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明的爱情(似曾相识的家属史)

——《张艺谋的作业》一文中提到了他大伯、二伯的经历与我在小说《灰色年代》里叙述的,我家二舅、三舅的经历很相似。

邵明的爱情(似曾相识的家属史)(1)

《张艺谋的作业》:“二哥被枪决的事,张艺谋的父亲一直没敢跟老人提起”

张艺谋的母亲是皮肤科大夫,知识分子。不少了解他的人也知道,张艺谋的父亲是黄埔军校毕业生,就算知道这些,不少人也很难觉得他有个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背景。

张艺谋的祖籍在陕西临潼田市镇,那里出兵马俑,陈凯歌在那篇流传很广的《秦国人》里,说张艺谋长得就跟兵马俑一样。他的爷爷,大致也是这个模样。

张艺谋的爷爷是临潼的大户,父亲看了《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乔家大院,说爷爷家当年就是这样,只大不小。爷爷是老燕京毕业生,私立大学,家里没底子上不起。爷爷有报国之志,后来到了陕西柞水县当县长。柞水匪患甚烈,民众不堪其扰。爷爷打算剿匪,那时候政府没钱,爷爷回到田市镇,从家里拿了大洋买枪,装备了一个县剿匪队。

做文人的爷爷实在低估了剿匪的难度,枪买了,土匪抢先一步收买了剿匪武装,行动彻底失败,队伍土崩瓦解。张艺谋跟评书演员似的总结道:“这正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更坏的结果是,爷爷购买的枪暴露了他的家底,知道他家里有钱,土匪一路追杀。爷爷县长也不做了,落荒而逃,跑回临潼。土匪随后赶到,把家里大院儿给围上,要好几担大洋赎围。家里拿不出这些钱,土匪一把火烧了院子。

爷爷家就此衰败,人跑的跑散的散。爷爷捡回一条命,带着家小隐姓埋名跑到西安,开药铺为生。人到了西安,听说土雕还时不时在临潼找他。

剿匪不成,连累家人,这段经历刺激了爷爷。他觉悟“生逢乱世,家里没有拿枪的不行”,把三个儿子都送到黄埔军校。大伯是黄埔九期,二伯是黄埔十五期。张艺谋的父亲排行老三。

黄埔毕业之后都要带兵打仗,奶奶想留一个在身边,于是张艺谋的父亲做了国民党军队的后勤军需官。国民党溃退台湾之后,父亲和奶奶留了下来,根据解放初期的政策,军需、军医等技术人员可以留用。正是奶奶的坚持、父亲的孝顺,保住了家,也才有了张艺谋。

大伯一家1948年去了台湾,从此音信杏然,直到1981年,才辗转跟家里取得联系。

二伯从黄埔毕业后,和一批同学一起被蒋介石派到胡宗南部。

1949年,二伯的一个好朋友,姑且称之为张三,拿一包东西到奶奶家,说是你们家老二的东西,放下东西就走了。奶奶打开包裹,里面是二伯贴身穿的衣服和零星的个人用品。奶奶一看,浑身发凉,可能人已经完了。等跑到街上去追张三,早已没有张三的踪影。

张三跟二伯的关系非常好,有一年曾经寄存过一只箱子在家里,以前没人会去动别人的箱子,现在二伯有可能已经不在人世,而张三是唯一的线索,顾不得那么多了,父亲撬开了箱子。箱子里的东西都是些普通衣物,只有一张合影照片,上面没有任何字迹,大家只辨认出,张三在其中。

父亲拿着这张照片在军队系统内问,有人认出了这张照片,是军统培训班某一期某一班的合影留念。大家这才知道,张三是军统的。父亲根据这条线索,顺着蛛丝马迹,一个人破解二哥失踪之谜。最终捋出了大致经过:二伯和几个朋友,包括这个张三,打算投奔延安,不过最后一刻,二伯一群人被张三出卖。胡宗南把人抓起来,不好处置,给蒋介石请示,蒋介石半信半疑,置而不论。直到1949年,国民党军队政府一片大乱,也顾不上了,二伯和其他人最终被枪决。

父亲探查出真相的过程可能非常艰辛,里面有很多故事。“可惜我听不到了。”张艺谋说。

大伯一家和奶奶断了联系,大伯觉得,母亲和弟弟可能已经不在人世。直到1981年,大伯得知他们还在,激动得难以自抑。大伯很小心,怕给母亲添麻烦,从台湾托人到美国,转了一大圈,给母亲寄来了一张家庭合影。在断了音信几十年之后,张艺谋的奶奶在91岁高龄,收到了大儿子的一张六寸全家福。

“我现在还记得,奶奶家的小桌,上面铺着塑料布,奶奶就在桌前,灯光底下,戴着老花镜,一遍遍看照片,一边看一边掉眼泪。”张艺谋说,“照片的四周都被摸黄了,摸黑了,卷起来了,奶奶还看,还掉泪。”

照片背面在每个人的位置上,标注:“长子某某,长媳某某……”母亲提醒张艺谋,在他小的时候,奶奶就经常搬个小板凳坐在巷口,向远处张望。他们都知道,奶奶在等人。三个儿子,一个去了台湾,一个失踪,生死不明,老人的残年,只指望着能见两个儿子一面--二哥已经被枪决的事,张艺谋的父亲一直没敢跟老人提起。

1987年,大伯回到西安,和弟弟在隔绝了40年之后重新见面,可惜他的母亲已经等不了,于几年前去世。大伯带着一家给母亲上坟,快80岁的老人,跪在坟前,哭倒在尘埃单。“家里人让我看上坟时的录像,谁看谁掉泪。”张艺谋说。

作者:方希/编辑:卫中/*本文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张艺谋的作业》

家属史,其实也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宏大的历史记录,如《史记》,其实有许多并不是真实的历史记录。不知是谁说的,“历史是胜利者所书写的”,这话我信。我现在认为,真实的历史往往能从族谱、家属史、日记、名人的往来信札中“窥一斑而知全貌”,还历史的真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