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崔颢的黄鹤楼李白说了什么(如何让严羽和李白等大咖)

文/小帅

崔颢的这一首《黄鹤楼》大家并不陌生,初中就有学过,当时懵懵懂懂,并不懂这一首诗在文学上的地位,更不知道当时有那么多的古人跪倒在它的石榴裙下。

严羽,南宋著名的学者,诗人,他的老师是朱熹的学生,可以说是一位根正苗红的理学传人,而他的文学理论功底也是极其深厚的。他创造出来的文学理论到现在我们还在用。这样的大咖居然在《沧浪诗话》之中评价《黄鹤楼》为唐人七律第一。

不仅仅是南宋的严羽,就连和崔颢在同一个时代的李白在游览黄鹤楼胜地的时候,看见了崔颢在黄鹤楼上的题诗,自己怎么写都觉得写不过他,于是就提了一首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就是说眼前的美丽景色说是说不出来的,但是就算写也比不过崔颢写的这一首《黄鹤楼》。

对于崔颢的黄鹤楼李白说了什么(如何让严羽和李白等大咖)(1)


那为什么崔颢仅凭着一首黄鹤楼就能在身前身后圈粉无数呢?

先让我们来看几首关于黄鹤楼的诗:

城下沧浪水,江边黄鹤楼。

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王维

这首是我们乍一读给人的感觉非常冲淡自然,细细读来发现只有首联颔联尾联都是普通的语言。而只有颈联在这个之间显得格格不入。

其实朱阑,粉堞这都是黄鹤楼的外观,这首诗的意思无非就是长江水边盖着一座黄鹤楼,这座黄鹤楼的红色栏杆倚着粉色矮墙,都在长江水里竞相辉映。

此诗读来确实冲淡自然,作者没有泄露一丝一毫的感情,也没有讲历史的烟云覆盖在这首诗上,仅仅是把黄鹤楼的外观和地理位置叙述了一遍。

我们一看作者就能够理解这一首诗的存在原因了,之前我们探讨过王维他的诗风就是使用一种平淡到不能再平淡的语言,来勾勒出淡中有味的意境。

对于崔颢的黄鹤楼李白说了什么(如何让严羽和李白等大咖)(2)

说李白也非常崇拜崔颢的这一首黄鹤楼,那我们看看李白写黄鹤楼的诗作,是不是确实比崔颢的差一点呢?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

裴回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这个诗题叫《江夏送友人》,所以它并不是一首单独描绘黄鹤楼的诗,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间看到些许关于黄鹤楼的描绘,比如说“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等。

可以说诗仙李白的称号不是白得的,能把诗写得如此朗朗上口,把对友人充沛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同时对黄鹤楼壮丽的描写则是通过一种反衬的手法,黄鹤楼这样的明楼都不能够承载我对你的深情厚谊,可以见得黄鹤楼也是一个非常有水平的基点。

对于崔颢的黄鹤楼李白说了什么(如何让严羽和李白等大咖)(3)


可是这毕竟是一首赠友人的诗,不可能对黄鹤楼有多么大篇幅的描绘。那接下来我们的重头戏就要来了,让我们仔细的去品鉴这“唐诗七律第一”的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这里有两个传说可以作为黄鹤楼的来历,黄鹤的传说呢,有两个,一个是仙人子安,另外一个是三国名臣费祎(yī)费文伟,驾鹤登仙。只有神仙和黄鹤才能并驾齐驱,而这两个要素就共同构成了第一联的独特之处,首先上来把黄鹤楼给赋予了一层道教的神仙色彩,给人一种神奇奇幻的感觉。

但是首联也在隐隐约约的渗透出某些愁绪,神仙驾着黄鹤已经西去了,而此地只剩下一座空空荡荡的黄鹤楼,孤单的伫立在长江之上,首联就给人一种孤单寂寞之感,可是这种感觉不是扑面而来的,而是一种隐晦平淡的,需要仔细体会才能感觉到的感情基调。

对于崔颢的黄鹤楼李白说了什么(如何让严羽和李白等大咖)(4)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不光神仙已经不再回来了,就连黄鹤也成为了神仙的坐骑,不再回楼上盘旋了,只有白云在黄鹤楼的上方悠悠的飘荡了几千年。

