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战士诗人的是(被称为战士编号为)

叶树荣 口述 核动力院宣传部 整理

被称为战士诗人的是(被称为战士编号为)(1)

早期实验室

干就要干直接对工程有用的东西

我是自告奋勇要求参加陆上模式堆建设的。1958年,我大学毕业,1959年3月到401所工作,从事反应堆热工水力研究。开始三线建设时,我正在主持开展一项科研,这里有现成的实验装置,有技术储备,有科研队伍,还有大城市相对优越、稳定的生活。

我想,干就要干直接对工程有用的东西,搞科研光发表点文章没意思。在“三线”的四川山区,将建设大型的、为工程反应堆热工设计和模式堆运行提供可靠试验数据的实验装置并完成科研攻关,这正是我的心愿。报效国家,到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我们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发自肺腑的热切期盼。

1966年2月,还是春寒料峭的时候,我作为“工艺队”成员,来到四川核动力工程实验研究建设基地,那时不叫这个名称,出于保密,称作“西南水电研究所”,住在白马庙党校一个四合院内。房子是用泥土抹在竹篱笆上做的墙,不像北方房子的墙厚,很冷,很不习惯。几个月后迁到二号点桥头用土砂块建的房子里办公,吃饭在用稻草竹子盖的“延安食堂”。但无论环境条件怎样,丝毫也不影响工作的满腔热情。

“五个独生子”

1966年初在北京刚组建基地热工组时,我们有8个人,分别来自北京194所、715所和哈尔滨703所。我们兵分两路,一路到基地配合实验室土建设计,一路到全国各地厂家配合生产科研设备。二机部27公司7处负责承建。“工艺队”的任务是负责实验室的工艺设计及土建设计,其中,我负责的是热工实验室。当时,实验室建设所在地丘陵起伏,丘陵之间就是山沟,农田散落其间,由山间小道连接,有的地方连小道也没有。我国第一代核动力研发基地的建设,就这样从一无所有开始了。

那是一个全国范围大协作、大会战的场景,加上大团结、大家干,我们称为“四大作风”。

经过考察,涉及水力、热工、零功率、驱动机构、稳压器回路的几个主要实验室,分散布置在一片丘陵的各个山沟,被称为“五个独生子”,意思是“国内独有的工程实验室”。之后,就是勘测,勘测完了就进行“三通一平”(通电、通水、通路、平地基)。在山沟农田建房很困难。沟里满是淤泥、稻田,先要挖下很深的一层,打进混凝土桩,架设混凝土梁,再在梁上建房。“三通一平”也很困难,机械作业少,很多是靠人工。我参加了从二号点变电所拉电缆、埋电缆到工地的劳动。

我们一边设计,一边施工,效率很高。基地建设从1966年2月开始,4月我回北京继续参与未完的实验,等11月回来已经建了一半了,主体建筑全部完工。第二年3月就开始安装调试,1968年11月大回路一次热试车成功,投入生产。

从1966年初到1968年的不到3年时间里,多数实验室陆续建成,科研设备开始安装,相继投入实验。我国第一个专业齐全、设计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综合性的核动力实验研究基地就这样建起来了,共有15个工号。这真是一个奇迹。

科研工地,到处是一片热腾腾的景象

我们是以临战的姿态投入科研生产的,因而被称为 “科研战士”,编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成字137部队”。为此,我感到非常光荣。

我们怀揣党和国家的重托,革命加拼命,白天搞研究,吃住在工地,晚上政治学习后接着干,经常加班到深夜。先生产,再生活,除了工资,没有其他报酬、奖金或加班费。深夜加班,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就是最好的安慰。最长的连续工作30个小时。整个工地白天晚上一个样,假日平时一个样,群众干部一个样,到处是热气腾腾的景象。科研攻关中,设备坏了,就自己拆开动手修;线路仪表有问题,就重新设计,亲手去接。我们不但要负责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本体,还要自己加工、动手安装、参与运行,亲自动手做实验,看自己制定的实验方案是否合理,设计的试验本体是否好用,从实验中发现原来预想不到的问题,对实验中的异常及时解决,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和问题,并加以分析解决。一个实验下来,除了本专业,机械、电气、测量、控制、仪表都得到了全面锻炼,说不上精通,但都略懂一些,我们甚至研究总结了一套主泵故障及其维修的经验。

经过近一年的奋战,我们先后攻克四大技术难关,提前完成研究任务,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数据和经验公式,保证了模式堆一次成功、安全可靠地达到满功率运行。

1970年7月18日,在“718广场”庆功会上,我所在的热工组荣立集体三等功。掌声响起、大红花挂上身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一名合格的战士——科研战士。

老同志获得新一代科研人的称赞

2011年11月,中国核动力院反应堆工程研究所庆祝成立40周年。75岁的我应邀出席新老同志座谈会,提交了一份书面发言稿。在这份发言稿中,我没有提及几十年风雨艰辛科研攻关路,更没有提及曾经取得的成绩与作出的贡献。

我想讲一讲多年从事热工水力实验研究的经验和体会,对进一步搞好实验研究、对初次搞实验研究的同志或许会有些帮助。

我从实验与试验的区别、如何做好误差分析、怎样做好实验后的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好实验台架、怎样选取实验模型模拟比例、实验结果与程序计算的关系、要亲自动手做实验、搞实验一定要掌握程序计算、要发扬团队精神等9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经验,获得了新一代科研人员的广泛称赞。

(叶树荣,1958年大学毕业,1959年3月分配到401所从事反应堆热工水力实验研究工作,1965年底报名参加“三线”建设,亲历了我国第一代核动力研发基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

来源:“中国核工业”微信公众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