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书寄吉十一原文(檀弓上笺言十一)

檀弓上笺言(十)

檀弓上笺言(十一)

本章共有八小节,无论是一个人一生走过春夏秋冬四季,还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待朋友愿意死在其前面去奉侍;还是“念兹在兹”的传承思考,都给后人提出了各种思考问题的方向。

思考在事前与思考在事后,效果是不相同的,思考在事前效果才会更佳,儒家讲:“缜密以栗”。思考在事后的追悔,大可不必,思考在事后的补过才是正道。

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

笺言:周朝称呼名字制度:一是孩子幼小直呼其名;

二是二十岁行过冠礼后改称其字;

三是五十岁后换称其排行伯仲叔季;

四是死后称其谥号。好比走过春夏秋冬的四季之路。

古人的“谥号”好比有一双天眼在观察其人的所言所行,所以,有上谥、下谥、平谥之分。秦始皇怕这只天眼,活着不让人评说,死了也不让人评说,直接取消了事。塞住两耳,导致秦二世三年,秦王子婴46天的结果。至汉朝重新再启用谥号。

绖(dié音迭)也者,实也。

笺言:“绖”——头上缠一条孝布、腰上系一根麻带,其实质是表示内心的哀戚。

掘中霤(liù音溜)而浴,毁灶以缀足;及葬,毁宗躐(liè音列)行,出于大门-─殷道也。学者行之。

笺言:殷商的丧葬制度:一是在人死后,在“中霤”——在正寝中央,掘坑用来洗浴尸体,意思是水在坎中属于至阴,再把灶拆毁,用外面的砖来拘束死者双脚;

二是至出葬时,再毁掉庙墙而凌越神位,不经过中门直接把灵柩车拉出大门。学习殷商丧葬,皆如此做。所以,迷信拘阴魂,同样是出自《易经》的原理。

由此而确认,从神道向人性引领,儒家功不可灭。前者更加扑朔迷离,让人无所适从;儒家至少可以让人安心做好人道、不失人性就行。

子柳之母死,子硕请具。子柳曰:“何以哉?”子硕曰:“请粥庶弟之母。”子柳曰:“如之何其粥人之母以葬其母也?不可。”既葬,子硕欲以赙布之余具祭器。子柳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家于丧。请班诸兄弟之贫者。”

笺言:鲁国子柳的母亲死了,其弟弟子硕请求置办丧葬用具。子柳说:“钱在哪里呢?”子硕说:“请把庶弟的母亲卖了。”

子柳说:“怎能卖他人的母亲用来安葬自己的母亲?不可以。”

安葬好母亲,子硕想用亲朋资助办丧事的余钱置办祭器,子柳说:“不可以。我闻知:君子不用办丧事余资发家。把余资,请分给兄弟中的贫困者。”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子柳不容许卖庶弟之母,反过来是对自己母亲的敬意;办丧事的余资发家,辜负亲朋体恤的深情,故而不容许,勤俭发家、耕读治家乃情理之事。

代书寄吉十一原文(檀弓上笺言十一)(1)

杭州孔庙

君子曰:“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谋人之邦邑,危则亡之。”

笺言:君子说:“为国君谋划军事行动,失败应引咎自裁。为国君谋划守卫国都,陷国都于危险,引咎放逐,让位于贤人。”

所以,古者帝王有《罪己诏》。军事行动、倾国之力、将士百姓用命,不能虑之周全,只能以死谢罪。陷国都于危难,相当于国家受到危难,放逐让贤还是属于轻的。

公叔文子升于瑕丘,蘧伯玉从。文子曰:“乐哉斯丘也,死则我欲葬焉。”蘧伯玉曰:“吾子乐之,则瑗请前。”

笺言:卫国公叔文子(公叔发)登上“瑕丘”(今河南濮阳),卫国贤大夫蘧伯玉(姬姓,蘧氏,名瑗,字伯玉),孔子之友奉祀孔庙东庑(wǔ音五)第一位,跟随公叔文子后面,公叔文子说:“太喜欢瑕丘的山水,死后我想葬在这里。”

莲伯玉说:“您喜欢,我愿意先死葬于此地。”君子对于朋友之喜爱,宁愿先死以奉侍,是怀着这样的一番情义。那里有羡慕妒忌恨的概念。

弁人有其母死而孺子泣者,孔子曰:“哀则哀矣,而难为继也。夫礼,为可传也,为可继也。故哭踊有节。”

笺言:弃邑有个人死了母亲哭泣如儿童之哭,毫无节奏。孔子说:“哭声之哀,就是难以让人学习。礼制必须考虑传承,可以模仿做到。所以,丧礼有哭泣、顿足之节奏。”

换句话是:丧礼之哭泣、顿足的节奏,主要是为了可以传承,所以,变成了一种固定的哭调与顿足相匹配的模式。还要考虑到五情之哀伤,可以及时疏导,防止郁积至病。《尚书·大禹谟》大禹说:“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所以,心心念念皆为传承,功德在此处。

叔孙武叔之母死,既小敛,举者出户,出户袒,且投其冠括发。子游曰:“知礼。”

笺言:鲁国“三桓之一”的叔孙武叔(姬州仇,谥武)的母亲死了,“小敛”——在正寝的当门处给死者沐浴、穿衣、覆衾,抬尸者将尸体抬出寝门,叔孙武叔跟着出门才袒露左臂及开始用麻束发。

孔子弟子“孔门十哲”文学著名的子游(言偃,字子游)说:“这叫懂礼。”这个礼节在“小敛”之后马上就做,不是在抬尸体出寝门之后才做,所以赞之。

《取财有道》

尊重他母贵母思,亲朋贫弱分余资。

正心治家功德蓄,勤勉立家有道持。

壬寅年腊月十五日

代书寄吉十一原文(檀弓上笺言十一)(2)

杭州孔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