这种今昔对比所触发出来的愁绪,更是承接首联的基调,“不复返”,“空悠悠”这六个字可以说对比非常鲜明,后边一词可以理解成白云有感情,却没有等来黄鹤的那种空荡和失落。

也可以理解成,这世间之人经历了千年也没有看到黄鹤再回楼上盘旋。人是要死的,1000年都没有看到黄鹤在回来,那么谁又能证明这个黄鹤真的飞走过呢?这种感触是崔颢基于历史所发出的苍茫之感。可以说在颔联当中,除了继承首联的哀怨感伤基调之外,还多了一种历史虚无的反思。

对于崔颢的黄鹤楼李白说了什么(如何让严羽和李白等大咖)(5)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汉阳树和鹦鹉洲这两个地名即是武汉独有的景观,汉阳树成了武汉市区内最古老的树,也是一个地标性的建筑,而鹦鹉洲当中也还有一个典故:

相传由东汉末年祢衡在黄祖的长子黄射大会宾客时,即席挥笔写就一篇“锵锵戛金玉,句句欲飞鸣”的《鹦鹉赋》而得名。后祢衡被黄祖杀害,亦葬于洲上。

这可能就是崔颢登上黄鹤楼之后,看到了两个武汉地标式的建筑,于是有感而发,汉阳晴川阁的绿树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更是繁茂萋清。

无疑崔颢是在登高远眺,而古人一般凭栏远眺的时候都会联想很多,而他也不例外,天地之外,何处是吾乡的思绪涌上心头。所以写下了: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在黄鹤楼上看着夕阳西下,已经日薄西山我却还不知道自己的家乡究竟在何方。看着长江上浩渺的烟波更使我的愁绪愈发凝重。

最后诗人终于写下了自己为什么愁?原来是因为自己思念家乡。一般傍晚尤其是黄昏的时候极其能勾起人们对于家乡的热切思念。

因为黄昏紧接着就是夜晚,这两个时间点都能让人静心去反思自己的现状,也是极其能够勾起孤独感的时刻,所以崔颢想回家,可是又不知道家乡在何方,难过的心情喷涌而出。

可是因为是结尾,崔颢不得不抑制住自己即将喷薄的感情,用了长江水来代表了自己缠绵无尽的愁苦。

对于崔颢的黄鹤楼李白说了什么(如何让严羽和李白等大咖)(6)

当我们解读完了这一首诗之后,我们再来考虑考虑:为什么崔颢这一首诗能够被冠以唐人七律第一的名号?

  • 是因为景里面含着情吗?如果说寓情于景的话李白完全也可以做到这一点,古代的诗人几乎没有人不会寓情于景这种手法的。
  • 但是他们做不到的是将这种愁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加工。经过我们刚才的解读,首联的愁绪是最淡的,尾联的愁绪是最浓的,而这四联诗在逐步的将愁苦推向高潮。
  • 是因为它有音节上的和谐和用词上的对偶吗?这些对偶包括音节的选取,李白他也会,毕竟李白也作过词他对音韵这一方面的研究也不少。
  • 但是这一首诗在音节上出彩的地方却是在于:巧用双声叠韵,黄鹤、复返,这都是双声词声母相同,此地、江上都是叠韵词韵母相同。再加上悠悠、历历、萋萋等的叠音词,音韵异常和谐,读起来铿锵有力。
  • 另外呢,我觉得崔颢的这种收放自如的感情在律诗中非常巧妙,有许多的文人写诗他的感情喷涌而出之后便无法收回,而崔颢能够收放自如,这也是一绝。
  • 除此之外整首诗除了最后一联明确的告诉我们他是因为思乡所产生的这种愁绪,别的地方丝毫没有告诉我们愁绪是从何而来,但是贯穿整首诗的确是一种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是贯穿全篇的,与其说是因为思乡而愁,倒不如说是因为孤独而思乡。

《黄鹤楼》一诗一经发布,便引起了轩然大波,文学才子纷纷拍手称道,也是基于以上的因素,能够把这些特点浑然的融入于一首诗当中,实属不易。

崔颢凭借着这一首诗在璀璨的盛唐文坛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这首诗也成为了千古以来辉煌璀璨的一颗明星……

对于崔颢的黄鹤楼李白说了什么(如何让严羽和李白等大咖)(7)

这是我所能感受到的这一首诗区别于其它律诗的不同之处,大家有想法我们评论区见啦[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