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和鲍叔最好的关系 管鲍之交中鲍叔能力并不低于管仲

#管仲鲍叔齐桓公乱入高考#

管仲和鲍叔最好的关系 管鲍之交中鲍叔能力并不低于管仲(1)

不久前,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材料中,齐桓公、管仲、鲍叔与孔子、司马迁纷纷出现,一时间管鲍之交,齐桓争霸再次成为了热门话题。

齐桓公不计前嫌,心胸广阔,选贤任能,终成春秋五霸之首;管仲才能出众,忠心辅佐,助齐桓公成就霸业;鲍叔更是千百年来的好友典范,助管仲于穷困,救管仲于危急,荐管仲于重任,成管仲之抱负。孔子十分肯定管仲卓越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才干,将齐国在诸侯纷争时的称霸之功归于他;而司马迁却在《史记•管晏列传》中,略写管仲之事,反而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在评说同一段历史时对管鲍之交中的两位男主角居然各有侧重?究竟鲍叔是不是真的不如管仲?

作为管仲的知心好友,管鲍之交的另一主角,鲍叔的优点只有真心待友,慧眼识人、推贤举才吗?远离管仲的光环,鲍叔在历史上还有哪些故事呢?

管仲和鲍叔最好的关系 管鲍之交中鲍叔能力并不低于管仲(2)

慧眼独具,审时度势抢先机

初襄公立,无常。鲍叔牙曰:'君使民慢,乱将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乱作,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来奔。——《左传·庄公八年》

齐襄公上位之后,一说他政令反复无常,臣民难以信服;一说他言语无度,行事不当,欺骗臣下,总之确有行为不端之处。当时辅佐公子小白的鲍叔就率先发现情势不妙,"这样的反复无常的君主,让臣民不知所措,不久之后一定会有祸乱。"于是在祸乱没有发生前,鲍叔就和公子小白一起离开齐国,奔赴莒国。而鲍叔的好朋友管仲当时辅助的是公子纠,他们一行人是在齐国发生祸乱时才离开齐国的。

可见,鲍叔的观察力、判断力确有过人之处,审时度势的眼力也是一流,可预判萌芽之祸,而当时的管仲则稍逊一筹。

智计良谋,一石三鸟开新篇

鲍叔帅师来言曰:'子纠,亲也,请君讨之。管、召仇也,请受而甘心焉。'乃杀子纠于生窦,召忽死之。管仲请囚,鲍叔受之,乃堂阜而税之。——《左传·庄公九年》

公子小白在鲍叔的协助下,率先回到齐国,继立为齐桓公。随后不久,由鲍叔代为出面,齐桓公请鲁国杀掉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公子纠,毕竟手刃同族这样的事,于礼违合,于心不忍。同时请鲁国将公子纠的两个近臣,管仲和召忽,交还给齐国。这二人是齐桓公的仇人,不仅因为二人辅助公子纠与自己争夺君位,而且管仲还曾在双方交战中,为阻止公子小白先行回到齐国继位,一箭射中公子小白(齐桓公)的衣带扣,公子小白顺势装死才逃过一劫。鲁庄公随及同意了齐桓公想手刃仇人的请求。召忽自杀,管仲作为囚犯被自己的好友鲍叔押解回国,但一行人刚离开鲁国边境,鲍叔就解开了管仲的束缚,以礼相待,回到齐国之后,又马上向齐桓公举荐管仲为相,以成就大业。

其实,鲍叔早有将管仲举给齐桓公的想法,但当时公子纠和管仲都在鲁国,首先要将管仲平安地接回齐国。在公子纠暂居鲁国期间,管仲的才能也为鲁人所知,如齐桓公以招贤的名义交换或召回管仲,同为列国的鲁国一定不能"放虎归山"交还管仲。所以鲍叔才想到了"齐桓公视管仲为仇人,想亲自处置"的办法,明为杀罚,实为保全。果然,管仲平安回到了齐国,齐桓公不计前嫌,委以重任,成就了霸业。

如此智计良谋,一石三鸟,麻痹了对手、解救了朋友、还为国君荐治世良臣,鲍叔的智计不可小视。

管仲和鲍叔最好的关系 管鲍之交中鲍叔能力并不低于管仲(3)

