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宫博物院市民参观(香港故宫开馆带来文化盛宴)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 编者的话:日前,香港故宫盛大开馆,本报专访了国家博物馆前副馆长陈履生,深度解读了香港故宫对香港文化发展的里程碑意义,对香港人文化回归、国家认同、民族自豪感的深远影响,不仅如此,它还可以形成地域性文化品牌,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在香港的存在,并把影响力辐射到周边。香港故宫目前一票难求,本报特约记者采访了香港市民,他们表达了对参观香港故宫的兴奋与向往。

香港故宫博物院市民参观(香港故宫开馆带来文化盛宴)(1)

展品等级和数量“历史罕见”

故宫博物院从1925年成立以来举行过几次境外展,但这一次在香港故宫展出的藏品无论数量还是等级都是以往的展览不能比的。据媒体报道,香港故宫开馆展览云集了914件故宫博物院的珍品,其中166件属国家一级文物,部分展品是首次外借,有的展品更是从未展出。部分文物因不能受光太久,只会短期展出。关于这些重量级藏品的分量和价值,《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国家博物馆前副馆长陈履生。

陈履生介绍说,香港故宫这次展出的重量级藏品和皇家历史与文化的发展紧密相关。第一个特点是类型多样化。第二个特点是文物等级高,影响力大,尤其重要的书画作品,独一无二,没有可比性,在中国绘画史上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故宫的重要藏品,出借是有严格规定的,这次从数量上、等级上都是超常的。此次展出的宋代定窑“孩儿枕”等故宫藏品以及一些宫廷文物,显示出香港故宫展览的分量和意义。像内务府定制的文物,其功用、工艺和意义等都有它的特殊性。陈履生说:“这种特殊性应该说是公共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内容,因为官办的器物,它不管是什么材质,都有官办的身份,与民间的不同。”

另外,此次展出的书画藏品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国宝级文物,非常难得。书画有休眠期,有的可能处于休眠期之内,不能外借,包括故宫都不能展出。能展出的都是过了休眠期的。

这次展览策划精心,展品选择很用心。陈履生说:“书画作品《万国来朝图》,表现了乾隆年间清朝的对外关系,显示出一种大国气象。香港作为19世纪后期以来中国对外的一个窗口,一个开放的地方,中国相当一部分对外交流是从香港、澳门进出。选择《万国来朝图》体现了香港作为清朝对外窗口的特点,具有特别的含义。”

东晋画家顾恺之现存最早的一幅画是《女史箴图》,现藏在大英博物馆。这次展出的《洛神赋图》是顾恺之非常重要的作品,虽然是北宋的摹本,但是《洛神赋图》与《女史箴图》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洛神的形象以及《洛神赋》的具体内容,体现了这个时期顾恺之美学思想的独特魅力。它在中国卷轴画历史上属于前端的现存重要作品。这件作品其他地方要借展,可能很难实现。

这次展出的米芾的《研山铭》是行书珍品,它曾经为宋高宗收藏,后来流到日本,一直到2002年国家文物局才出资把它从拍卖会上买回来,交给了故宫。陈履生表示,当时它的价格不到3000万元人民币,但如果现在拍,可能3个亿都不止。

这次展出的绘画作品还有南宋画家李嵩的《花篮图》。“它的审美表达有点像西方的静物画,但又不完全是。它把中国花鸟画形态的特殊性呈现了出来。”陈履生说。这是故宫极为重要的藏品,它和西方文化有一定的关联性,拿到香港展出会获得一种文化比较学的意义。

文化的力量就是润物细无声

环球时报: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香港故宫盛大开馆,对此,舆论有许多解读,您怎么看?

