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第八章外传(蜀王全传14)

奉友湘、李后强/文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他生于207年,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那一年当时刘备既如鱼得水,又中年得子,可谓双喜临门刘禅的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在荆州时生下他但刘禅生不逢时,当年战乱频仍,颠沛流离,襁褓之中就差点命丧战场幸得大将赵云两次舍命相救,才保得这根皇苗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个幸运的阿斗,后来顺顺畅畅地当上了蜀汉第二位皇帝,而且稳坐江山四十一年,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蜀第八章外传?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蜀第八章外传(蜀王全传14)

蜀第八章外传

奉友湘、李后强/文

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他生于207年,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那一年。当时刘备既如鱼得水,又中年得子,可谓双喜临门。刘禅的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在荆州时生下他。但刘禅生不逢时,当年战乱频仍,颠沛流离,襁褓之中就差点命丧战场。幸得大将赵云两次舍命相救,才保得这根皇苗。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个幸运的阿斗,后来顺顺畅畅地当上了蜀汉第二位皇帝,而且稳坐江山四十一年。

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后,将14岁的少年刘禅立为太子。刘备对这个生在战乱中的长子最为疼爱,更希望他成为优秀的接班人,于是让诸葛亮和伊籍亲自教导刘禅,授以文韬武略。不仅如此,刘备还让刘禅学习武艺。据后来北宋太宗年间编撰的《太平寰宇记》记载,在成都县北十五里有座射山,刘禅就曾在那里练习骑射。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在白帝城永安宫去世。五月,刘禅在成都继位称帝,时年十六岁。刘禅尊吴皇后为皇太后,大赦天下,改元建兴。这时的刘禅还只是个孩子,哪里懂得治国理政?因此,刘禅继位初期,根据刘备遗诏,由“相父”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同年,刘禅娶了张飞的大女儿张氏,并册封为皇后。

那时的蜀汉,有点像当代的君主立宪制。小皇帝刘禅啥事不管,只管度他的蜜月,也读两本书,射几支箭,观摩“相父”咋个治国理政。诸葛亮不负先帝所托,果然呕心沥血,倾情投入。首先派邓芝为使前往东吴,牵手重续旧好;对内休养生息,不打内战;重视水利,健全都江堰管理机构,设置堰官,征丁1200人护堰,由赵云负责派兵巡逻保卫;致力发展农业,让成都平原和汉中平原的千里沃野,粮食丰产,瓜果飘香,桑麻盈仓;振兴手工业,冶铁、制盐全部官营,既满足军民需要,更增加了财政收入。尤其值得夸耀的是,蜀汉政府特别重视蜀锦的生产,不仅民间作坊林立,还设立官办织锦作坊,并设置锦官来进行管理,后来甚至筑城以保护蜀锦生产,此城被称为锦官城。旧址在今天成都市区百花潭公园一带。由此蜀锦更加绚丽多彩,达到历史上的高峰。蜀锦驰名全国,远销吴、魏,赚取了大量“外汇”,其收入成为蜀汉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大来源。由此成都又得了一个令人炫目的美名:锦城或锦官城。唐代杜甫有诗为证:“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又有诗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建兴三年(225年)三月,丞相诸葛亮亲率大军征讨南方四郡,四郡叛乱都被平定。十二月,诸葛亮高奏凯歌,班师回到成都。当时蜀汉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拥有今四川、云南全省,重庆全市,贵州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总面积大概有120至130万平方千米,三分天下毫不夸张。蜀汉地盘广大,人口也不少。东汉末年,中原大乱,益州独安,蜀地、汉中成了避难之所。今河南、陕西、甘肃等地居民为躲避战乱,不断涌入两地,各达数万家。至少也应该有数十万人口。也就是说,向蜀地大规模自发移民,早在东汉末年就开始了。到蜀汉灭亡之时,据专家们估算,整个蜀汉地区大约有400万人口。

待社会安定下来,经济有了起色,兵强马壮之时,诸葛亮牢记先帝刘备遗愿,开始了北伐曹魏的战争。从建兴六年(228年)到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五次北伐,与曹魏六次大战,双方互有胜败,大抵上打成平局,在地盘上小有收获,夺得武都、阴平二郡。不过,虽然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王师还是难以北定中原,最终“长使英雄泪满襟”。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在征讨前线病逝,葬于定军山下。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因争夺权力不和,领兵互相攻打,魏延兵败逃走;杨仪设计斩杀魏延,统率各路兵马撤回成都。刘禅大赦天下,任命左将军吴懿为车骑将军,假节镇守汉中。根据诸葛亮生前的推荐,任命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理国家政事。

