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14岁少女美貌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

描写14岁少女美貌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1)

康震教授在他的《康震古诗词81课》的第三课中解释说:“碧玉妆成一树高,“这一句诗的意思是,柳树好像妙龄美女一样,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用’碧玉’这个意象,温润优美,用’一树高’,则写出了柳树高挑、婷婷袅袅的丰姿。”

我们认为这个解释有误。赏析文学作品应该坚持做到整体把握与具体分析相结合,尤其是对于诗歌,亦应采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来分析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立春过后,春回大地,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卉次第开放,自然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柳树自然成为了诗人眼中春天的典型形象。

显然二月的春风,催生了柳树初始成叶,在这同时也改变了它们的形态。所以诗人贺知章在他的《咏柳》中吟咏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驻足观赏初始稚嫩的柳叶,给人以无尽的遐思。所以诗人借用“碧玉”的温润、翠绿、剔透来喻指柳叶的颜色。这怎么能说“柳树好像妙龄美女一样,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呢?

如果说下一句的“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的“丝绦”,来喻指古代女子的裙带。这不仅体现了诗人从形式上采用上下两句,连贯地运用比喻的辞格,同时也让人们从颜色和动态上感到画面的生动形象。

如果说“丝绦”有动感之美的话,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个整句采用的比喻修辞发挥了作用,它是由读者的主观能动性所产生的动感。而绝不是“丝绦(女子的裙带)”具有的相关性所带来的效果。

描写14岁少女美貌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2)

康老师为了证明“柳树好像妙龄美女一样,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用’碧玉’这个意象,温润优美,用’一树高’,则写出了柳树高挑、婷婷袅袅的丰姿。”所做的解释,他在下文这样说道:

“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东晋诗人孙绰的《碧玉歌》说“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

东晋诗人孙绰《碧玉歌》中的“碧玉”,诗人没有采用比喻的辞格,它是个体或泛指的一个名词,这是对女子名字的一个称谓。在古代女子的名字,经常借用自然界中奇花异草,或者是有价值的物品来作为自己的名字,譬如:翠花、秀枝,树梅,荷花和淑琴等,只是有的在景物前加个形容词来修饰而已。

至于“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中的“碧玉”是那位女子的称谓,“破瓜”的意思是,把“瓜”这个字拆破,是两个“八”字,然后将这两个数字合在一起,就是碧玉女子正值十六岁的妙龄,所以为情郎所仰慕倾倒。

描写14岁少女美貌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3)

至于王维的《洛阳女儿行》说“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同理,这里所采用的“碧玉”,也是个体或者泛指女子称谓。不能说“碧玉”就是用来形容年青貌美如花女子的代名词,只是全句通过前后两句的对此,才彰显了被称为碧玉的女子,在自己怜爱的眼光中,不愧为美妙绝伦的女子。

描写14岁少女美貌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4)

人们常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孟子·尽心下》。”如果在中学生这个读者层面,孩子们极有可能在语文试卷中,遇到了这样的试题:

读贺知章的《咏柳》一诗,然后回答问题:

诗中的“碧玉”是指( )(2分):

A、妙龄女子;B、喻指颜色;c诗词中常用的意象

所以我们说做学问,写文章或者是出书等,要考虑到中学生这个群体读者,将知识点敲定、压实。一旦由于疏忽出现了误差,本着负责的精神要及时纠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