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只知项羽勇 中年方懂刘邦难(忽忆刘亭长苍凉歌大风)

#活得通透#

汉高祖刘邦,因为《史记》中记载了许多他流氓无赖的事迹,所以常被称为“流氓皇帝”。

年少只知项羽勇 中年方懂刘邦难(忽忆刘亭长苍凉歌大风)(1)

民国初年李宗吾的《厚黑学》,更是把刘邦捧为脸厚心黑的祖师爷,另有种种非难、苛责日积月累,所以在对历史不熟悉的普通人眼里,刘邦几乎成了厚黑、流氓的代名词。我现在,要给读者简明讲解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刘邦,一位除暴安良,拯救国家和人民于水火之中的大圣人!其实给刘邦大圣人的冠冕,并非我的别出心裁,而恰是《史记》作者司马迁的首创。

年少只知项羽勇 中年方懂刘邦难(忽忆刘亭长苍凉歌大风)(2)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中回顾了历史上的圣人平定天下拯救百姓的事迹,最后由衷地称赞刘邦:“他就是传说中的大圣人吧,这难道不是上天赐给国家的吗?这难道不是上天赐给人民的吗?不是大圣人,如何能当此天命帝临天下”?!(注一)下面,我就按时间顺序厘清几个对刘邦攻击最烈的疑点,让大家看清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刘邦,他是厚黑祖师爷,还是天赐大圣人,读者自有公论。

一、一万钱的白条

刘邦是沛县人,沛县县长一天请客,因为他的一位朋友吕公躲避仇家追杀来依靠他,所以他打招呼办个酒席召集沛县的头面人物都出席,让吕公结交一下。萧何是酒席司仪,定下的规矩是礼钱不满千的一律坐堂下。刘邦当时是沛县泗上亭亭长,口称“贺钱万”,直入中堂上席昂然而坐,实际上一文钱礼钱都没送。被打白条的吕公不但毫不生气,反而觉得刘邦气度非凡,气场强大。酒席后特意留下刘邦畅谈,还把女儿吕雉许配给刘邦,就是后来的吕后。

年少只知项羽勇 中年方懂刘邦难(忽忆刘亭长苍凉歌大风)(3)

经常有人把此事当做刘邦脸皮厚牛皮大的代表作,但他们忘记了或根本不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是秦末天下将乱的临界时期,四处避难的吕公比平常人更了解时局的动荡不安。而亭长职责是管理地方治安和捕盗,相当于现在乡派出所所长,黑白通吃的刘亭长那句“贺钱万”,吕公能听懂。把女儿送给沛县县长那是做小妾,送给当时未婚的刘邦则是做正妻,其中的利害损益,吕公门清。而且见多识广的吕公,还是有一定的识人之明,和刘邦畅谈一番后,他做了当时环境下他所能做的最佳决策。

所以此事,说刘邦有些以权谋私则可,若说他脸皮厚牛皮大,则是完全没影的事。刘亭长若想对吕公使坏,那吕公的损失肯定不止万钱。实际上那一万钱的白条,后来成了收益万千倍的金条。

二、请分我碗肉羹

刘邦被人攻击得最多最烈的厚黑事件,就是只顾自身枉顾亲情,典型案例如逃跑途中推儿女下车,对老父亲见死不救还嬉皮笑脸地要分一碗老父亲的肉羹。

那是楚汉相争的彭城之战,刘邦被项羽打得落荒而逃,逃跑途中把自己一对儿女(即后来的汉惠帝和鲁元公主)收救上自己的战车。但又碰上楚军追击,情急之下刘邦把一对儿女推下车,但驾车的夏侯婴又把两小孩收救上车,如此反复几次,气得刘邦拔剑作势要杀夏侯婴十余次(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好在最后有惊无险,都平安逃脱了。(注二)

年少只知项羽勇 中年方懂刘邦难(忽忆刘亭长苍凉歌大风)(4)

