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有哪几位(春秋五霸是7个人)

先说明一点:

“春秋五霸是七个人”是纯玩梗。

春秋五霸有哪几位(春秋五霸是7个人)(1)

图为“五霸”的12个人选,实际超过7人。

从春秋五霸的不同人选来看,“五霸”的名单实际取决于不同观念下对于“霸”的标准。

正因如此,把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吴王阖闾(或夫差)、越王勾践并作“七霸”自然也就是不合理的。

·

战国时期“五霸”的名单

有观点称:

“春秋五霸为齐桓、晋文、宋襄、楚庄、秦穆之说最早源自《春秋》”。

不过,就笔者阅读《春秋左传注》的印象来看,似乎并无类似的内容——我也咨询了一些朋友,得到的反馈是《春秋》似乎是无载,此说源自于汉代对《春秋》的批注。

当然,假如有朋友对这一方面有研究,欢迎进行补充或更正。

有关“霸(伯)”之说曾频繁出现在战国时期,无论是活动在春秋战国交界期的墨子(《所染》),还是活动在战国末期的韩非子(《初见秦》),都有所提及,可谓贯穿战国始终。

至于“五霸”之名单,战国文献主要出现有两条:

第一条出自《墨子·所染》:

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第二条出自《荀子·王霸》:

故齐桓、晋文、楚庄、 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无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谓信立而霸也。

以上两条的人选均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具体的成就也都差不多。其中:

《墨子》说的是“故霸诸侯”——估计会看这个题材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古汉语表述模糊宽泛的特点,这句可以表示“所以成为了诸侯中的‘伯长’”,也可以表示“所以在诸侯中得到了‘伯长’的待遇”。

《荀子》说的是“威动天下,强殆中国”。

对比两条来看,我们会发现:

战国时期对“五霸”的标准似乎更为君主在所在时期的实际政治威望,至于是否真正取得“霸主(伯长)”之未无所谓——由此也解释了为什么从未举行过会盟的吴王阖闾和“号称霸王(主)”的越王勾践会位列其中。

·

汉代以降“五霸”的名单

至汉代以降,“五霸”之名单中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鲜有争议,主要区别在于宋襄公、秦穆公对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的替换。

顺嘴提一句:

吴王夫差之说不作重点讨论——估计是因为“霸主”这个东西阖闾可以是但真不是,夫差虽然不太合适但确实是,所以出现了这一说法。

宋襄公的入选比较好理解。在齐桓公逝世后,齐廷陷入内乱,而晋、楚又尚未进入中原,在这一时间节点上宋襄公确为当时列国中最具政治威望的诸侯——尽管这只是特殊外交环境下的特殊产物,且由此获得的“霸主”之名较之其他霸主而言也虚妄不少。

秦穆公的入选稍微复杂一点,可能有两种因素:

一种可能是来自于秦统一的拔高或孔子对其的褒赞;

另一种可能是秦国在秦穆公一朝时“遂霸西戎”并获得了周室的赏赐。

如果考虑到第二种可能的话,秦穆公较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而言而言在“名”上好歹实在一些。

就为何出现这种替换,个人的猜测是:

在战国时期,随着“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到“士无定主”的社会风气进一步恶化,士人着重关注于古代(春秋)君主之“实”而非“名”——而到了汉代,随着新礼制的逐渐建立,士人开始转向着重关注于古代君主之“名”,当然这并不等于汉代士人就不看重“实”。

当然,以上只是笔者的个人猜测,也欢迎大家提出其他观点。

·

除此之外,春秋五霸也有其他说法,具体不予全部罗列。

不过,无论是哪一种,我们都能看出入选的标准是各不一样的,所以也就不可能形成合并为“春秋七霸”、“春秋八霸”、“春秋十二霸”一类的名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