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录说文解字85(说文解字谈文化)

不单是古人,我们当代人对于屙尿之类的字眼,为了避免粗俗,也是要避讳的。想排泄时会说:去卫生间,去方便,去解手,当然也会说:上厕所。

厕所的厕字,《说文解字》解释为:清。也就是说这里是污秽之所,需要常常清除之意。按照有些文字学家的说法,这是声训,就是用同音之字,为被释字注释。厕在古代写作圊(qīng),又写作圂(hùn),也可写加三点水,写作溷作(hùn)。

可见厕所除了表示清洁之意外,也是猪圈。

谈艺录说文解字85(说文解字谈文化)(1)

出土的古代陶厕,常作明器

古代的厕所非常简陋,最早的就是在地上挖一个深坑,有的是一口大缸,坑口搭上木板或是石条,供人方便。俗称茅坑,这就是蹲坑的由来。后来,厕所呈现立体化,上部是茅房供人排泄,下面养猪,猪就直接吃人的排泄物。猪的排泄物用来肥田,也是一种绿色循环利用。这种形式的厕所可以从出土的陶厕看出来。尤其是那种坑式厕所,比较深,具有一定危险性。《左传》中记载,晋侯就是如厕时不慎跌入粪坑被淹死的。注意:入厕,写作如厕是正确的。

谈艺录说文解字85(说文解字谈文化)(2)

老式厕所:茅坑

我读过一本书,书名记不得了。大致情节是说:有一位学究,比较严厉,有个调皮捣蛋的学生没少吃他的苦头,这学生就想伺机报复老师一下。一日,这学生偷偷溜进茅房,将茅坑旁的一根木橛锯的将断未断的样子,反正表面看不出来。原来,这老学究上厕所时有个习惯,起身时总要拉这那木橛借力,学生摸准了他的习惯,故意这样恶作剧整他。再说,这老学究方便完,起身扶那木橛,一下一端两截,自己登时跌入粪坑,其狼狈之象难以言述,这学生真够黑啊!通过这个小故事,大家也可以看到过去厕所的简陋。

古人对于排泄的婉称,和我们现在的说法有些不同,有的已经不大使用了。

一、出恭

我们知道科举考试一般连考三场,每场三天,连住考九天。从元代起,科举考试的考场内设有“出恭入敬”的牌子,目的是防止考生擅离座位。考生入厕先要领取此牌,因此就称入厕为出恭了。后来流传到民间,上厕所都称出恭了。大便是出大恭,小便是出小恭,放屁是虚恭,尿桶也被称为恭桶。

谈艺录说文解字85(说文解字谈文化)(3)

二、更衣

由于上厕所时难免骚臭难闻,所以那些有钱的贵族在入厕方便完毕后,往往会换一套新衣服出来,这就是更衣。后来更衣成为上厕所的婉称。

三、解手

据说是明朝从山西洪洞移民或清朝胡广填四川时,实行的是强迫性移民,官差害怕移民们故土难离而逃跑,就把人们的手捆起来,连在一根大绳上。这些移民谁要方便,就得叫官差解开手上的绳子,这就是上厕所称解手的由来。

四、登东

古代的厕所一般建在院子的东北角,这是因为北五行属水,厕所是贮藏污水之处。而水生木,东方属木,就建在东北了。如果你仔细看一下前面出土的陶猪圈的图片,就会发现:猪圈上面是一间小屋,就是厕所,有台阶进入。去厕所得拾级而上,自然是登东了。

五、净手

在古代纸没有发明之前,人们是用厕筹来刮拭秽物的。厕筹就是加工削磨过的光滑的木条或竹条,用后需清洗。入厕完毕,为了手部的卫生,自然要洗手。就称之为净手了。

六、溲(sōu)

溲是大小便的书面语,有时特指小便。小溲,前溲都指小便,而后溲就是大便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