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村支书逝去的诺言(一名村支书的震后两天两夜)

新华社客户端四川频道9月9日电(记者薛晨)眼前的王德清,双眼布满血丝,神色疲惫,衣服和裤脚上的土还没来得及掸去。今年51岁的他是石棉县王岗坪乡挖角村的村党总支书记。距离四川甘孜州泸定县6.8级地震发生已经过去两天,王德清一会儿也顾不上没休息,一直奔忙在救灾一线。

5日中午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强烈地震。4分钟后,与泸定县毗邻的雅安市石棉县又发生4.2级地震。两次地震导致从石棉县城通往王岗坪乡的道路因山体塌方而阻断,通信、电力也相继中断,与外界失去联系的王岗坪乡成了震后“孤岛”。

“刚跑出来,房子就塌了,站稳都很难。”回忆起地震时的情形,王德清仍心有余悸。地震发生时,他拉起妻子就往屋外跑,跑的过程中他的右腿被飞石砸伤,妻子的腰也被砸伤。

90后村支书逝去的诺言(一名村支书的震后两天两夜)(1)

9月6日,王德清正在查看村里房屋受损情况。新华社记者 薛晨摄

待震感减弱,王德清逐渐缓过神来,他没有第一时间关心自家受损情况,而是立刻从车中取来了扩音喇叭,挨家挨户招呼村民们撤离到空旷的菜市场避险。王德清和村里年轻人搜寻到一处倒塌农房时,发现有位老人被压在废墟中,众人合力用手将老人刨了出来。

地震当天下午,虽然身处“孤岛”,王德清发动挖角村80多名共产党员下沉救灾一线,积极开展自救。他们逐户排查寻找伤员、统计伤亡情况,从危房中、从废墟里救出伤员。在村委会前小广场上,设立起了临时安置点,12口大锅和土灶一字排开,30多名村民自发组建起了挖角村“伙食团”,准备生火做饭,村里养猪大户送来了两头猪。“相信党和政府,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挺过去。”王德清为大家加油打气。

5日晚上,第一批消防救援人员乘坐橡皮艇,沿大渡河逆流而上,摸黑挺进了“孤岛”王岗坪乡。他们带来了救灾物资、设备,又转运出去了受伤人员。救援人员的出现让乡亲们不再感到孤立无助。

挖角村震后的第一个夜晚,四处可见王德清忙碌的身影。深夜12点,当安置点逐渐归于平静,人们都睡去时。王德清召集村两委继续研究第二天的救灾方案和善后事宜。未抢通的道路、仍然失联的村民、被巨石砸断的自来水管……一件件事情涌上心头,令王德清睡意全无。

6日上午,随着越来越多的救援人员进入王岗坪乡,救灾帐篷、棉被、折叠床、大米、蔬菜也都运进了挖角村临时安置点。马路也变得热闹起来,救援车辆、工程机械的引擎声此起彼伏。

彻夜未眠的王德清拖着伤腿,一瘸一拐地奔走在安置点、指挥部和村子间,“一想到村里有伤亡,还有这么多村民要妥善安置,我不敢困。”左手手机、右手对讲机,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从听筒中“争先恐后”地传出。王德清就像电脑CPU一样,不停地收各种信息,然后又不停地发出各种指令。

90后村支书逝去的诺言(一名村支书的震后两天两夜)(2)

9月7日,王德清逐户统计民房受损情况,为后续灾后重建做准备。新华社记者 薛晨摄

6日下午,随着“生命通道”抢通,伤病员陆续被转运出去,得到了及时救治。安置点竖起了一顶顶天蓝色的救灾帐篷,“伙食团”的大米、蔬菜、肉类供应充足,一到饭点,香味四溢。

但王德清悬着的心,依然没有放下来。村里供水管道在地震中被砸断,全村处于断水状态。王德清带领村民和县水利局抢修人员一起,经过七八个小时换管抢修,最终在7日凌晨3点修通了备用管道,解决了4个安置点的用水需求。

又是一夜未眠,又是一夜操心忙碌,7日中午当记者再次见到王德清时,脸上的疲态更深了,声音也变得沙哑,此刻他已经40多个小时没睡觉。震后第二天,安置点逐渐进入正轨,王德清又开始着手统计15个村民小组的房屋受损情况,以便尽快上报准确数据,为灾后恢复重建做准备。

“我忙得好像感觉不到困和饿,今晚争取能睡一会儿。”就在说话间,余震又来了。王德清淡定地发动车子,向下一个安置点驶去……(完)

来源: 新华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