关于此事,我们首先要了解,彭城之败,刘邦首先是奔逃到沛县收救自己家人,并未只顾自己逃命,否则他早就脱离追兵了。其次古代战车并不宽敞,一般只能载两三个成年人,战斗之际两个惊叫哭闹的小孩在战车上很碍事,既妨碍作战,还容易被误伤。追兵的目标是刘邦,让小孩下车在他们熟悉的乡间小路上逃避,不失为可供选择的策略。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刘邦不是普通人,而是刘氏集团的首脑,他若被捕,刘氏集团将土崩瓦解,他的家人逃到天涯海角也没用。但只要刘邦逃脱了,他的全家即使被抓,也仍然有很大的安全度。

年少只知项羽勇 中年方懂刘邦难(忽忆刘亭长苍凉歌大风)(5)

例如刘邦的父亲和老婆都是在这场战斗中被项羽捕获的,项羽拿刘邦的父亲来威胁刘邦,如果刘邦不投降,就把他父亲煮了炖肉羹吃。刘邦的回答是:“当年我们起兵反秦,结为兄弟,我父亲不就是你父亲吗?你一定要炖了你父亲,请分我碗肉羹”(注三)。在这场人质危机中,刘邦的回答很狡猾,但和所谓枉顾亲情完全无关。他如果真投降,那才是他家人的催命符。后来楚汉议和,刘邦家人都被平安释放了。

三、诗书算个屁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刘邦虽然不是文盲,但也不算读书人,他在起兵初期,很讨厌中看不中用的儒生,的确是事实。若有读书人儒服求见,刘邦经常羞辱呵斥他们,甚至脱下他们的儒冠往里面撒尿(注四)。但对于中看又中用的儒生,刘邦还是能以礼相待的。例如《史记·郦生列传》中记载的郦食其面见刘邦,斥责刘邦失礼,和暴秦无异。刘邦说不过,只好道歉,并请郦食其上座,求教方略。

刘邦早期不待见儒生,最重要的原因如《史记·叔孙通列传》中所阐述,当时天下纷争,更需要斩将搴旗的战斗之士,循规蹈矩的儒生,暂时无用武之地(注五)。但刘邦开创汉朝之后,对儒生儒学,也渐渐尊重起来。书生陆贾经常在刘邦面前引用儒家典籍谈论政事,刘邦骂道:“你大爷我(乃公)马上得天下,诗书算个屁啊”?!(注六)但被陆贾用历朝历代兴亡盛衰的大道理教育一番后,刘邦虽然不高兴,但“面有惭色”。向陆贾道歉后,刘邦命令陆贾整理历代兴亡治乱之道,编成十二篇“行仁义,法先圣”的《新语》,时时诵读。

年少只知项羽勇 中年方懂刘邦难(忽忆刘亭长苍凉歌大风)(6)

“商山四皓”的故事非常有代表性,表明晚年刘邦对读书人的尊重有质的提升。晚年刘邦认为太子(吕后之子汉惠帝刘盈)柔弱不足以安天下,想把戚妃之子赵王刘如意更换为皇位继承人,结果遭到群臣的集体反对。原因其一是群臣普遍和大嫂吕后关系好,不待见“小三”戚妃;其二是按照儒家礼法,“嫡长子”制度是皇位继承的天条,违反了极易引起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纷争,使国家内乱。

正在和群臣相持不下的时候,一次宴会,刘邦发现太子身边有四位须发皆白气度不凡的长者陪护,刘邦问他们姓名。得知后惊奇地问:“你们四位我早就闻名,我征召你们数次,你们都躲着不肯来见我,今天怎么会在我儿身边”?四人回答道:“陛下轻士善骂,我们怕受辱,所以不敢来。现在听说太子仁孝爱民,天下之士都愿意为太子效死,所以我们来到太子身边略效绵薄之力”。(注七)

年少只知项羽勇 中年方懂刘邦难(忽忆刘亭长苍凉歌大风)(7)

这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目送着“商山四皓”簇拥着太子远去时,刘邦指着他们对戚妃说:“太子羽翼已成,连我也无法撼动了”(注八)。戚妃流泪起舞,刘邦悲歌相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歌词大意是指自己就像高飞万里纵横天下的神鸟,但有时也有飞不过去的小网罗。提三尺剑除暴秦安天下的奇男子,却被四个白胡子老头弄得只能和自己心爱的女人嘘唏相对、悲歌相和。“克己复礼”的深义,刘邦不一定懂,但他此刻的行为,却深刻揭示了什么叫“克己复礼”,为何要“克己复礼”。我也是看到这个故事之后,才开始理解并赞同司马迁为何要把刘邦称为“大圣”。