人们常说刘禅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其实是大大冤枉了他。“相父”诸葛亮去世时,刘禅已经由一个少年天子成长为27岁的青年皇帝。多年的治国理政观摩,也让他颇有心得。那就是沿袭诸葛亮制定的方针、政策,任用诸葛亮推荐的优秀人才,并且放手让他们去干。他自己也循规蹈矩,不搞特殊,不越雷池。刘禅曾想扩充后宫嫔妃。负责皇宫警卫和皇宫事务的侍中、虎贲中郎将董允不同意,说自古天子嫔妃不超过12人,如今已经满员,不宜增加。刘禅为此事不止说一次,但董允就是顶着不办,刘禅也无可奈何。反而对董允更加敬畏。这个董允的父亲董和曾任掌军中郎将,是丞相诸葛亮的得力助手,父子都是诸葛亮重用的蜀汉大臣。诸葛亮在前出师表里就曾力荐董允。因此,董允任侍中时,宫中宦官黄皓等经常被他敲打,从来不敢嚣张跋扈。

拿一个侍中都没办法,刘禅似乎显得很软弱。实际上他尊重的是规矩,在规矩面前,皇帝也不能“越位”。这说明刘禅是一个明君。君明臣直嘛!但刘禅对涉及政治的大事却毫不含糊,而且还可以说是有铁腕手段。建兴十三年(235年)正月,他就果决地把口出怨言,心怀反意的中军师杨仪贬为庶民并流放到汉嘉郡(治今四川芦山县)。

杨仪是个有才干的人,本来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与魏延一文一武差不多是诸葛亮的左右二臂。杨仪负责军需后勤,总是妥妥的,从来无须诸葛亮操心。但他同魏延都自恃有才,互不服气,经常相互攻击,连诸葛亮也很头疼。诸葛亮死后,杨仪设计斩了魏延,带兵回朝,自以为功劳最大,资格比蒋琬还老,应该接替诸葛亮执政。但刘禅早就从“相父”口中知道,杨仪这个人心胸狭窄,难以容人,缺少宰相气度。因此,他不但没有重用杨仪,反而只给了他中军师这顶闲帽子。杨仪的愤怒与抱怨不仅写在脸上,记在心上,还到处诉说。他甚至对后军师费袆说,如果他在诸葛亮死后带兵投降魏国的话,肯定能升大官,哪里会过得这么寂寞?真是后悔啊!这话里明显带有反叛之心。费袆将此话密奏刘禅。刘禅冷笑一声,毫不手软地立马将杨仪拿下并流放至汉嘉郡。后来杨仪在流放地竟上书诽谤朝廷,言辞激烈。刘禅又派人前往逮捕治罪,杨仪畏罪自杀身亡。当年夏四月,刘禅升蒋琬为大将军。蒋琬也是诸葛亮极力推荐的宰相人选,刘禅此举,可谓英明。蒋琬遵循诸葛亮生前制定的治国理政方针,把蜀汉这驾马车,驾驶得平稳安全。

延熙元年(238年)正月,刘禅立前皇后之妹张氏为皇后。头一年,前敬哀皇后病逝,刘禅又娶了她的妹妹,先为贵人。车骑将军张飞两个女儿都成了蜀汉皇后,也算莫大的荣耀了。刘禅为此大赦天下,更改年号。立皇子刘璿为皇太子,皇子刘瑶为安定王。十一月,大将军蒋琬率军出成都进驻汉中。

第二年三月,刘禅下诏,升蒋琬为大司马,开府治事。刘禅不再设丞相,而以大司马行丞相之职。一是表明对诸葛亮地位的尊崇,认为他无人能及;二是为今后的政府构架建立了新的模式。说明刘禅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主意。不仅如此,他还颇有治国理政的智慧,善于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不固执己见。延熙五年(242年),大司马蒋琬大造舟船,准备沿汉水、沔水东下,攻取上庸等东三郡。刘禅没有立即下诏认可,而是召集朝中大臣对此事进行商议。大家商量后认为,水路出兵虽然容易,但若是失败则不容易撤退。于是,刘禅派遣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前往汉中对蒋琬进行劝说。蒋琬当时身体不好,自然服从了刘禅和大家的意见,取消了原计划。这体现了刘禅驾驭朝臣的策略。他不是硬下命令,而是与执政大臣商量办事,体现了君臣一心,和睦治国。蒋琬又提出一个新的建议,认为羌胡人心存汉室,可以与其连结。他与费祎、姜维讨论后觉得可行,于是又给刘禅上书。刘禅认为这个主意好,立马采纳了蒋琬的建议,派遣安南将军马忠前往汉中传旨,封姜维为凉州刺史,负责连结羌胡的事务。马忠回朝后,刘禅拜马忠为镇南大将军。延熙九年(246年),蒋琬病逝,由费袆以大将军身份执政。这个职位比大司马又低了一级。直到6年后,刘禅才命费袆开府治事。第二年,费袆醉酒后被魏降将郭脩刺杀。

