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五地理第三章防灾总结笔记(选修地理3自然灾害)

地面沉降又称为地面下沉或地陷。它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截至2011年12月,中国有50余个城市出现地面沉降,长三角地区、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已成重灾区。在2012年2月,中国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

选修五地理第三章防灾总结笔记(选修地理3自然灾害)(1)

沉降类型:地面沉降分构造沉降、抽水沉降和采空沉降三种类型。

(1) 构造沉降,由地壳沉降运动引起的地面下沉现象;

(2) 抽水沉降,由于过量抽汲地下水(或油、气)引起水位(或油、气压)下降,在欠固结或半固结土层分布区,土层固结压密而造成的大面积地面下沉现象;

(3) 采空沉降,因地下大面积采空引起顶板岩(土)体下沉而造成的地面碟状洼地现象。

形成原因:

地面沉降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因素包括构造下沉、地震、火山活动、气候变化、地应力变化及土体自然固结等。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开发利用地下流体资源(地下水、石油、天然气等)、开采固体矿产、岩溶塌陷、软土地区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固结沉降等。

选修五地理第三章防灾总结笔记(选修地理3自然灾害)(2)

地面沉降的危害

(1)毁坏建筑物和生产设施;(2)不利于建设事业和资源开发。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区属于地层不稳定的地带,在进行城市建设和资源开发时,需要更多的建设投资,而且生产能力也受到限制;(3)造成海水倒灌。地面沉降区多出现在沿海地带。地面沉降到接近海面时,会发生海水倒灌,使土壤和地下水盐碱化。对地面沉降的预防主要是针对地面沉降的不同原因而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题目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3月26日17时20分许,深圳福田区商报东路景洲大厦小区过道发生地陷,路面出现直径为5米的大坑,约四层楼深。一名保安掉入坑中,被救出后抢救无效死亡。事发地2米远处是深圳报业集团的一在建工地。在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地面沉降被定义为“缓变性地质灾害”,目前全国遭受地面沉降灾害的城市超过50个,华北地区尤为严重,累计损失高达三千多亿元。

材料二 下图为“华北某城市附近地面沉降量等值线分布图(单位:mm)”。

选修五地理第三章防灾总结笔记(选修地理3自然灾害)(3)

(1)指出图示地区地面沉降幅度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其主要成因。

(2)针对该地区的地面沉降,除了加强宣传和监测外,你还能为该地区的地面沉降防治工作提出哪些合理的建议?

答案:

(1)特点:沉降幅度由东北向西南减小;沉降幅度由主城区向四周减小(距主城区越近沉降幅度越大,靠近河流的地方沉降幅度较小)。 成因:城区用水量大,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发生沉降。 

(2)引河水对城区地下水开采层进行人工回灌;合理开发地表水资源,控制地下水开采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用水;公众参与;加固建筑物。

解析:

本题考查地面沉降的分布、成因与防治措施。从等值线分布规律可知沉降幅度由主城区向四周递减,由东北向西南减小。由于城区地面沉降主要是由过量抽取地下水引起的,所以该地区预防和控制地面沉降的根本途径是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保持含水层一定的水位高度。为此采取的具体措施是:控制地下水开采量,避免局部地段过量集中开采;进行地下水人工补给,建立均衡开采模式,同时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用水。除上述预防和控制措施外,对一些受地面沉降危害的工程设施以及可能产生的灾害性活动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治性工程措施,以防治地面沉降活动的危害,如加固建筑物,防止不均匀沉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