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的华人数量(从改名换姓看印度尼西亚华人社会的变迁)

印度尼西亚华人社会原本尊崇中华文化传统,尤其奉行祖先崇拜,沿袭族谱,对先辈给取的姓氏名号,一向奉为神圣,不会轻易变更。只有少数皈依伊斯兰教的华人,与当地封建贵族通婚,脱离华人社区,毅然放弃中华姓氏,改名换姓,成为当地封建贵族社会和伊斯兰教社会的成员。这些游离出华人社会之外的华人,多采用印尼姓名或受封贵族称号,例如:Soero Pernollo,Djajeng Tirtono,Kyai Tumenggung Reksonegoro,Raden Tumenggung Secodiningrat,H.Adul Karim Oey Tjeng Hien,H.Masagung等等。进入20世纪以后,在荷华学校(HCS)受教育者,在华人姓名之外,往往采用西洋名字,如Willem,David,Antony,Maric,Elisa,Emma等。上述改名换姓现象,多发生于土生华人社会,反映当时印尼华人社会所发生的社会、教育和文化变化,它是自觉自愿的行为,而不是外界强迫的结果。 

印度尼西亚的华人数量(从改名换姓看印度尼西亚华人社会的变迁)(1)

在苏加诺统治时期(1945-1965年)末期,印尼出现日益高涨的排华浪潮,许多同化派人士打着“同化”的旗号,要求华人改名换姓,甚至要求强制性的异族通婚。对此,印度尼西亚国籍协商会总主席萧玉灿(1914-1981年)坚决予以抵制。他说:“通过改名换姓和生物学上的同化方法来解决少数民族问题是不明智的、不民主的和违犯基本人权,而且肯定也是行不通的。”印度尼西亚首任总统苏加诺也说:“姓名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比方说诸位要真正成为印度尼西亚人,是不必改名换姓的!!……我所要求的是,我们要真正成为印度尼西亚人,我们要真正成为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公民!!!” 在苏哈托统治时期(1967-1998年),印度尼西亚排华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右派军人集团变本加厉地推行强迫同化政策,颁布一系列排华法令。

1966年5月29日,由民族统一建设协会支部、华人领袖和“五位一体”(军、警、地方政府、检察长和民族阵线代表)组成的委员会召集西爪哇苏加巫眉华人,宣读西爪哇军区司令命令并号召他们划清印尼籍华人和华侨的界限,指出改名换姓的必要性和好处。随之向他们分发表格,并要求填写新姓名后,于次日晚9时前上交。同年6月1日,苏加巫眉几乎全体印尼籍华人,共6662人,举行集体改名换姓仪式。本来法律规定不得强迫改名换姓,而且改名换姓必须由官方负责公布,地方当局也没有料到会出现集体改名换姓的事件。苏加巫眉改名换姓事件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大规模的华人改名换姓运动。1967年3月2日,印度尼西亚内政部长巴苏基·拉赫马特中将颁布关于改名换姓的1967年第6号指示,用法律的形式把华人改名换姓制度化。

印度尼西亚的华人数量(从改名换姓看印度尼西亚华人社会的变迁)(2)

全国性的改名换姓运动给印度尼西亚华人社会不论在政治、法律、经济和实际社会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混乱,闹了许多笑话,也给行政部门造成很多麻烦,如房地产证、汽车执照、营业执照以及各种法律文件,都必须重新办理手续,而手续费颇为可观。按规定,办理改名换姓不收费,但在地方上根本行不通,他们照样征收手续费。收到邮政包裹或汇款时也无法领取,因为姓名对不上号。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企业家常常把自己已经改换了姓名给忘了,签署支票时还使用旧姓名,结果给工作造成许多麻烦。撇开改名换姓给个人造成的种种麻烦不谈,这种大规模强迫改名换姓运动,也败坏了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作为一个民主法制国家的形象,侵犯了印尼华人的基本人权。民族统一建设协会领导的、并得到印尼军政当局支持的这场改名换姓运动,实质上是一场反华排华运动。它是针对印尼华裔公民的。当局把改名换姓作为衡量华裔公民是否效忠印度尼西亚的尺度。