实际执政者级别越来越低,恐怕跟刘禅已经更重视、宠信内臣有关。由于天下太平,国内无事,年龄愈来愈大的刘禅渐渐变得贪图享受,慢慢变得听不进大臣们的不同意见。在蒋琬去世那年,侍中守尚书令、大将军费袆副手董允也病逝了。陈祗接替董允当上了侍中。而这个陈祗不像董允那般匡上抑宦,而是和刘禅喜欢的宦官黄皓内外勾结,黄皓开始干预政事。由于陈祗上顺刘禅旨意,下任黄皓胡为,很讨刘禅欢心,对陈不断提拔,直到以侍中身份代理尚书令,加镇军将军。由于接替费袆执政的大将军姜维经常不在朝,陈祗的权势甚至超过姜维。景耀元年(258年),陈祗病死。宦官黄皓职位更是一路飙升,从黄门令到中常侍,奉车都尉,逐渐操纵国家大权。

姜维见黄皓肆无忌惮的擅摄朝政,心中怒火万丈。景耀五年(262年),脾气耿直的姜维直接启奏刘禅,要求将黄皓处死。接近耳顺之年的刘禅已经不是当年的小皇帝了,耳朵早如过去那么顺。他坚决不同意处罚黄皓,还说黄皓不过是小人一个,大将军用不着同他计较。为了给姜维一点面子,刘禅命黄皓向姜维谢罪。姜维见黄皓有皇帝撑腰,而且在朝中枝连叶附,恐怕会对自己不利,哪敢接受谢罪?加上此时右将军阎宇又联合一些人,打算上书请刘禅废掉姜维。姜维恐惧之中先求自保,觉得还是远离权力中心为妙,于是请求到沓中屯田。

第二年春,姜维打探到钟会在关中练兵,似有伐蜀动向,于是上书刘禅,请求调兵遣将作好防备。对军事一窍不通的黄皓却安慰刘禅说,钟会不过虚张声势,是不会打过来的。此时的刘禅,成天已沉浸在黄皓的迷魂汤里,便把姜维的报告丢到九霄云外,朝中大臣都毫不知情。

但黄皓的甜言蜜语很快就变得苦涩无比。同年夏,魏国敲响了进攻的战鼓,点燃了伐蜀的烽烟。司马昭遣大将钟会、邓艾、诸葛绪等率领数路大军以锐不可挡之势杀来。仓皇之中,刘禅命张翼、廖化、董厥等前往拒敌。大将军姜维率兵依剑阁之险,将钟会十余万大军挡在关下。不料魏将军邓艾却暗出奇兵,穿越无人区,偷渡阴平杀奔成都。

风烟滚滚,强敌飓风般呼啸而来。刘禅闻讯大惊,与群臣商议后决定派遣已故“相父”的儿子诸葛瞻领兵于涪城(今四川绵阳)拒敌。诸葛瞻227年出生时诸葛亮已46岁,据说他的生母是黄月英。诸葛瞻从小极其聪明,受众人赞誉。诸葛亮却为此感到忧虑,曾在给其兄诸葛瑾写的信中说:“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诸葛亮临终前写下《诫子书》,对年幼的诸葛瞻进行告诫。后来诸葛瞻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受到刘禅宠爱,17岁成了驸马——也就成了张飞的外孙女婿,授官骑都尉,二三十岁时已是朝廷高官。百姓出于对诸葛亮的崇敬,对诸葛瞻也十分热爱,朝廷有些好的举措尽管不是诸葛瞻的建议,也往往归功于他,因此有些名过其实。景耀四年(261年),34岁的诸葛瞻担任代理都护并任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此次国难当头,热血沸腾的诸葛瞻带领一批开国将领的后代,雄纠纠气昂昂地开赴抗敌前线,其中包括尚书张遵(张飞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但诸葛瞻到达涪城后却主意不定,盘桓不前。黄崇多次劝他迅速抢占险要地势,不让魏军进入平原,诸葛瞻却犹豫不决,不予采纳。邓艾军气势汹汹,长驱直入,蜀军前锋被打败,诸葛瞻只好率兵退守绵竹。邓艾遣使送信诱降诸葛瞻:“你如果愿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为琅邪王。”诸葛瞻大怒,斩杀邓艾使者,率军出战。

