陵是蜀地制盐业的祖师》《张天师青城山战鬼降巫》;地名传说有《药盒子的由来》《龙虎山炼丹》;人物传说包括张道陵及家人、乡亲等的事迹,有《张老汉巧占天门穴》《张天师降生的传说》《张道陵出世的传说》《张道陵是神童》《张道陵与黑水圣母的不解情缘》《张天师捉妖》《孙夫人法坛退妖水》等;习俗传说主要讲述了张道陵与一些习俗起源的故事,有《桃木驱鬼辟邪的灵物》《镇妖符归根》《张道陵与虎头鞋、虎头帽的渊源》《白虎来黑虎走》《抬辇求雨》《泰山石敢当》《孙夫人打坐修炼的蒲团流传于世》《明镜高悬辟宇邪》等。

2009年6月,丰县申报的张道陵传说被列入第二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为JSI-16。

丰县吹糖人

丰县吹糖人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相传唐代以前就有吹糖人,已有1000多年历史,早期流传于中原及西北广大地区。清代,始由西北传入丰县。

丰县吹糖人以糖稀(饴糖)为主要原料。糖稀分麦芽糖稀和以大米、大麦为原料混合、发酵、过滤、熬制而成的糖稀。之后,将糖稀熬去水分,加入食用色素,冷却成糖稀块。吹糖人前,将糖稀块温火熔解,制作方法以口吹手捏为主,辅以模印,可吹制成各种人物、动物、植物果实、生活用品及少年儿童喜爱的各种玩具模型等。口吹手捏需熟练掌握糖稀温度、吹制用气及捏制手法,一般需有多年的经验积累。

吹糖人艺人多为流动制售,每年除6月、7月、8月、9月因气温高、湿度大不宜吹制外,晚秋、冬季、早春等季节皆宜,尤以冬闲时节为最佳。艺人一般走乡串村制售吹糖人,逢节庆、庙会等群众聚集活动的场合摆摊制售,深受儿童喜爱。

2009年6月,丰县申报的丰县吹糖人被列入第二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为JSIV-30.

丁兰刻木传说

丁兰刻木传说是传统二十四孝的内容,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很大,在华夏多地都有流传。据传丁兰刻木传说产生于西汉宣帝年间(前74-前48),在丁兰故里丰县凤城镇丁兰集村流传,当地以群体性口头讲述的方式代代传承,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传说讲的是不孝子丁兰对寡母不孝,拳打脚踢,在看到乌鸦觅食反哺母鸦,

小羊跪着吸吮母羊的奶水之后,幡然悔悟。可惜母亲被他打骂怕了,看到他迎来,

逃跑中撞到树上,气绝身亡。丁兰在母亲死后刻了母亲的木像供奉,侍死如侍生,在母亲木像遭到邻居侮辱的时候,奋起捍卫亡母的尊严。故事结构完整,主题个性鲜明,人物形象丰满.

2016年1月,丰县申报的丁兰刻木术传说被列入第四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为JSI-41。

丰县泥池酒酿制技艺 丰县泥池酒酿制技艺传承历史悠久。清同治十二年(1873),丰邑人袁肇星取白醪酒之名创建白醪坊”,形成了以“小麦为引、五粮入池、双月发酵”为突出特色

的丰县泥池酒酿制技艺。

泥池酒以入口绵甜、清冽甘爽、醇香浓郁、回味悠长而深受消费者青睐。泥池酿制技艺复杂,技术规范严谨,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融入选料、制曲、建池、配料、发酵、蒸馏等多道生产工序之中,是一综合性的技艺体系。丰县泥池酒酿制技艺历代传承,至今仍为徐州丰泉酒业有限公司所采用,“白醪坊”匾额亦悬挂于作坊内。

2016.8月,丰县申报的泥池酒酿制技艺被列入省四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为JSⅦ- 29.

