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秤砣秤怎么看刻度(杆秤和秤砣小知识)

教你秤砣秤怎么看刻度(杆秤和秤砣小知识)(1)

教你秤砣秤怎么看刻度(杆秤和秤砣小知识)(2)

我们的老祖宗传下来的杆子秤,流传了几干年,今天虽有了电子秤,在民间,特别在农村,杆子秤依然很流行,几乎家家都有。

杠秤是衡器的一种,我国衡器不但在国内,就是在国际上也享有崇高地位,颇受器重,竟连一杆传统的戥子(测定贵重物品或药品重量的小秤,最大单位是两、小到分或厘)杆小秤,也倍受欢迎,并曾在异国他乡引起轰动。这里还有一个小小故事;九十年代初,有一位赴欧洲某医药学院进修的俞琪先生,曾带去在苏州花钱不多,信手拈来的一杆戥子,于圣诞节前夕作为小小的礼物赠送给院长,并附上一张使用说明,介绍了中国这种戥子控制药物用量的精确性,以及如今中国许多医院中药配方仍使用这种传统戥子的情况。没想到,第二天院长突然召见,几位学院要员也在座,那杆戥子放置在办公桌上,旁有一架天平。院长首先郑重其事表达了感谢之情,然后请俞先生示范操作戥子,在用戥子称了重量之后,他们再用天平复核,果然十分精确,顿时响起了一阵掌声;这时院长请求俞先生同意将礼品转赠学院。不久,中国这杆古老的衡器配上了精美的座子,陈列在学院收藏室的展览橱窗中,说明中还写着“中国用这样的衡器来控制药物用量已有几千年”。

杆秤是人类发明的各种衡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在中国湖南长沙东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7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精制的砝码、秤杆、秤盘、系秤盘的丝线、提绳和秤砣等。中国汉墓出土的公元前2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规格的杆秤砣。1989年,在中国陕西眉县常兴镇尧上村的一座汉代单窑砖墓中,发现完整的木质杆秤遗物,其制作时间约在公元前1世纪。古代杆秤的发展,长期停留在采用绳纽、非定量砣和木、竹、骨秤杆的基础上,并由手工制作。直到20世纪,杆秤才由传统的绳纽结构,逐渐改变为外刀纽与刀承或内刀纽与刀承结构。1949年后,中国为了加强计量法制管理,先后制订了杆秤检定规程和国家标准。

传统杆子秤的手工制作工艺是:

1、选取秤杆木料:大号秤一般选择楠木,中小号的秤多数使用梨木、桃木、枣木,木材经阴干一年以上,据所要做杆秤的衡量要求,用锯截成适当的长度。

2、刨秤杆:先用正刨根据手工艺人的经验刨圆、达到合适的尺寸,再用反刨将毛刺处清理干净,对秤杆进行初步的打光。

3、定“叨口”两位匠人合作使用墨斗,以线绳在秤杆上弹出几条纵向等分墨线。

4、安“叨子”:一手持刀从下往上支托秤杆,经过测量在秤杆上找出三个“叨子”的位置;将秤杆固定,在杆身安装“叨子”的部位分别打出垂直的穿孔(过去用手上的钻子,现在则用电钻),并试装三个“叨子”。

5、铜皮包焊:秤杆两头需要包铜皮,将预先准备好的铜皮根据所需的尺寸剪裁,将剪裁出的铜皮磙圆,套在秤杆的端头上比对、进行再修剪,接下来用焊锡将铜皮焊接。为方便起见也可使用小钉固定法将铜皮包好。为了美观,事先要对秤杆两端拟包裹铜皮的部位加工,使其直径略小于其余部位,并用钣锉稍作打磨。

6、安装“叨子”、秤盘:秤盘是预制的,将盘上的三根系绳挽结到秤杆大头最外侧的“叨子”上。

7、校秤定星:用“叨子”将秤悬提,秤盘中依次放上不同重量的砝码,在秤杆上测定其距离,以两脚规分割并仔细标出星花位置。

8、钉星花:按照上一步骤所标记的位置用皮带手钻钻出每个小花点,在钻洞中以细铜丝嵌插而后割断、锤实。

9、打磨、清洗:使用钢锉、油石顺纵向对秤杆进一步打磨光滑;给刚做好的秤杆均匀地刷上一层石灰水以去除油污。石灰水自然风干后即用清水冲洗净

10、秤杆施染着色:楠木秤杆利用其自然的木质颜色即可。红栒子木秤杆则在石灰水清理后刷上一层皂矾液,再晾干;而后均匀地刷上事先调制好的五倍子液,然后再次把秤杆挂起来,使其完全干透,这次一般需要12个小时。