诸葛瞻在绵竹摆好阵势等待邓艾前来进攻。邓艾派遣其子邓忠从右包抄,又派遣师纂从左包抄。诸葛瞻以逸待劳,给予迎头痛击,将魏军两路人马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退回。邓、师二人向邓艾报告说:“敌人强悍,难以击破!”邓艾大怒说:“生死存亡,在此一举,有什么不可以的!”要将两人斩首。邓忠、师纂二人大惧,率军拚命再战,集中优势兵力突破蜀军防线,并将诸葛瞻、张遵等人围在核心。诸葛瞻和张遵虽左冲右突,杀敌无数,却难以突出重围,浴血奋战后双双阵亡。诸葛瞻之子诸葛尚听到噩耗,叹息说:“我们父子受了国家那么多的恩惠,而没有提早斩除黄皓,以致惨败,还有什么面目活下去呢?”于是匹马单枪冲入敌阵之内,刺杀多名魏军后血洒疆场,悲壮战死。

听到前方败绩的消息,刘禅再次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光禄大夫谯周力排众议,极力主张投降。刘禅第五子北地王刘谌则坚决请求背城一战:“国家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自然会有亡国之灾,这时候应该是父子、君臣一起作最后的努力,为蜀汉的江山而死,这样也可以去见先帝了!”刘禅不听其言,依然决定向邓艾投降。刘谌为国破家亡感到十分痛苦、悲愤,于是来到祭祀刘备的昭烈庙中捶胸痛哭,随后先将妻、子杀死,然后饮剑自尽。南中监军霍弋也请求带兵前来守卫成都,刘禅还是不同意。最终,刘禅听从谯周的建议,自缚抬棺,向邓艾军投降。

刘禅投降后敕令坚守剑阁的姜维向钟会军投降。而姜维假意投降钟会,准备借钟会之手诛杀魏将,而后复兴蜀汉。并写密信给刘禅说只需等待几天便可大功告成。岂知天不佑蜀汉,由于行事不密,事情败露,姜维及张翼等都被钟会斩杀。建国仅44年的美丽蜀汉就此彻底灭亡,此时为公元263年。太子刘璿,也死于战乱之中。

蜀汉灭亡后,刘禅被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安乐县公。刘禅就这样在洛阳“乐不思蜀”地度过余生。

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去世,享年64岁。晋朝廷谥刘禅为思公。永兴元年(304年),刘氏宗室刘渊起事,国号为汉,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遗迹:

刘禅墓

西晋泰始七年(271年),蜀汉亡国之君刘禅死在洛阳,葬于河南孟津县平乐镇翟泉村东。20世纪60年代,刘禅墓还有高7米、直径15米的大冢,后被夷为平地。

【作者简介】

奉友湘,男,四川内江人。资深媒体人,高级编辑,四川省作协会员。198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经济系。曾任四川日报记者、编辑、主编、主任、首席编辑。1994年8月参与创办华西都市报并任副总编,后任常务副总编。2007年起相继任金融投资报总编辑兼人力资源报总编辑、消费质量报总编辑、四川农村日报总编辑。2013年1月出版专著《远离危机》,在业内广受欢迎,两次重印。2016年5月出版成功学专著《机会是种出来的》一书,在青年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2017年1月出版影视文学作品《交子》,引起学术界和艺术界的双重关注,目前正改编为舞台剧和影视剧。2019年1月出版长篇历史人物传记《蜀女皇后》,获得广泛好评。合著或参与写作的著作有《最后的伟大征服》《实用新闻谭》《报业通论》《长江漂流风云录》。新闻作品《“长漂”系列报道》(合作)荣获1986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李后强,男,汉族,1962年8月生,重庆市云阳县人,中共十五大代表,理学博士,1992年破格晋升为四川大学物理系教授。现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曾任四川省仁寿县县委常委、副县长,眉山地区行署专员助理,眉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95年、2000年分别获中国图书奖,近年来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6次,三等奖3次,成都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次。主持和完成国家及部省级科研项目50多项,在《求是》杂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等国内重要报刊和出版社发表论著800余篇(部),在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荷兰等国家出版论著50多篇(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