六步架大洪拳

六步架大洪拳起源于唐宋时期民间的汉源拳。明初,丰县籍武术家赵元信将太祖长拳与丰县汉源拳二者技法融为一体,创编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拳法套路,因练法分为六步功夫,又适值明洪武年间(1368-1398),故定名为“六步架大洪拳”。

六步架大洪拳的套路特征主要表现为朴实浑厚、大开大合、拳势威猛、刚劲稳健。散手技法讲究手眼身法步协调一致,意气形神配合整体发力;攻防一体,即御即打;推拨挤靠,巧中用力;随机变化,刚柔并施,具有较强的实战性。

2016年1月,丰县申报的六步架大洪拳被列入第四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为JSIX-13。

丰县坠子

坠子又称“唱丝弦”,在古朴的凤阳歌(四句腔)的基础上,揉进了一些当地民歌、劳动号子、妇女哀叹甚至啼哭的声腔成分,十分贴近群众,具有乡土气息。徐州坠子说唱时,以一把丝弦和一套脚踩梆(由铁锸、木杆、梆子、引绳、踩板组成)进行伴奏。这种盲艺人单人独骥、独往独来外出卖艺的方式,被称作“单托膀儿干活”。除卖艺外,每逢庙会,坠子艺人都要前往表演,先演奏一段拿手的闹台曲,招揽听众并显示其艺术水平,待听众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再选定书目开唱,其中最受群众欢迎的书目包括《打蛮船》等。

坠子的传承以艺人口口相传为主。如今,坠子面临濒危状态,特别是演唱“坠子书”的绝活,因无传人,已成绝响。

2009年6月,丰县申报的坠子被列入第二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为JSV-12。

丰县棉纺织技艺

丰县棉纺织技艺在女性群体中代代相传。清代《丰县志》记载:“民俗多种棉。工纺绩,以产布名于四方。”

妇女们纺织的布称为家织布,亦称粗布、土布,可制作服装及床上用品。工艺流程有轧花、弹花、搓棉捻子、纺线、拐线、染线、浆线、线、络线、经线、穿杼、刷线、挽缯、上机、打芦符子、执梭织布、下布。家织布品种分为白布和花布,花布又分为条格花布、方块花布,色彩有六七种之多。

丰县棉纺织技艺既表现了纺织者的手脚功夫,又展示了灵敏的思维,故县内有“插花描云不算巧,纺线织布学到老”之说。

2016年1月,丰县申报的传统棉纺织技艺,被列入省级扩展名录。

项目编号为JSⅦ- 35. 唢呐艺术(徐州鼓吹乐)

唢呐以丰县最具代表性,唢呐在明代走进了民间音乐生活。

唢呐演奏的代表性曲牌,艺人们概括为8个字:“摇金凡调,三令四来。”“摇金凡调”是指《柳金摇》和《凡字调》;“三令四来”是指《将军令》《得胜令》《回马令》《到春来》《到夏来》《到秋来》《到冬来》。“摇金”“凡调”“三令”旋律雄壮豪迈,声势宏大,给人以庄严之感,“四来”则曲调悠扬欢快。

丰县有无数职业、半职业或自娱性质的唢呐班子,凡遇到婚丧喜庆、祭祀活动,便搭班演出。在演奏活动基础上,通过历代艺人不断融合、交流、吸收,徐州唢呐的演奏,既有南方的柔婉细腻之气,又有北方的粗犷豪迈之风,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具有极高的使用和审美价值,广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2007年起,徐州通过设立专项保护资金、制定保护规划、召开研讨会、组织外交流、拍摄专题片、建立档案库等手段,全面系统地将徐州唢呐的历史资料和现实活动情况记录下来,妥善保存和加以利用。此外,徐州文化馆成立了“徐州唢活动中心”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并积极组织参加国家、省、市级各类唢呐演奏大赛。

2007.12月,丰县申报的丰县唢呐被列入市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为Ⅱ-3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