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规划师第九集(新地标的营造法式)

我是规划师第九集(新地标的营造法式)(1)

导 读

8月9日晚,由市委宣传部和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我是规划师》第三季第六集《晨光》播出,节目引起了市规划自然资源委青年同志们的热烈反响和广泛共鸣。

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设施巍然耸立,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文化集群,千年古运河正从历史走向未来,焕发出新的生机。

我是规划师第九集(新地标的营造法式)(2)

委学习实践班第六组 陈铭

旭日朝阳,晨光初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这便是《晨光》给我们的直观感受;一条承载千年的大运河,两座自然生趣的城市公园(大运河公园、绿心公园),三个现代工艺的场馆(博物馆、大剧院、图书馆)如同从河畔绿地中生长出来,无数人将在这里观览游憩,这便是《晨光》给我们描绘的蓝图。在博物馆里感受历史,在大剧院里欣赏艺术,在图书馆里品味文化,洗尽铅华,初心不忘,这才是我们应该时常驻足的地方。

我是规划师第九集(新地标的营造法式)(3)

委学习实践班第七组 王亮

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设施正精心建设,“运河之舟”“文化粮仓”“森林书苑”正拔地而起,见证着规划建设者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这里不仅有建设者对三大建筑每个细节、每道工序都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还有设计师对技术手段、建造工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创新内蕴。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在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新时代的规划建设者正在用自己的行动演绎着生生不息的工匠精神,“千年之城”将在我们汗水的浇灌下闪耀出新的晨光。

我是规划师第九集(新地标的营造法式)(4)

委学习实践班第七组 伍毅敏

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的理念创新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打破一个大建筑带一个大广场、可达性差、与环境互动差的文化设施建设模式,实现了联通、融合、无界,真正做到了把使用者的需求放在首位,体现了城市公共服务从以运行管理方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的重大转变。最触动我的是结尾处建筑师说的“最大的收获是带出了能够继续做下一个作品的团队,这才是生生不息的”。感谢北京城市副中心“千年之城”的规划目标让规划师建筑师们能够在这里将突破和创新的实践变为现实,迈出最难的第一步才会有未来的无数进步,相信三大建筑将充分发挥北京作为首都在全国的示范引领意义,不断推动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美好。

我是规划师第九集(新地标的营造法式)(5)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西城分局学习实践小组

收看《晨光》,倾听到了老、中、青三代规划师不遗余力筹建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的精彩故事。规划师们设计理念的前瞻性,思想碰撞的多元化,对环境、交通设施的考量、利用,让人叹为观止,减震带、共享基础设施、步行距离、公园剧场,这种把规划设计做到极致的理念,看似朴素,却又全部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基础上进行的规划设计思想,令人钦佩。我从事的工作和规划设计工作有很多相似之处,也需要不断提高前瞻性,防范风险;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从群众角度出发,体会群众的急、难、愁、盼,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有意义,才能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我是规划师第九集(新地标的营造法式)(6)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海淀分局学习实践小组 李帅

悠悠运河水,为北京通州积淀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也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留下了宝贵文脉。如今,“粮仓”构造的剧院、形如“赤印”的图书馆、“帆船”模样的博物馆......这样一幅古色古香的景致,已在城市副中心悄然成型。

《晨光》为我们解构出京城新地标的“营造法式”,三大建筑作为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规划格局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建设工作者们克服重重困难,贯通历史、现状、未来,创新打造文化传承新窗口,而这也正是高质量推动“四个中心”建设的生动体现。期待在不久后,我们可以来到这里,读一本书、看一次展览、听一场音乐会,细细领略规划建设人的独具匠心。

我是规划师第九集(新地标的营造法式)(7)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通州分局学习实践小组 李瑞琪

厚植文化之根的潞县故城遗址,承载勃勃生机的三大建筑,悄然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这片文脉蔚然、古韵萦绕的土地上绽放,成为了点亮北京城市副中心新面孔的“晨光”。本集《我是规划师》穿越古今,从历史走向未来,带领我们探寻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领略新地标的“营造法式”,跟随城市建设者见证规划蓝图变为城市画卷。

建筑能给人带来的影响是至深的,与人的互动关系直接决定了建筑场所的活力。三大建筑从概念设计到细节把握,设计师及建设者一直秉承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共享文化设施、植入多重功能、停车场共建共享共用……真正打造“接地气、聚人气”的副中心文化地标!

我是规划师第九集(新地标的营造法式)(8)

市测绘院”数读北京”学习实践小组 万意

蜿蜒流淌的大运河纵贯千年,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历史,承载了首都的文化记忆。《晨光》向我们展示了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的建设历程,“古韵风帆”大运河博物馆、“文化粮仓”副中心大剧院、“传统赤印”副中心图书馆,这些京城新地标的“营造法式”不仅体现着规划师们的规划建设智慧,同时也续写着大运河文化篇章。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与历史悠久的大运河有机地融为一体,不仅是对大运河深厚文化的传承延续,也彰显了文化建设的新成就。作为两翼中的“重要一翼”、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点,北京城市副中心必将成为世界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和现代化国际新城。

我是规划师第九集(新地标的营造法式)(9)

市测绘院”数读北京”学习实践小组 邢晨

从两千年前的西汉故城,到现在勃勃生机的通州新城,从因水而兴的生活小城到重视文化、生态、以人为本的未来之城。规划师们诗人般的延伸了历史轴线,打造了“古韵风帆”的博物馆、“文化粮仓”的大剧院、以“赤印”为源的图书馆,畅通了千年的运河文脉,从历史走向未来。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身为新时代首都规划建设者,要发挥技术优势、拓展思维、重视人文关怀,尊重历史,尊重现代发展需求,让创造生生不息。

本内容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学习实践班、市规划院、市测绘院、西城分局、海淀分局、通州分局提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