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戈维申斯克会说中文吗(在布拉戈维申斯克)

熊宗荣

在布拉戈维申斯克参观期间,印象最深的是那栋博物馆,它引起了我久久的沉思,令我终生难以忘怀。

博物馆位于列宁大街中心区的右侧,门前有一处小广场。这座建筑,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博物馆上下两层,27个展厅。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除服务台上有两个中年人外,剩下的几乎全是老人。每个展厅有一位老态龙钟的老太太,一动不动的靠墙坐着,像一尊雕塑,又似一件陈列的文物。一楼展厅主要是布市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古代劳作的形式、工具和这个地区的农产、矿产、林产、水产等资源。陈列有实物,有标本,有图像,也有数字显示,使参观者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在矿产展厅,陈列着一块巨大的石头,文字标明是4千万年以前天上掉下来的一块铁石原物。文字表明,布市地区的金产量占全俄罗斯的三分之一。

布拉戈维申斯克会说中文吗(在布拉戈维申斯克)(1)

布拉戈维申斯克博物馆

二楼主要是展示布拉戈维申斯克的历史。历史分古代部分和现代部分。现代部分主要用图片展示,突出内容是苏德战争。有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屠杀人民的图片;有苏联领导人发表讲话,号召人民起来反击侵略者的图片;有前方打仗,后方妇女老人坚持生产的图片;有战争反攻和战后英雄授勋的图片。引人注目的是,有5位苏联人由毛泽东授予的“中苏友谊证明书”也陈列在那里。

古代部分主要用图画来展示。其中,有一幅是努尔哈赤率众攻打布市城的情景,文字解释却描写成中国人侵占俄国城。还有一幅是沙俄将领穆拉维耶夫率领的沙皇军队攻打布市城,将中国人撵过黑龙江的画面,文字解释把他描写成沙俄时代的大英雄。但是,我们的导游(这时两团合一,由一位男导演讲解),却用简洁准确的语言,缓慢低沉地导出一百多年前那段悲壮屈辱的历史。

布拉戈维申斯克会说中文吗(在布拉戈维申斯克)(2)

布拉戈维申斯克黑龙江江边

俄国本土原系欧洲国家,疆界在乌拉尔山以西,与中国远不接壤。十六世纪末,沙俄军队越过乌拉尔山东侵。他们先后在叶尼塞河中游建立叶尼塞斯克,在勒拿河上游建立雅库次克,并以这两处为据点,逐步向我国黑龙江流域逼进。

清军入关后,黑龙江地区的守卫力量减弱,沙俄远征军趁机大肆入侵我国东北地区,先后侵占黑龙江上游的尼布楚城和黑龙江中游的雅克萨城。清朝政权稳定后,康熙皇帝命将领萨布素和彭春统兵,重创了沙俄入侵军,收复了雅克萨城,并于1689年9月7日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清政府作了大量的领土让步,但明确了中俄边界,使战争结束,边疆得以安定,并一直维持了150余年的和平。

海兰泡(现布拉戈维申克斯)原名叫孟家屯,本来是中国领土。由于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加上沙俄政府对黑龙江以北领土的侵占野心一直未死,到了咸丰八年(1858年),沙俄侵略军头子穆拉维耶夫率军攻占了海兰泡,并向沙皇报喜。

沙皇闻讯大喜,即把海兰泡改名为“报喜城”,俄文为布拉戈维申克斯。他们把侵占海兰泡的那一天作为这个城市的建城日,并在江边立了一块巨石,作为这个城市的“奠基石”。

这块巨石如今还陈列在列宁广场的后侧,中国人叫它“屈辱石”。随即,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瑷珲条约》,一举侵占了黑龙江以北的大片中国领土。不仅如此,沙俄还企图进一步跨江南侵,把我国东北地区并入俄国版图。

沙皇尼古拉二世亲自任侵略军总司令,调来十几万军队,集结在中俄边境,准备兵分五路,跨过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侵占我国东北。

布拉戈维申斯克会说中文吗(在布拉戈维申斯克)(3)

布拉戈维申斯克“奠基石”,中国人称“屈辱石”

当时的海兰泡城还有五分之三的中国居民。俄军把这些中国居民当成入侵中国的障碍,不断进行迫害。就在包括有俄国军队参加的八国联军攻破天津,在那里杀人放火的第二天,即公元1900年7月15日,海兰炮的俄军把中国居民赶到黑龙江边,灭绝人性地开枪射击,并用刺刀捅,用斧子劈,共有五千多中国人惨遭杀戮,整个黑龙江上游漂满了中国人的尸体。这就是沙俄制造的举世惊骇的海兰泡大惨案。

海兰泡惨案发生后,沙俄军队接着又对江东六十四屯的中国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江东六十四屯位于黑龙江左岸的精奇里江(今结雅河)以南。这里共有六十四个中国居民村,共一万多人。自沙俄军队在海兰泡残杀中国人后,他们便跑到黑龙江边哭号,要求对岸的清军接他们过江避难。对岸的瑷珲守军将领派出兵船和商船日夜不停的接渡,使部分人渡过了江。

就在海兰泡惨案的第二天(7月16日)夜间,俄军骑兵赶到渡口,二话不说,开枪射击,挥刀就砍。这次屠杀,又有七千多中国人丧生,鲜血染红了整条黑龙江水。俄国也就霸占了江东六十四屯这块由中国劳动人民辛勤开垦出来的肥沃土地。

导游结束了他的讲解,整个展厅陷入了一片沉默,凡有自尊心的中国人都为这段悲壮屈辱的历史感到心痛。

这时,我想起了刚进布市城时提出的一个疑问:黑河与布市城,中间仅隔一条江,人种肤色为什么迥然不同?这个疑问,在这里得到了回答。

黑龙江水可以作证,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段屈辱的历史。国弱就会受欺,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硬道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