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会贬低诸葛亮(为什么很多人都会变成)

关注“笑薇读书”,每天带你一起学习和成长。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会贬低诸葛亮(为什么很多人都会变成)(1)

亲爱的书友,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们笑薇2021年读书营,开启共读的第11周。本期的主题是“思维方式”,今天我们继续共读《思考,快与慢》。

通过上次我们阅读本书的第二部分,了解了系统1和系统2可能会因为各自的特点,引发出我们的心理效应和认知偏见。

今天我们阅读本书的第三部分——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看看大脑在两个系统的作用下,我们还会陷入哪些思维陷阱。

01

“知道”的错觉

《黑天鹅》这本书中,纳西姆·塔勒布引入了“叙事谬误”这个概念,用来描述那些有缺憾的往事,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世界观和对未来预期的。

因为人们通常会为过去的憾事编造牵强的解释,并信以为真,以此来蒙蔽自己。

当一个事件发生后,常听到会有人说,“我当初就知道这件事有问题,果然没说错吧”。这种人,我们通常称为“事后诸葛亮”,也就是只有“后见之明”。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会贬低诸葛亮(为什么很多人都会变成)(2)

诸葛亮料事如神,是因为他能在事件发生之前预料到结果,而大部分人都是事情发生后,才会说我当初就知道。

可是,很多人事先的这个“知道”,其实并不能明确有什么危机,因为未来根本不可能预测。

人们说出的这个“知道”,是以为自己了解过去,便可能知道未来的一种心理。这种心理,便常常会让我们产生认知错觉。

人类的大脑无法妥善处理没有发生的事情。事实上,很多实实在在发生过的重要事件中,包含着众多抉择,这些抉择会诱导你夸大技能的作用,并低估运气对最终结局的影响。

然后人们的系统1开始工作,根据目前发生的情况,自动去把脑海中所有的信息整合完善,于是便出现了“后见之明”。

如果一个事件果真发生了,人们就会夸大自己此前作出的预测的可能性;如果可能的事件并未发生,受试者就会错误地回忆说自己当初一直都认为此事发生的可能性不大。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会贬低诸葛亮(为什么很多人都会变成)(3)

此外,在罗森茨威格的《光环效应》这本书里,我们还能看到另一种一种认知错觉,明明是同一个人和同样的行为,在事情进展顺利时就是讲究方法,而事情进展不顺利时就成了死板。

这正是由于光环效应,让人们将因果关系抛到脑后

我们很容易相信公司的失败是因为其执行总裁僵化死板,而真实情况是,其执行总裁之所以显得死板,是因为这家公司正每况愈下。

错觉就是这样产生的。

02

专家判断错误背后的原因

前面我们提到,未来其实是不可预测的,但是主观自信与专业文化,为认知错觉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我们常在电视上看到政界、商界、金融界的权威专家,对未来政局,市场走势,或者股市,做出各种预测,观者总会觉得自己在接收到这些极有见地的信息。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会贬低诸葛亮(为什么很多人都会变成)(4)

专家们总是非常自信,即使他们对未来的预测和判断是错误的,而实际上,经过统计,专家们 的预测,比不太了解这个专业技能的人的预测强不了多少,知识丰富的人反而常常不大可靠。

这是因为,宣导更多知识的人,对自己的技能产生了一种无限放大的错觉,进而变得不切实际。

专家犯错,不是因为他们的思考内容,而是因为他们的思考方式。

因此,本书作者卡尼曼提醒我们两点,第一,预测错误不可避免,因为这个世界就是不可预知的;第二点,我们不应该相信,高度主观的自信就是准确性的指示器(低度自信可能更有益处)

大家知道葡萄酒有很多人收藏,就像收藏艺术品一样,期待着这些酒的升值贬值。

很多专家对葡萄酒价格的预测,竟输给了阿森菲尔特的一个价格预测公式。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会贬低诸葛亮(为什么很多人都会变成)(5)

阿森菲尔特利用天气的三个特征:夏季生长期的平均温度、丰收期的降水量、以及上一个动机的总降水量,来估测出葡萄酒的价格。

他的公式给出了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准确价格预测,这套公式预测的葡萄酒期货价格,比新酒的市价更准确。

由此可见,专家的直觉判断和预测,比不上简单公式的运算。

03

过度乐观的判断失误

很多人都有乐观精神。但乐观精神竟然也会导致我们判断失误。

大多数人都认为,世界是美好的,但世界却没有想象般美好;我们觉得自己的贡献很大,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大;我们认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很容易实现,但其实实现的可能性也没有那么大。

我们还容易夸大自己预测未来的能力,进而导致乐观的过度自信,这可能会影响到决策。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会贬低诸葛亮(为什么很多人都会变成)(6)