11、 修整抛光:待着过色的秤杆完全风干后,对秤杆再进行最后一次抛光,让秤杆光润、上面的刻度即“星花”更易辨识。

12、辅助工艺:能够完整掌握杆秤制作技术的人还必须具备打制铁秤钩的能力;打制铁钩实际就是铁匠工具,所用煤炉、铁砧、长钳、手锤和大锤等工具设备及其技术均与铁匠相同。

手工制作杆秤的工艺在中国流传历史悠久。传说也是有很多,下面介绍其中两种广为流传的传说:

1、木杆秤是鲁班发明的。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为16两,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

2、另一种说法是范蠡所制,他由一个鱼贩的摊处那里得到启示,先用根竹竿,一边放水筒,一边放鱼,利用杠杆原理发明,后来他进行改造,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但因为有些商家缺斤少两,便添加“福禄寿”三星,表明,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少寿。直到20世纪50年代,国家才实行度量衡单位改革,把秤制统一改为10 两一斤。

杆秤其重心在支点外端。称重时根据被称物的轻重,使砣与砣绳在秤杆上移动以保持平衡。根据平衡时砣绳所对应的秤杆上的星点,即可读出被称物的质量示值。精确的杆秤必须满足秤砣的质量×每增加两斤的刻度间的距离等于提纽与秤盘悬挂点的距离。

杆秤的基本特征:

1、杆秤是中国最古老也是现今人们仍然在使用的衡量工具,他是根据杠杆原理所制造出来以方便人们买卖,映射出中国古代劳人民的聪明才智,具有悠久的历史特征。

2、杆秤最主要的特征就在于携带方便,他只由秤杆、秤砣、秤盘三个部分组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小生意人带上一杆杆秤或别在腰间或放于笼篓之间、货物之上,待买卖来时随手一握秤杆,挂好秤砣,栓好秤盘,架势搭上之后生意也就做成了。

⒊、秤杆最上的选择为楠木,楠木制成的秤杆完成后无需上色会自然泛出木质本身的深棕色;大量普及使用的为“红枸子”,取其材质坚强不屈,所有工艺完成后能更清晰地看出深色秤杆衬托下星花泛出的金光。民间更有对秤上星花的说法,无论做什么生意若少给一两就少一颗星,星被认为影响人的寿命,所以就有“秤上亏心不得好,秤平斗满是好人”的说法,这更体现了杆秤在民间深厚的情感基础。

杆秤文化:千百年来,手杆秤也可算作华夏“国粹”。它制作轻巧、经典,使用也极为便利,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活跃在大江南北,代代相传。天地间有杆秤,人们不断赋予秤的文化内涵,公平公正的象征,天地良心的标尺,一桩桩交易就在秤砣与秤盘的此起彼伏间完成。

杆秤匠制作杆秤技术是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做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从选材,刨圆,到用碱水浸泡,打磨,钉秤花等多道程序,道道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杆秤匠对职业极为神圣虔诚,从不因操作失误而让秤短斤少两。

做秤选用的木杆较为挑剔,需要纹路细腻且木质坚硬,柞栎木、红木等都是上等的材料。为了保证木杆不开裂,选后的材料要放在干燥处堆放两个伏天后才能使用。木材经凿、刨的处理后,变成了笔直的又长又细的椭圆柱体,再用细砂布沾水,打磨得又光又滑,也有的用蓼珠子来回擦拭。从这一点看,秤匠绝对也可称得上是一位极好的木匠。木杆两端套上金属皮后,杆秤便出现其雏形。

接下来的,便是精细的活计,制定重量刻度。秤匠也需懂得物理、数学,否则定刻度时颇费力。打磨好的秤杆挂上秤盘后定支点,用砝码校验,这是一个极为细致的过程。杆秤匠左手食指不停地轻轻拨动秤砣,当木杆处于平衡时,用双脚规在木杆背面划一道印记,这道记号就叫定盘星,其余便按此推断重量。