于是乎,民族统一建设协会在政府的支持下,在雅加达雄牛广场举行华人集体宣誓效忠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集会。有数万人参加效忠大会,除华裔外,还有印尼原住民参加。大会通过三项决议:一、效忠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二、要求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断交;三、要求关闭所有华文学校。大会结束后,一些人到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递交决议书,并捣毁大使馆。  

如上所述,印度尼西亚华人改名换姓运动并非出于自愿(只有少数华人同化派人士是自愿的),而是在政府的强迫命令和排华舆论的强大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除了在法律上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招来的许多麻烦之外,印度尼西亚华人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传统价值观也使他们对改名换姓颇有抵触情绪,并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他们对改名换姓的不满。

印度尼西亚的华人数量(从改名换姓看印度尼西亚华人社会的变迁)(3)

一、因法律规定不得强迫改名换姓,因此有些知名人士(尤其是政界和专业人士)坚决抵制改名换姓,例如:萧玉灿(Siauw Giok Tjhan)、黄自达(Oei Tjoe Tat)、洪渊源(Ang Yan Goan)、郭建义(Kwik Kian Gie)、苏福义(Soe Hok Gie)、曾祖沁(Tjan Tjoe Siem)、曾祖森(Tjan Tjoe Som)、王福涵(Ong Hok Ham/Onghokham)、黄钻娘(Oei Soan Nio)、黄鸿坚(Oei Hong Kian)等都公然拒绝改名换姓。

二、不少华人人士心态高傲,选用印尼封建贵族称号(Ningrat等)和著名家族(氏族)名称(如Kawilarang,Ratulangi等)作为自己的姓氏,引起印尼有关家族的反对,最终政府明令禁止华人采用这些姓氏。还有些华人选用表示高贵身份或高人一等的名词如富翁(Hartawan)、有用人才(Gunawan)、忠诚者(Setiawan)、美人、民族之花、贵族后裔(Kusuma)、龙(Naga)、胜利(Wijaya)、崇高(Mulia)等作为自己的姓氏。

三、许多华人很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祖传姓氏,因而绞尽脑汁地设法把自己的祖传姓氏保留或镶嵌在新选的姓氏之中,例如Tanoto,Tanudjaia,Tanara(陈姓的闽南话发音为Tan),Ongko(王姓的闽南话发音为Ong),Gondokusumo,Mergonoto(吴姓的闽南话发音为Go),Limputra,Liman(林姓的闽南话发音Lim,Limputra意即林姓之子),Tjandra(曾姓的闽南话发音为Tjan),Kusima(古姓为Ku)等等。四、新旧姓氏并用,或新姓名(括弧内为旧姓名),或旧姓名(括弧内为新姓名),或在国内用新姓名,在国外则用旧姓名。因为印尼华人多经商,在国内外有商业网络,为方便海内外亲友和客户认知自己,而不得已采用这种办法。我们在印尼报刊的广告栏或启事中经常看到这种做法。这种做法是合乎情理的,但也引起某些印尼原住民人士的不满,认为印尼华人改名换姓是虚伪的,是阳奉阴违的,说明他们对同化并无诚意。但实际上,有些华人虽然已经改名换姓,但由于原有姓名已广为流传,其新姓名始终没有压过旧姓名,如林绍良(Liem Swie Liong)虽改名为Sudono Salim,但前者依然显赫,在海外更是如此。

印度尼西亚的华人数量(从改名换姓看印度尼西亚华人社会的变迁)(4)

