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与作业管理的基本内容(生产管理五作业时间测定)


本文是关于企业卓越运营管理各模块管理方法中关于生产管理的第五篇推文,共计2500字,需要用时大约1分钟,希望你能喜欢!


生产管理过程中,要确认公司的生产能力,确认公司的盈亏平衡状况,确认公司的生产成本。那么就必须考虑要配置多少台设备?招聘多少员工?要考虑清楚这一切,那么就必须用到标准工时,那么标准工时到底是什么?怎么测定?怎么设定?

要设定标准工时,必须先会作业时间的测定。本文将带领大家了解标准作业时间测定的方法。

(1)标准工时的概念

要认识标准工时,就先需要了解下几个时间概念,包括ST、T/T、C/T:

ST——Standard Time的缩写,即标准工时。指一个经过培训且合格的熟练员工以标准的作业速度按照操作规范完成一个合格的产品或工序所需要花费的时间。

T/T——Take Time的缩写,即节拍工时。是指按照生产计划要求或客户要求必须生产的产品数量而设定的生产线完成一个产品或工序的时间。

C/T——Cycle Time的缩写,即周期工时。C/T时间既可以是一条产线的周期工时,也可以是一个工序的周期工时。产线C/T是指一个产品的各个工序标准工时的总和。也就是将各个工序的标准工时相加就得出周期工时。也就是说从第一个岗位投料开始计算直至产出第一个产品所需要花费的工时。工序C/T是指一个产品在该工序从投料到该工序加工完成的周期工时。

以上3个时间,可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进行选用。如在计算公司需要采用的人力、设备数量等的时候,就需要采用ST时间来计算;如需要掌握产品的加工时间或者加工周期,可采用TT时间;如需要衡量员工的生产效率则可以选用C/T时间。

无论如何,这些时间的测定,就需要按照标准的测定方法进行测定:即在规定的作业条件下,采用标准作业方法作业并获得客户所需要的产品质量时所需要的时间。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 规定的设备及规定的人数;

2) 在规定的作业条件下;

3) 完全具有该工作所要求的经过训练、并且身心及文化素养均能满足工作需求的作业者;

4) 要具有完成该工作的标准工作方法;

5) 在不受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以每天能够维持地完成工作的最佳节奏进行作业;

6) 满足客户需求的质量。

在很多企业管理过程中,并未详细制定相应的标准工时,只是有个较为模糊的概念,最终导致在生产过程中,要么是设备闲置率高,要么人员冗余,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面对这一状况,很多公司管理者就要求生产管理人员降低成本,但到底从什么地方入手?该怎么处理?没有具体方法和措施,最终收效甚微。所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确定好公司的标准工时,只有清楚了标准工时,这些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2)作业时间的测定

作业时间的测定,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生产与作业管理的基本内容(生产管理五作业时间测定)(1)

在测定作业时间时,需要采用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收集相应的资料;

在测定作业时间时到底需要收集哪些资料?

首先需要收集工艺流程——划分操作单元使用。

设备信息——选择测定所要用到的设备,要根据公司的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设备进行测定:如果公司的设备均为新增设备,则可选择最佳状态设备进行测定;如果公司设备均为老旧设备,则可选择其中状态最佳的设备进行测定;如果公司既有新增设备、又有老旧设备,则可能需要对老旧设备和新增设备分别进行测定……这里就不一一说明。

人员信息等资料——选择最佳操作人员进行测定。

其次,就需要根据表5-1所示的工时测定方法,选用一种适合您的企业的合适的测定方法。在测定方法选用后就需要根据测定方法收集相应的资料。如您选定的是历史经验倒推法,那么就需要收集一段时期内的生产日报、生产工时报表等。如您选择的是标准样板法,那么您就需要安排选定的人员在选定的设备上进行操作,并详细记录操作的各项数据。

第二步:划分操作单元;

在划分操作单元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每一个单元都应该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时间;

2) 工作单元的划分应该尽可能长,不应是不到3秒就结束,这种动作难以测量;

3) 每一个动作单元要考虑全面,应该包括除工作动作之外的必要的移动和等待;

4) 如果某种工作已经有成熟的工作方法,动作单元的划分就应与这种工作方法保持一致。

第三步:制定出合适可用的时间测定表;

在作业时间测定时,可制作如表5-2所示作业时间测定表进行测定:

生产与作业管理的基本内容(生产管理五作业时间测定)(2)

第四步:作业时间测定。

安排好以上内容后,就可以采用作业时间观测值进行作业时间测定,并详细记录所测定的数据。

(3)作业时间确定

在作业观测用纸完成后,还需要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剔除异常值、确定观测量、并最终确定测定值,具体如下:

A 剔除异常值

a) 三倍标准差法:

剔除异常值的方法很多,一般常用的是三倍标准差法,具体如下:

设对某个工序观察n次,所得时间为:

生产与作业管理的基本内容(生产管理五作业时间测定)(3)

例:在确认某工序的工时时,观测了20次,具体数值如下:

13、17、15、12、14、15、16、13、11、14、15、17、13、12、15、13、14、11、17、16。

生产与作业管理的基本内容(生产管理五作业时间测定)(4)

管控上限为14 3 2=20,管制下限=14-3 2=8;超过20和低于8的数据都是无效数值,应予以剔除。

b) 简易确定法:

如果采用三倍标准差法计算过于复杂,则可以简化进行,将数据与临近的数值进行对比,如果小于25%,大于30%,则认定为异常值,直接予以剔除。

B 采用科学的观测次数,防止观测样本量过少

观测次数的多少,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样本量多少,决定着观测结果的准确性。样本量过少,取值信任程度低,样本量过多,又会造成太多的劳动浪费,所以,就需要一个方法来确定合理的观测次数。统计学家已经帮大家设定了观测次数的计算公式,大家只要使用即可。其具体计算公式为:

生产与作业管理的基本内容(生产管理五作业时间测定)(5)

在使用该公式时,其基本条件为信赖区间在2个标准查范围内,如图5-18所示,即95%范围,误差界限为±5%:

生产与作业管理的基本内容(生产管理五作业时间测定)(6)

例:对某工序进行观测,已观测了5次,其误差度在5%,可信度为在95%以内,其结果分别是:5、7、8、6、7;那么还需要观测几次?

生产与作业管理的基本内容(生产管理五作业时间测定)(7)

那么,共需要观测112次,除以上的5次外,则还要观测106次。

如果我们将第一次观测值稍微改动下,如下表所示:

i

1

2

3

4

5

合计

Xi

6

7

8

6

7

34

36

49

64

36

49

234

则:N=19.38,记为20。则,除前面观测的5次外,只需要再观测15次即可。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一定明白了数值准确性的重要性吧。

C 决定每一单元的作业时间

在剔除了异常值之后,每一次的观测数值的算术平均数,即为该单元的作业时间。

生产与作业管理的基本内容(生产管理五作业时间测定)(8)


未完,待续……

下期为大家讲解标准工时设定方法……

欢迎点赞、评论、分享!

如果你想长期观看,动动手指,点击 「链接」 并关注,后续不迷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