杆秤上密密麻麻地出现了各种记号,旁人是看不懂的。杆秤匠用一把极为精致的戳子对着记号打眼,一杆秤上有多少星,便需多少眼。一枝承受15公斤的秤要钻近300个眼,这道程序很需耐心,稍不注意就会戳穿木杆而报废。杆秤匠大多都双眼凹陷,多半是钻孔时用眼过度引起的。

将一段段的细铝丝插入眼中,折断,锉平,便留下了一个个星点。星点的排列结构也成了各秤匠之间辨认自己产品的标识。几百个眼,当然要几百次穿插、折断、锉平。也有些秤匠为了省时,把水银抹入眼中,便成了星点。

杆秤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上色,需要青黑色秤杆的,用五倍子、青矾捏碎沾水后涂抹;喜欢红褐色的,用泡过的红茶渣、石灰搓揉抛光……秤的颜色完全凭客户的喜好来决定。

杆秤的主要价值:

1、作为中国独立发明的传统衡器,杆秤并不比电子秤“科学”性差,它在中国应用了数千年,其社会价值可以说是无所不在、难以语言描述清的。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杆秤携带方便,山里的农户也会为了防止买卖被骗而携带一根杆秤。这证明杆秤还是存在其应用价值,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还是保留着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的衡量工具。

2、杆秤比起电子秤更具人情味,买卖中,卖家满脸笑容喊一声“您看,秤高高的”,买家看着那高高翘起的秤杆也觉得确实得了很大实惠,更是满心欢喜的付钱。它具有人文性格,用杆秤做出的生意也正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中国人讲究的是一定原则下的往来人情,不同于外国硬性原则下的精准计算,于是在生意中也不为硬邦邦的金钱来往,更像是一次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

3、它的兴衰沉浮记录了社会生活变迁史。在大工业文明向手工艺文明挑战的全球大背景下,中国曾以“科学化、现代化、合作化”等理念指导,对传统杆秤及其生产,从意识形态、工艺方式及产业制度上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限制、批评、改造、打击。仅管如此,在电子秤已广泛应用于商业计量的今天,传统杆秤仍有一定的群众市场。

4、中国传统手工做秤的工艺起源于几千年前,其中集中了东方人重直观和崇尚简洁实用的高度智慧,也凝结了大量的精巧工艺技术,蕴藏着丰富的专门知识,至今仍然具有特殊的科学工艺、历史人文和社会学研究价值,也必然有其未来存活发展的地位。

再说称砣:也叫秤锤,杆秤中的秤砣,相当于砝码。若将一刻度准确的杆秤的秤砣挖去一小块,则称物体时读数比物体的实际质量大。秤砣和秤杆同时出现,历史悠久,到现代都还在广泛使用,特别是在古代,没有电子称的情况下,秤砣更是人们日常交易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器具。秤砣和秤杆如孪生兄弟,又如夫妻,秤砣总是挂在秤杆上,人们常说:“秤杆离不开秤砣,老头离开老婆。”

又有成语说:“秤砣虽小压千斤”。秤砣看来一小块却能压住千斤之重。比喻外表虽不引人注目,实际上却很起作用。明·吴承恩《西游记》三十一回:“俗语云:尿泡虽大无斤两,秤砣虽小压千斤。”

人们常说:“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只不过秤砣并不一致,也不固定。随着心理的变化,秤砣也在变化。当秤砣变小时,它所称出的物体重量就大,当秤砣变大时,它所称出的物体重量就小。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就是受这秤砣的影响。

秤砣,古时称权。汉代称纍(累),民间呼之为“公道老儿”。清代李光庭在《乡言解颐》卷四中说道:“市肆谓砝码为招财童子,谓秤锤为公道老儿。”权衡取其平,平者乃公道之谓也。权,俗称秤砣、秤锤、秤权,是悬挂秤杆之上可以移动的铜、铁、陶、瓷、石的秤砣和后世的砝码。《汉书》说:“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也就是称重量的器物,名曰衡器,衡为杆,权为砣。“权衡”这个词就是这般引申出来的。苏轼说得最明白不过了:“人之所以为信者,手足耳目也,目识多寡,手知轻重,然人未有以手量而目计者,必会之于度量与权衡。”管子论刑论言道:“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犹如掂掇天下大事的一杆秤。

