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良知的感悟(重新审视这个信仰缺失的时代)

我是小墨谈,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击上方名片添加关注。

信仰与良知的感悟(重新审视这个信仰缺失的时代)(1)


01

有人说过:这是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

或许因为物质太过丰富,精神反而容易匮乏。

我们很难想象,仅仅凭借信仰,董存瑞可以在敌人的碉堡下毅然托起炸药,黄继光可以起身扑向正在射击的枪口,邱少云可以强忍烈火的灼烧纹丝不动,王进喜可以用身体搅拌泥浆,郭永怀可以在飞机坠毁时扔保护着绝密文件……

而今,我久违地在一本书中的一个人身上重新审视到了“信仰”的力量,这本书叫做《风声》,这个人叫做李宁玉。

信仰与良知的感悟(重新审视这个信仰缺失的时代)(2)

02

日伪时期,西子湖畔。

昔日歌舞升平的裘庄里,五名伪政府的军事要员被囚禁于此,潜伏在他们中间的共党卧底“老鬼”身份即将暴露,危在旦夕。

老鬼到底是谁?

Ta要如何渡过这命悬一线的险境?

又将如何传出那段无可能走漏的“风声”?

——《风声》

“吴金李顾四,你们谁是匪?”的疑问,引出诸多的怀疑、猜疑和互咬,谁都不知道“匪”是谁,除了老鬼自己。

这是一场民国版的“密室逃脱”游戏,潜伏的“老鬼”,Ta除了面临身份暴露的危险,还要想方设法将自己手头一条重要情报传递出去,帮助同志们逃脱。然而,Ta的对手肥原,这位曾经的特务,是个十分狡猾多疑的对手。

肥原设下的一系列的陷阱,包括监视监听,字迹对比,血书诈死,酷刑逼供,安排假劫狱……

身陷囹圄、内无内应、外无援助、身份随时有暴露,精神上的折磨让“老鬼”彻夜失眠,可是在这样极端的困境下,还身负重任,要将开会走漏风声的消息传递出去,尽全力拯救革命同志,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老鬼昨晚一夜没睡,惊心动魄的一天,把Ta的睡意全惊散了,绕梁而去。Ta听了一夜风声,老汉的目光像一盏长明灯一样悬在Ta眼前,无数次让Ta头晕目眩,丧魂失魄,仿佛身体已化作光芒,随风而散。

小说中,“老鬼”与肥原之间的心理博弈最为精彩,肥原招招狠辣,势在必得,而“老鬼”沉着冷静,险中求破。

信仰与良知的感悟(重新审视这个信仰缺失的时代)(3)

03

随着故事一点点发展,“老鬼”的真实身份终于浮出水面,原来她就是军机处译电科科长,那个清冷高傲的李宁玉。

在密不透风的的监视中,李宁玉仍旧抗住巨大的压力,想要将情报传送出去。李宁玉不愧是个天生的地下情报工作者,处变不惊、临危不惧,面对肥原的诱诈和步步相逼,她能理清思路,甩脱自己嫌疑的同时嫁祸吴志国,在面对顾小梦的质疑时,更是表现出色。

她先是矢口否认,在顾小梦确切的证据面前承认自己身份后又大打感情牌,甚至可以在两人的博弈中敏锐地察觉到顾小梦的另一层身份,以此为要挟迅速反击。

“风声”怎么传出去的,是李宁玉的那幅画,还是顾小梦的暗中相助,这其实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只需要知道,因为对祖国的热忱和对革命的信仰,李宁玉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以生命为筹码挽救了更多的同志。而这样的牺牲者千千万万,包括书中那个为了革命在22岁就牺牲的二太太“老汉”。

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

就像电影《风声》里,顾小梦的那句台词:“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信仰与良知的感悟(重新审视这个信仰缺失的时代)(4)

04

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在《信仰的力量》一书中说过:“能够激发灵魂的高贵与伟大的,只有虔诚的信仰。”

西藏这片土地,应该是中国最有信仰的地区之一。每年都有数十万的信徒一路磕着长头去朝圣,更有数以百万计的游客远离都市喧嚣去西藏感受信仰,净化心灵。

有些信徒,终其一生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能亲自到大昭寺佛像前,祈求佛祖的庇佑。

这看起来是信仰带来的强大力量。

如果不是因为信仰,绝不会有那么多的先烈英勇就义,不会有那么多的知识分子甘当革命的砖,进而,也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

老一辈的信仰里,大概没有出现过“拜金主义”这个词。因为在国破家亡时,物质只是一种生存需要,支撑着他们的是一种救国的精神。

温室里长大的我们,讨论更多的是娱乐而非生存,是利己而非利他。支撑我们的是物质,用物质填充的精神,难免会显得疲弱。

信仰与良知的感悟(重新审视这个信仰缺失的时代)(5)

05

我看到现在的很多人,在看爱国电影的时候,不是嗤之以鼻就是说“拍的真假”。南京大屠杀的鸣警声和烈士公园的扫墓,越来越成为一种形式。

我们的确很难再体会当时的情境,那是一种脚下的土地昨天还是家园,今天就沦为火光滔天的地狱的绝望。那种直面生死的感受,护国护家的心切,不亲身体验过,是绝不会了解的。

然而,这些都不能成为我们拒绝去谈信仰的理由。

无论是守护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还是守护一个濒危物种、一块草原湿地,亦或是守护一门手艺、一种思想、一次传承,都算得上是一种信仰,不该被耻笑,更不该被排挤。

世间多难,人生多险,希望我们都能有信仰相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