陈履生:故宫和中国文化以及历史朝代的更迭等联系在一起。设立香港故宫,对于香港本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香港故宫是香港回归之后一个重大决策。台北有故宫,现在香港也有故宫,尽管台北故宫和香港故宫很多情况不同,建立的历史背景也不一样。香港故宫在21世纪的影响力,不止是在香港,在整个大湾区都有重要影响。

环球时报:香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一个现代化都市,其现代化成就举世瞩目,但人们普遍认为香港没有太丰厚的本土文化。香港是多元的,香港专门展示现当代艺术的场所很多,这是符合香港地域特点的。中华传统文化在香港的传播,尽管一直没有中断过,但成果似乎并不突出,请您谈谈建立香港故宫的文化意义。

陈履生:建立香港故宫的重要意义就是能够大力推广中华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在香港有一个展示的窗口。虽然香港艺术馆有一些中国书画的藏品,但是分量不够,过去香港澳门也曾经不断引进北京故宫以及其他一些博物馆藏品到当地展出,但展品分量不够,不可能像这次有如此重量级的藏品,其次是规模没有这么大。香港故宫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香港地区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地位。

在疫情过后,人们会蜂拥去香港故宫看展览,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热点。香港故宫也能够在发展中形成一个地域性的文化品牌,能够把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力辐射到周边,我想它的意义不仅在这个地区,其意义深远。这相当于一个宣言,告诉世人这个地方是属于中华文化为主流的一个地区,我想这比任何标语都要好。

文化的力量就是润物细无声。我们看一幅古画,可以感受到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香港公众因此会感念香港故宫的建立,因为它是这一地区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能造福本地区公众。这是由中央政府来支持的,那么它的意义就不一样。

环球时报:据报道,香港故宫一开馆,就一票难求,香港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是渴求文化回归的体现吗?

陈履生:香港公民,即使有不同政见,对香港故宫的开馆应该也是欢迎的,香港故宫是中央政府给予香港的最大文化礼包。很多香港民众,尤其六七十岁那代人对中华文化很认同。过去他们看不到文物真迹,现在把它们送到眼前了,就冲着故宫的名号,也会去看一看。参观香港故宫,一定会激起公众对中国文化、艺术的热爱、对中国历史和中国身份的认同。

未来,也会激励香港民众更多地走进北京故宫,重新来欣赏这些艺术品,感受故宫建筑与文物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特别的文化效应。也深化了他们的民族感情和国家认同感。

香港市民:我们是中国人,应当了解中华文化

【环球时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吴延】香港故宫6月22日开馆 ,7月3日对外开放。笔者虽然没有抢到票,但赶到现场采访了香港市民,请他们谈谈对香港故宫的看法。

香港城市大学传媒系博士徐敏君:有幸在香港故宫开馆第二天去参观,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米芾的行书《研山铭》。米芾是北宋著名书画家,宋四家之一,爱石成癖。在获得“灵璧研山”后,他欣喜若狂,抱眠三日,挥毫写下传世珍品《研山铭》。米芾下笔迅捷多姿,自由放达,变化无穷,此卷是他书法的成熟之作。令人惊喜的是,这是《研山铭》第一次在境外展出,可谓几十年难遇的观赏良机。

希望越来越多的朋友来参观这些人类文明的瑰宝,一同用心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主妇姚玉敏:我们曾经去过北京旅游,参观过北京的故宫,在那之前只是在电视上看过故宫里面的文物,今天来看看香港故宫里面展览了哪些文物。这里展出的藏品都非常漂亮!

退休夫妇:我们是中国人,应当了解中华文化。兵马俑这次没有参展,我们猜测兵马俑太难搬运,很容易碰坏。我们对兵马俑的印象非常深刻。

女白领 Lusy Aun:因为上班没有时间,我还没有去看展览,当地年轻人都想去看,我前段时间去视觉文化博物馆M 参观了,有艺人在做宣传,很多人看啊!香港故宫就在年轻人都喜欢去打卡的西九龙文化区,我们都很喜欢。

男大学生:我一看就知道是清朝的文物,因为我在高中时选了历史课。北京故宫博物院展览很多种展品,有书画、陶瓷、青铜器、玺印等,每个朝代的文物都会有人感兴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