权,自人类出现了私有制,便有了权衡理念和雏型实物,成了最原始的物物交换工具,它又同后来的赋税制度相关联。从现有出土和传世的各种权来看,我国最早的权是战国时期流传较广的秦权和楚权。秦权为馒头状,顶纽系球形,也伴有觚棱形;秦代为统一全国衡制而由官府颁发。包括战国时的秦权和秦统一后加刻诏书重新颁发的战国秦权。秦权多为铜质,少数为铁制,偶为陶制。有1斤、5斤、8斤、16斤、20斤、24斤、30斤和1石权8种。各权都带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有的后来加刻二世元年(前209年)诏书;秦二世时制作的,同时并刻两诏;个别权上刻有“美阳”(今陕西扶风)、“平阳”(今山东邹县)等地名。除传世秦权外,陕西咸阳、西安、临潼、宝鸡,甘肃秦安,山东文登,江苏盱眙,山西左云,河北围场,内蒙古赤峰和敖汉旗等,均有出土。西安高窑村出土的占国末期秦国高奴铜石权,重量单位为“禾石”,供称粮草用;传世小型“咸阳亭半两”权,与“称钱衡”配套使用。战国中期司马成公权,铭文记载了造权的有关人员和权的重量、称量标准。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了度量衡,并颁布了诏书,铸造在度量衡器上抑或制成诏版镶嵌在度量衡器上,作为官定的标准器。诏忆有四十个字:“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到了二世又下了六十个字诏书:“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左,使毋疑。”这就是秦两诏权。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也是秦王朝富强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楚权则多作圜形,铸有半圆形环纽,常由十个组成一套,供在天平上使用。建国以来,湖南清理发掘的近2000座楚墓,其中101座出土有天平和砝码,谓之称钱天平,使用时要以钱权作砝码,这种砝码刻有标明重“四朱”或若干两。人们用天平、砝码作陪葬品,可见当时与黄金流通有关,因为黄金昂贵,在交换中要求重量准确,楚墓中有较多的天平、砝码出土,是楚国当时曾普遍使用黄金的间接证明。

汉至隋700余年,基本上行用“称钱衡”,即称钱天平和砝码钱权,长期成为我国古代基本的货币制度,按照当时钱令规定,凡敢剔轻择重,不以“称钱天平”称重计量收付钱币者,要严加惩处,罚于本里正强制劳役十日。唐、宋、元、明、清各朝都有度量衡管理制度,并明令规定不准私造。周代,每年仲春仲秋,气温变化较小时,“同度量平权衡”。秦代“法度量”,一年一校,国家颁发标准衡器,每年严加鉴验,以保重量绝对精确,在领取或借用时,当面校准,不准有丝毫差错。

古代秤砣的材质从最古老的石质,发展到后来的青铜、黄铜、铁质等。一直到秦代都各不相同,材质、形状千奇百怪,因此秦始皇才下令统一度量衡。形状从不规则的圆形、方形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形状。

古权,既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又是考证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书法、计量的珍贵文物,而且具有艺术鉴赏价值,更可佐证我国度量衡史,青铜发展史与陶瓷业的进化史。在我国古代,量物轻重的天平和杆秤通称“权衡”。在西周青铜器铭文里,有“金十寽略”“丝三寽”“金十匀”等记载。“金”即铜,“寽”和“匀”是计量单位,说明当时已有计算重量的手段。确切地说,秤的产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天平。到了三国时代,天平的提纽渐渐从中间移至一端,并在衡杆上刻斤、两数,形成提系杆秤的雏型。当今出土的一些北魏、北齐的铁秤砣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杆秤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对于计量衡器,历代都重视其制造和管理。首先,要求衡器制造准确。早在西周成王时,王室就曾颁布度量衡标准器。20世纪末,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秦始皇二十六年颁发的标准权器,上刻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唐、宋、元、明、清各代都对度量衡的管理颁布不准私造的法律。为保持衡器的准确度,各代还实行一些定期巡检制度。周代规定,每年仲春和仲秋之月“同度量,平权衡”。湖北云梦出土的《秦律·工律》上记载,法律规定衡器一年一校,在领取或借用时,当即校准。唐代规定,衡器经检验后加钤印记,方可使用。为加强衡器管理,历代还专门设置掌管度量衡事务的官吏与机构。史载东汉时的京兆尹平权衡,因而“市无阿枉,百姓悦服”。唐代专设监校官。明代权衡通由工部宝源局监造,由兵马司兼领市司,负责校正衡器。

