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里面有牡丹亭(西厢记和牡丹亭)

作为中国戏剧艺术长廊中的“双璧”,《西厢记》和《牡丹亭》一直为人们推崇备至。王应奎在《柳南随笔》中说:“王实甫《西厢》,汤若士《还魂》词,曲之最工者也。”孟称舜在《柳枝集倩女离魂·楔子眉批》中亦云:“《西厢记》和《牡丹亭》,皆为传情绝调。”

01崔莺莺和杜丽娘两个主人公的个体的差异性

西厢记里面有牡丹亭(西厢记和牡丹亭)(1)

《西厢记》是一部现实主义剧作,崔莺莺追求自由幸福又顾虑重重

《西厢记》是一部现实主义剧作,在塑造女主人公崔莺莺时,作者王实甫用写实主义的笔法,加以艺术的创造,给大家展现在舞台上的是一个活脱脱的青年女子形象。

  1. 她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喜有忧有个性;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
  2. 她情窦初开,渴望爱情,但又不肯轻易流露真情,不乏少女特有的羞涩;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
  3. 她不满包办婚姻,想追求自由幸福,不由自主的对张生(即张珙,字君瑞)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但又瞻前顾后,顾虑重重,饱尝着相思的痛苦,又不敢彻底背叛封建礼法……

西厢记里面有牡丹亭(西厢记和牡丹亭)(2)

《牡丹亭》主人公杜丽娘纯真少女,她爱自然、爱生命、爱自由

《牡丹亭》女主人公杜丽娘是一个晶莹通透的纯真少女,她爱自然、爱生命、爱自由,却被森严的礼教限制在深闺绣阁之中。

她在官衙里住了三年,居然连自家的后花园都没有去过;白天睡个午觉也让母亲责备不合礼教;在裙子上绣一对鸳鸯鸟,母亲也生怕引动女儿的情思。在这样一个灭绝情欲的世界里,正常的情欲得不到对象化,封建礼教的魔影吞噬了正常的感情。

02崔莺莺和杜丽娘在爱情和幸福追求上的共性

然而,生命意识是顽强的,不可战胜的,两个有着家庭背景坏境和性格差异的女孩子在爱情和幸福追求上却是相同的,并且都有着超常的勇气。

①《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即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

崔莺莺对张生的爱恋,最初是犹豫胆怯和动摇不定的,一方面她具有自然的情感和欲求,也带有反叛精神;另一方面,她毕竟是一个相国小姐,又是在母亲的严格约束管教下成长起来的,时刻记起自己受到的封建道德教育,这就构成了她思想和行动上的不一致,处处体现了矛盾。

一波三折,反复生变,直到“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短短二十个字的出现,才标志着莺莺决然走上了叛逆的道路。

西厢记里面有牡丹亭(西厢记和牡丹亭)(3)

也因此,红娘的重要性凸显了出来,并且无可取代。

②在《牡丹亭》中,男女爱情,被写的缠绵悱恻,超凡入幻,汤显祖用如椽神笔生动展示了杜丽娘对真挚爱情生死不渝的追求。

《牡丹亭》中,男女间的爱情是可以死而复生的,这是何等奇幻的爱的历程:

“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至乎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西厢记里面有牡丹亭(西厢记和牡丹亭)(4)

作者从人物爱情追求的真实感上下功夫,从热烈的爱情,犹豫的心理,勇敢的反抗等方面体现其现实性。《牡丹亭》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剧作,所描写的爱情,有着和其它爱情剧不同的特色。

作者汤显祖把故事放在虚构的梦境中发展,以人鬼幻化的浪漫过程,表现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追求。让一对陌生的青年男女在梦中相会,在梦中相合,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爱情理想。

西厢记里面有牡丹亭(西厢记和牡丹亭)(5)

而女主人公杜丽娘由梦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这种异乎寻常、出死入生的爱情,使全剧从主题情节到人物塑造都富于浪漫主义的色彩,在爱情剧方面形成了新的独特的风格,是千万人爱情理想的展现。

西厢记里面有牡丹亭(西厢记和牡丹亭)(6)

03两部作品中不同的情节铺垫和文学艺术成就对比

①崔莺莺的性格矛盾和言辞易变让红娘这个催化剂不得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我在这里烧香你无故至此,若夫人闻知,有何理说!”

“若不看红娘的面,扯你到老夫人那里去,看你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

“万一夫人知之,先生何以自安!”

三句道白,无一不提到老夫人,充分说明虽然此刻莺莺是远离老夫人的,但老夫人的威严却依然笼罩在她周围,使她产生了一种恐惧感。再说,直到此时,她也还没有充分的理由完全相信红娘,这也是促使她变卦的原因之一,而她的这次变卦又是出于不得已的。

西厢记里面有牡丹亭(西厢记和牡丹亭)(7)

《西厢记》里的红娘是崔莺莺爱情的桥梁

借助于身边红娘的帮助,《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已不再是元稹《莺莺传》中那个永远处于男性社会中的性别奴役和规范之中,任人摆布、最终被“始乱终弃”的悲剧形象了,作者赋予了她鲜明的个性和内涵。莺莺虽然是一个带着封建礼教深深烙印的女子,同时也是一个于追求自己的爱情,敢于对自己的命运有所把握的女子,最终也在作品结尾迎来了自己的大团圆的欢喜结尾。

②《牡丹亭》的故事在情节上和文辞上都代表了理想主义的戏剧创作的高峰

《牡丹亭》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不少情节取自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剧情梗概是:

  •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站着一位佳人, 她说同自己有姻缘之份,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庄美丽, 跟从师傅陈最良读书。她由读《诗经•关雎》章而产生伤春的情绪,于是由丫环陪同, 去后花园游赏。
  • 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 嘱咐丫环春香将她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 发现就是梦中见到的佳人。
  • 杜丽娘魂游后花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于是,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

这个故事感人至深,汤显祖在本剧《题词》中写道: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

西厢记里面有牡丹亭(西厢记和牡丹亭)(8)

青春版《牡丹亭》中有情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问世后,盛行一时,使许多人为之倾倒,甚至传闻有读者为之断肠而死:“家传户颂,几令《西厢》减价”,这充分体现了《牡丹亭》的艺术魅力足以与之前的《西厢记》抗衡并更为出色。

《牡丹亭》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影响比《西厢记》更为深远,崔莺莺想要的幸福还是系在一个男人的成败上,《莺莺传》中男主始乱终弃,女主就没有好的未来和结局,也能看出这一点来。而《西厢记》的皆大欢喜的团圆结局也是很多国人心中的男尊女卑的一种相处模式。

而《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追求感情的主动性和理想化则更为激进一些,追求自由和爱情的自主程度更高,对后世的影响似乎也更大,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姐妹们偷读外面的杂书描写中也可看出这种影响。

(全文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