乐观偏见也许是认知偏见中最重要的一种。如果你性情乐观,就应该既乐观又谨慎,因为乐观偏见可能有益,也可能带来风险。

我自己的亲身经历的创业经历,就是一次很好的“由乐观带来的创业的失败”案例。

当初决定和朋友合伙创业,朋友也算是这个行业中的“专家”在决定投资之前,我们不但乐观预估了每天的客流量,还更倾向于迷信“业内专家”的专业度。

等到开业之后,实际情况却远远达不到当初我的预估,在苦苦支撑了两年多之后,我的这项小投资,基本上可以算是用惨败来收场。

卡尼曼说,人们倾向于用愿望思维,来解释乐观主义,但是情感只是乐观主义产生的一部分原因。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会贬低诸葛亮(为什么很多人都会变成)(7)

更主要的是因为我们的认知偏见,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系统1的其中一个特征,即眼见即为事实。

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目标上,锚定我们的计划,却忽视了相关的基础比率,导致规划谬误。

我们只关注自己想做的和能做的,却忽视了他人的计划和技能。

在解读过去和预测未来时,我们强调了技能的因果角色,却忽视了运气的影响。因此,我们产生了“控制错觉”。

我们只重视自己已知的,却忽视自己未知的,因此我们对自己的信念过度自信。

这样产生的乐观偏差,让人们乐意冒险,因为觉得胜算大也愿意承担风险,可这实际上并非因为人们承受风险的能力足够强大,而是受到联想启发高估了利益,且低估了风险发生的可能。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会贬低诸葛亮(为什么很多人都会变成)(8)

在我投资的那个小项目进行到一年的时候,我们的合伙人,他也是这个行业内的专家,建议再增加一项投资,以便吸引来更多的顾客,此后我们又追加了第三次投资。

让我们追加投资这件事,就是“沉没成本悖论”在起作用,即很多人认为,已经投入了那么多,所以要继续投入更多,企望以此能打捞起已沉没的成本,而不懂及时止损。

由此可见,专家的判断失误,是因为他们系统1带来的直觉在作祟。

04

如何应对判断错误

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总是不可避免的会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前面分析了那么多,那怎样才能抑制系统1在我们的大脑中起到“下意识”的反应,让我们不再跟着感觉走呢?

首先,可以利用采纳外部意见的方法。

卡尼曼曾经在一个团队中合作,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写出一本书,然而这本书最终却花了将近八年的时间才完成,完成后,早已过了大家对它的期待,因此也没有能够被教育部引用。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会贬低诸葛亮(为什么很多人都会变成)(9)

在这个失败的案例中,卡尼曼分析出三点:

第一点,面对事件的进程和发展,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预测方法,即“内部意见”和“外部意见”,他们放弃了外部意见的参考,更看重团队内部的意见,偏向于如何团队一起调整方法,努力完成。

第二点是,卡尼曼团队最初以为,写出这本书需要两年时间的预测,是一种规划谬误。

第三点,是非理性坚持,面对选择时,我们因为事业心而丢掉了理性。

这是因为在写书的过程中,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只顾着团队内部的意见和努力方法,而忽略了对外部意见的分析和对比指导。

其实对比了外部意见后,他们很轻易的就能发现,同样的写出类似的书,其他是需要花费7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完成。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会贬低诸葛亮(为什么很多人都会变成)(10)

如果他们当初能根据外部对比得知的信息后,理智的放弃这个计划,就不会出现之前耗时太久从而成果被放弃的情况。

避免判断失误的第二种方法,是可以用“事前验尸”来应对。

过度自信是系统1的特性,很难被彻底改变,但是可以被抑制。

加里·克莱恩提出一个方法,就是在决定一件事情之前,先设想这个计划实施了一年,但结果是惨败,用5-10分钟时间写下惨败的理由。这便被称为“事前验尸”法。

事前验尸观点有两个主要优点:

1.决策快要制定好时,许多团队成员会受到集体思考的影响,而事前验尸则扼制住了这种影响。

2.它还激发了那些见多识广的个人的想象力,并将他们的想法引导到最需要它们的方向。

事前验尸的主要优点,就是它引发了怀疑,还助长了支持决策的人去探寻他们先前没有考虑到但却可能存在的威胁。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会贬低诸葛亮(为什么很多人都会变成)(11)

第三部分的内容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让我们来回顾并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首先我们了解到“错误”判断有哪些表现方式,为什么很多人都会变成“事后诸葛亮”,在事件发生后,失败的结果越严重,越能放大人们的“后见之明”。

其次构成判断错误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专家们的过度自信和乐观偏差造成。

最后作者给了两个可以避免产生判断失误的方法,采纳外部意见和事前验尸法。

今天请大家思考2个问题:

1、叙事谬误是如何产生的?

2、专家预测比不上简单的公式运算嘛?为什么?

好了,今天的领读就到这里,期待明天我们继续共读,让阅读点亮我们的人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