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国救民立大志(上下求索救国救民)

作者:李跃森

电视剧《中流击水》把焦点放在马克思主义如何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及在复杂社会环境和严峻考验中,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守。它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就如剧中毛泽东所说,是要解决“为谁扛枪,为谁而战”的问题。

救国救民立大志(上下求索救国救民)(1)

电视剧《中流击水》剧照。

该剧把描绘重大历史进程与革命者个人的思想成长结合起来。它巧妙地设置了两组父子关系。一个是陈独秀与陈延年的关系。“出了研究室就进监狱,出了监狱就进研究室”,这段话让陈独秀在监狱里对陈延年说出来,别有一番深意。另一个是孙中山与孙科的关系。陈独秀与陈延年虽然思想存在分歧,但救国救民的精神追求是一致的。孙科外表奉行的是孙中山的思想,却与父亲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对于这段历史洪流中个人命运的选择、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创作者有独到的理解。

特别值得赞赏的是,在秋收起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之后,该剧巧妙插入李达对于革命事业、革命道路的思考以及自我反思。用李达这样一位革命家的自我解剖,表现对理想和信念的理解,看似闲笔,其实别具匠心。

该剧实现了人物群像塑造与个体个性化描绘的结合。剧中虽然出场人物众多,事件复杂,但因为选取毛泽东作为贯穿全剧的主线人物,所有人物均可从不同侧面来体现时代精神。陈独秀的激进、独断、自负,毛泽东的冷静、智慧、勇于担当,人物个性鲜明,具有典型意义。还有朱德和张国焘对革命的不同理解,蒋介石对国共合作的态度,都非常鲜明地体现了人物性格。

该剧第三个特点是善于运用准确而意蕴丰富的细节塑造人物形象。比如,北大学生在监狱门前朗诵李大钊写给陈独秀的诗;李大钊送陈独秀的路上,陈独秀要求驾马车,李大钊兴之所至演唱了《定军山》等,情节设计富含深意。

上下求索,九死不悔。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部剧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值得细细品味。

(作者系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主任)

来源: 人民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