当然,上述现象主要存在于年龄较大或受过华文教育的华人之中,对众多年轻的新生代华人而言,他们已不谙华语华文,他们往往只有单一的印尼文姓名,他们不再采用祖先的姓氏,也不再按族谱的顺序排列辈份,而把族谱之类的东西完全置诸脑后。现在有一些华人墓碑有的华文和印尼文并用,有的则不用华文,而只用印尼文。

有一则讣告的姓名,前一段(老一辈)是传统的华人姓名,后一段(新生代)则是随意性很大的印尼文姓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印尼华人社会民俗习惯的变迁和华人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兹将该则讣告抄录于后:

吴 府 讣 告

  家慈讳愿娟吴母太孺人恸于公元二零零二年十月十四日(星期一)晨六时四十二分于新加坡寿终内寝享寿九十有四遗体奉运返泗水亚迪渣沙殡仪馆治丧不孝男女孙等随侍在侧亲视含殓泪涓公元二零零二年十月二十日(星期日)上午九时举行堂奠随即扶柩发引还山卜葬于苏格勒佐(SUKOREJO)华人坟场之阳  忝属

世 友 戚 族

谊 此 哀 讣 闻

夫  (吴序律)

孝男 德育               孝媳  陈丽莲   德音                  傅玉秋   德辉                  赖媚媚   德盛

孝女 月娥              女婿 (吴序欠)   德莲   德芳                  魏成泰

谊男 志明              谊媳  林淑珠

孙男 Santoso Gunawan        孙媳  Selviana Anny Sutiono   Hudiono Gunawan            Caecillia Anastasia Kwik   Adi Haryono              Lia Tirtasaputra Haryono   Robin Setyono   Christeven Mergonoto   Vincent Christopher Mergonoto   Kevin Christopher Mergonoto   David Gatot Gunawan   Robert Gunawan

孙女 Anita Rosalia Gunawan     孙婿  Ong Saibun   Venny Haryanti   Angelica Carolyne Mergonoto   Ninik Medyarini Gunawan   Sylvia Gunawan外孙男 Go Ie Ping         外孙媳  Go Fei Yin    Ari Budiman    Owen Rahardian    Samiaji Guntur外孙女 Go Ie Lin          外孙婿  Oei Siang Nan    Go Ie Fan    Ihsan Mulia Putri           Gunawan Liman    Sinansari Imani    Astri Damayanti    Kumala Dewi Ayu Guntur    Asih Lestari Guntur谊孙男 Sonny Martin Gunawan(USA) 谊孙媳  Vivi(USA)谊孙女 Fanny Natalia Gunawan(USA) 谊孙婿  Jie Zhen Kwan(USA)    Baby Monique Gunawan曾孙男 Gerry Yahya Gunawan    Richard Daniel Gunawan    Francis Dayne Haryono曾孙女 Lupita Christiani Gunawan    Thalia Maria Gunawan    Evelyn Gunawan    Celine Gunawan外曾孙男 Oei Wie     Michael Putra Liman     Jason外曾孙女 Audrey     Michelle Liman

同 泣 叩

(服内人多恕未尽录)治丧处:YAYASAN ADIJASA殡仪馆第14室Jl.Demak No.90-92,SURABAYA

  1998年苏哈托政权垮台以后,特别是瓦希德总统和梅加瓦蒂总统执政期间,印度尼西亚实行民主改革政策,逐步废除排华或歧视华人政策,如准许华人公开庆祝春节,规定春节为节假日,准许中文报刊进口,准许出版华文报刊(在此之前印尼只有一份官办的华文报纸《印度尼西亚日报》),准许恢复华校和学习华文,不再强迫改名换姓,恢复儒教(孔教)的合法地位等等,使印尼华人社会享有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从未有过的集会、结社和出版的民主和自由。从强迫改名换姓,到准许华人继续沿用原有的华文姓名,整整经历了30多个年头。真是沧海桑田,风云多变。对印尼华人社会而言,春天虽然姗姗来迟,但严冬毕竟已经过去了。希望印尼华人社会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美好春天,牢牢地把握自己的命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