年少只知项羽勇 中年方懂刘邦难(忽忆刘亭长苍凉歌大风)(8)

四、狡兔死,走狗烹

年少只知项羽勇 中年方懂刘邦难(忽忆刘亭长苍凉歌大风)(9)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这是韩信被刘邦捕获要治罪时,韩信对刘邦的抱怨之语。刘邦能平定天下,军功最多的就是韩信,所以后人对刘邦将韩信治罪之事多有差评。

但仔细探究其事,其一韩信收藏刘邦仇家通缉犯锺离眛是实锤;其二刘邦若是以收藏亡命图谋不轨的罪名,再加上楚汉相争时韩信经常摇摆不定趁势要挟,新账老账一起算,刘邦要是够厚黑,正好可以趁机将韩信除掉。但刘邦只是将韩信由楚王贬为淮阴侯而已,并未痛下杀手;其三韩信最后是被吕后以谋反的罪名杀掉的,领军在外的刘邦听闻韩信死讯时的反应是“且喜且怜”。喜的是终于排掉了自己死后可能会暴的雷,怜的是他明白韩信的谋反之罪很可能是莫须有。其实刘邦对韩信还是蛮有情义的,否则就轮不到吕后来动手了。刘邦想杀人,从来不需要借别人的手。

年少只知项羽勇 中年方懂刘邦难(忽忆刘亭长苍凉歌大风)(10)

和另一位平民天子朱元璋相比,刘邦对帮自己打天下的功臣们其实很宽厚,早年跟着自己起事的老哥们都富贵封侯,大都得了善终。被杀的只是彭越、英布这些半路跟随、忽降忽叛的墙头草。所以在对待功臣这件事上,和历朝历代的帝王们相比较,刘邦并没有太多值得指责的地方。

五、背信弃义

现在的中国象棋棋盘上,两军对垒之间,常标明为“楚河汉界”,这引用的就是楚汉相争末期的典故。最后一战时,刘邦项羽曾达成盟约,画好分界线,各自休兵,项羽随即还释放了刘邦的家人以示诚意。(注九)

年少只知项羽勇 中年方懂刘邦难(忽忆刘亭长苍凉歌大风)(11)

但刘邦在张良的撺掇下,接回家人后,立刻撕毁盟约,“趁你病,要你命”!那时正是项羽军最虚弱的时候,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最后垓下一战,在韩信、彭越等的帮助下,刘邦彻底击败楚军,斩杀项羽。后世之人,常因此斥责刘邦是背信弃义的小人。

然而信义从来都是相互的,你不仁,则我不义。项羽对于刘邦,背信弃义在先,当年他们诸侯联军并力攻秦,约定好谁先入定关中,谁就是秦国故地的王者。然而项羽在刘邦先平定关中的情况下,擅自撕毁盟约,只让刘邦王蜀汉等秦国边境之地。当时刘邦实力不够,只能忍气吞声,后来在和项羽争夺天下时,刘邦数落项羽十大罪状,第一条就是这。(注十)正因为项羽背信弃义在先,所以刘邦不过是礼尚往来,没有什么好指责的。

年少只知项羽勇 中年方懂刘邦难(忽忆刘亭长苍凉歌大风)(12)

综上所述,我认为,刘邦厚黑小人肯定算不上,是不是大圣人,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自己悉心去品读评判吧。有一点必须明白,孔子周游天下未完成的愿望,而刘邦实现了!

注一:《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注二:《史记·夏侯婴列传》: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

注三:《史记·项羽本纪》: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注四:《史记·郦生列传》: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

注五:《史记·叔孙通列传》: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

注六:《史记·陆贾列传》: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注七:《史记·留候世家》: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注八:《史记·留候世家》: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

注九:《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

注十:《史记·高祖本纪》: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