能言善辩,心怀大勇知进退

在眼力与智计之外,鲍叔的口才也是可圈可点,可谓内可良言进谏,外可唇枪舌剑。

(1) 举贤荐能,打破芥蒂

作为自己当上国君的肱骨之臣,齐桓公想任用鲍叔为相,而鲍叔借推辞之机,向齐桓公举荐管仲,这番举荐之辞层层递进,条理清晰。

"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首先,鲍叔说明自己才能有限,对君上而言,只是一个平庸之臣,没有治国之才。其次,将自己与管仲做比较,突出管仲的五个优点,即"宽惠爱民""治国不失秉""忠信可结于诸侯""制礼义可法于四方""介胃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鲍叔分别从仁政、法度、忠信、礼义、治军等方面强调,管仲的才能既是治国之需,又是统摄列国之需,也迎合了齐桓公一国之君的心思和称霸的野心。

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

管仲的才能举荐成功,下一步就是劝说齐桓公放下顾虑。管仲曾射公子白(齐桓公)一箭,虽然只是射中衣钩,但两人心中都各有心结。齐桓公担心这样的臣子难以信任,鲍叔马上解释:"管仲之前的行为是忠于他当时的君主,如果您先放下心中芥蒂,他也会像忠于当时的君主一样,忠于您。"

这样的劝说还是让齐桓公无法完全放心,于是他追问:"那这要怎么证明呢?毕竟管仲和公子纠现在还是鲁国,怎么证明管仲对我也可以忠心尽责呢?"鲍叔随及提供了一个方法:

"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

这个方法就是通过管仲对齐国诏令和鲁国招揽的态度,来判断他的忠心所向。若他答应了鲁国的招揽,那鲁国日后势必会强大,齐国势力也必然会削弱。若他没有答应鲁国的招揽,那就可以确认管仲忠心于齐国,鲁国必会杀他。

齐桓公再问:"那管仲会答应鲁国吗?"鲍叔肯定地回答:"不会",因为多年相交,他深知"夷吾(管仲)事君无二心"。然后齐桓公就派鲍叔为使者前往鲁国,送达诏令。

管仲和鲍叔最好的关系 管鲍之交中鲍叔能力并不低于管仲(4)

(2) 鲁国历险,排除万难

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相邻,若想扩张疆土,两国必然相争。而如管仲一般的治世良臣,更是各国争抢的目标。鲍叔前往鲁国接回管仲,真的只是三言两语就成功了吗?

并不是。

鲁国的谋臣施伯第一个出来反对齐国打着押解管仲受刑的名义接回管仲。在施伯眼中得管仲者几乎可得天下,"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受之其尸。"鲁庄公听罢,准备杀掉管仲。

鲍叔马上应辩:"管仲是个罪人,在齐国杀,就是处决齐国的罪人;在鲁国杀,就是处决鲁国的罪人。齐桓公之所以要将管仲活着押解回国,是要当着众臣之面处决他,起到警示作用。如果鲁国现在处死管仲,那就相当于鲁国和齐国的罪人是同伙,这对鲁国没有什么好处,也不符合齐桓公的想法,我也无法复命。"

鲁庄公果然没有杀掉管仲,而是如诏令所说,将管仲捆绑之后交给鲍叔,押解回国。就这样,鲍叔亲自接回了好友管仲,齐桓公也确认了管仲的忠心和才能,放心任用,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管仲和鲍叔最好的关系 管鲍之交中鲍叔能力并不低于管仲(5)

知己良友,一生对手是知音

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鲁国的施伯说:"夫鲍叔之,忍不僇贤人,其智称贤以自成也。鲍叔相公子小白先入得国,管仲、召忽奉公子纠后入,与鲁以战,能使鲁败,功足以。"

可见,鲍叔不仅真心待友,慧眼识人、推贤举才,能言善谏,也智勇皆佳,亦有一定的军事才干。换个角度来想,能成为管仲的好友,并得到管仲的肯定,鲍叔也一定不是等闲之人。套用现在流行的一种说法,管鲍之交中的管仲与鲍叔,是平番双男主。

进一步说,不只是一则作文题的材料需要不同角度的解析,对于一个人物的评价和认识,也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加以完善。历史是多面性的,人物也是多面性的,在认识的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一个层面或是一个角度。

【参考资料】

《左传·庄公八年》《左传·庄公九年》

《管子·匡君小匡第二十》《史记·管晏列传》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有鸣仓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