秦权,是最美的秤砣,最有文化的秤砣,最有政治历史意义的秤砣。秦权呈十边形的棱柱体,上细下粗,见棱见角,顶部有一个半环形钮。通体红中泛黄,皮壳温润,绿锈斑驳,古香古色。通高5.5、底径4.3厘米,重372克。在铜权的表面铸有秦始皇廿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除第一边5字、第5边3字外,其余每边4字,上下左右结构整齐,共40字。诏书释文就是熟识的廿六年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灋(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西周太师虘簋,高:20.7cm,宽:30.2cm,重:6.12kg。簋矮体,鼓腹,圈足,颈两侧有风格独特的兽头鋬。有盖,盖顶捉手作喇叭形。盖面与器腹均饰竖直纹,颈部及圈足上各饰粗弦纹一道,簋盖内和器底铸对铭7行70字:铭文大意:周王十二年正月,在日月相望的甲午日,王在周地的师量宫。天亮时,王到达宗庙的大厅,坐定位子。王呼师晨召唤太师虘入门,站立在庭院中部。王呼宰赏赐太师虘一件虎皮袍子。太师虘拜,叩头。为答谢和宣扬天子重大显赫的赏赐,做了这件宝簋。太师虘万年永宝此簋。

秦始皇铜权,出土于临潼秦始皇陵园内城,通高7.3cm,底径5.4cm,壁厚0.4-0.5cm,现藏于秦陵博物院。铜权外形似钟,空心,高体方肩,上有环形纽,表面17棱。权体刻有始皇二十六年和秦二世元年诏文。秦始皇诏文40字,秦二世诏文60字。秦朝建立后,以秦制统一全国度量衡,故在此器刻始皇诏,定为标准器。秦二世继位后,加刻二世诏,两部诏书均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史实。

古代的秤砣,其用途也和现在一样,只是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权各不相同。它的个头大小不一,形制有圆形、钟形、葫芦形和动物形等,有的是用铜铁做成,有的则是陶瓷、石头、玉铸就而成。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很多当官的会在家里或是桌案上摆放一个秤砣,代表着权利与公平。玉雕中也就继承了古代的称呼:权则代表着权利,有的玉雕师还会在秤砣上面刻上官帽,这也就寓意着大权在握。有的会雕刻上寿桃和蝙蝠,就代表着福寿双全。古代很多商家做生意时,会将自己的姓氏或者堂号雕刻在秤砣上,放在商铺之中,一来镇店,表明身家,二来也是对自己商铺诚信经营的一种表现。以此暗示做生意要诚实,不能昧着良心干那损人利己的事,买卖如此,为人处世之道,亦是如此。玉雕中的秤砣也就有了正直无私、光明磊落的象征意义。相传民间搬家时,一般会先搬过去一个秤砣(多为陶瓷、石质),等到造屋上梁时,将它悬挂梁上,寓“称心如意”之意。

在部分地区的婚嫁习俗中,新媳妇蒙了蒙头红子坐在炕沿上,新郎用带秤砣的秤杆挑开新媳妇的蒙头红子,寓意夫妻二人白头到老,终生相伴,新娘“吃了秤砣铁了心”跟随夫家过日子,代表着妻子对丈夫的忠心和恩爱。

又有成语说:“秤砣虽小压千斤”。秤砣看来一小块却能压住千斤之重。比喻外表虽不引人注目,实际上却很起作用。明·吴承恩《西游记》三十一回:“俗语云:尿泡虽大无斤两,秤砣虽小压千斤。”

人们常说:“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只不过秤砣并不一致,也不固定。随着心理的变化,秤砣也在变化。当秤砣变小时,它所称出的物体重量就大,当秤砣变大时,它所称出的物体重量就小。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就是受这秤砣的影响。

秤砣,它所记录和承载的时代繁荣和先人智慧依然如昔。秤砣在中华民族人们心目中的分量和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价值。(整理/乌海 高廷伦 编辑/史奎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