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元认知?元认知

人到了怎么样的境界可以称为真正的成年?我认为大概有两个标志:第一是明白自己,对自己的过往有真正的理解;第二是反思自己,能看透自己存在的问题。一个人成年的决定性标志就是开始自觉地自我反思:你不只是在过自己的生活,而且能够有意识地反观自省你的生活。这有些像是孔子说的“四十不惑”。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我们说要认识自己,那么认识自己的最底层是什么呢?

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是最高级别的认知,即反思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为人类所独有,也是我们成为万物之灵的根源。

我们说要认识自己,那么最基础的就是能够批判性的接收自己接触到的信息,不为外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所蒙蔽。

因为来自外界的信息输入,塑造了我们的心智世界,然后透过我们的心智模式来决定我们的思维与行动。

而决定我们心智模式的,就是元认知。

关于心智模式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心智模式。

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是带着一副特殊的思想镜片,它改变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它主导着我们关注事物,诠释世界,如何处理接收到的信息,如何做出决策,如何学习和感受这个世界,以及如何与这个世界交流。我们的心智模式就是这样的思想镜片,透过它们,你会有选择地组织和分析收到的信息,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的经历,做出相应的行动和回应。

我们戴着不同的“眼镜”过滤从外界接受到的信息,又用我们的不同经验和记忆来解释这些信息,搭建起我们的内心世界,并以为那就是世界的真相。

什么叫做元认知?元认知(1)

由于我们的心智模式(层级3)塑造了我们看待和诠释世界的方式,决定了我们是谁、我们如何生活,在心智模式决定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上,我们进行思考、学习和行动(中间层级2),于是我们的思维、学习和行动又决定了我们在生活、工作和沟通方面取得的成功(最上面层级1)。

我们总说比勤奋更重要的是认知升级,你的心智模式决定了你的认知层次就是这个道理。

而受自我中心,群体信念等大脑固有的非理性思维影响,使得我们局限于自己已有的心智模式而不自知。

而决定心智模式的,是我们的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是你对输入大脑内信息的思考,通俗地说就是批判性思维。

只有当我们掌握元认知后,我们才能够调整心智模式这片“思想镜片”,批判性的接收输入大脑的信息,才能更好地做出行动改变。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影响心智模式的主要因素,以及如何做出改变。

人类的非理性思维

直觉、感性是人类的默认思维方式,这种非理性是根植于上亿年的动物基因之中,理性是近几万年才演化出来的。

从生物演化来看,起初,地球上并没有生命。在数十亿年前,海洋出现了单细胞生物,接着又演化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然后是各种原始鱼类。

约3.6亿年前,海洋生物向陆地进军,地球进入属于爬行动物的时代。为了适应陆地生活,爬行动物演化出了最初的“本能脑”。本能脑可以让爬行动物对环境快速做出本能反应,比如遇到危险就战斗或逃跑,遇到猎物就捕食,遇到心仪的异性就追求等。

到了大约2亿年前,哺乳动物出现,它们进化出了独特的情感区域,脑科学家称之为“情绪脑”。有了情绪的哺乳动物就能在恶劣的环境中趋利避害,大大提升了其生存优势,比如恐惧情绪可以让自己远离危险,兴奋情绪可以让自己专注捕猎,愉悦情绪可以增强同伴间的亲密度,伤心情绪能引来同情者的关爱等。

直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才从哺乳动物中脱颖而出,7万~20万年前在大脑的前额区域进化出了“新皮层”。它让人类产生语言、创造艺术、发展科技、建立文明,从而在这个星球上占据了绝对的生存优势,这个新的脑区称为“理智脑”。

因为人类直到最近几万年才进化出了“理智脑”,而亿万年来我们的祖先一直在危险、匮乏的自然环境中生活,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生存。在原始社会中,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借助本能和情绪的力量对危险做出快速反应;为了生存,原始人还要尽量节省能量,像思考这种耗能高的行为都会被视为对生存的威胁,会被本能脑排斥。

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基因一直被生存压力塑造着,因此直觉、感性主导着大脑的决策,所以这些天性也就成了人类的默认天性。

人类的非理性思维是人类的默认天性,也是一系列心理效应的根源,例如:

明知道男朋友很渣,但总是割舍不下自己在这段感情经验里的积累(沉没成本、损失厌恶);

同样两个机会,一个不确定,一个较为确定,我们几乎都会倾向于选择确定的那个(框架效应);

容易在不重要的事情上面花费精力,却在重要的事情上面一笔带过(心理账户)……

此外还有,

负面思维,我们对坏事总会比好事更加关注。例如对飞机失事,裁员等新闻更吸引我们的注意。

直线思维,我们都有一种直线思维的本能,这种本能使得我们假设,所有的事情都是按照直线的规律来发展的。例如我们认为自己的收入会成线性增长,但疫情发生后收入断崖式下跌,房贷车贷却没有减少,生活顿时陷入窘境。

人类非理性思维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自我中心”与“群体信念”。

自我中心思维

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里提到 一个很重要的观点,经由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任何东西都是自私的。

因此人本质上是自私的,人类本质上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世界的每一件事。

由此产生的就是自我中心思维,从一种世界如何为我服务的角度去看世界。人不会自然地考虑其他人的权利和需求,既不会自然地欣赏别人的观点,也看不到自己的局限性。人们更常用的是以自我中心的心理表征来决定什么应该相信,什么应该拒绝。

当人们处于自我中心的思维中时,他们会发现,换一个角度思考是困难的。我们会下意识地抗拒考虑其他与我们的自我中心性观点相冲突的信息,我们很难认识到自己立场的自利性。

例如现代婚姻里严重的男女对立。

在过去的传统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男人负责提供物质生活保障,而女性负责家庭内务及养育子女。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婚姻双方角色也发生了改变,所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也发生了改变。

当代社会中,经济独立的女性倡导男女平等,认为男方也要帮忙分担家务及子女养育,毕竟工作的自己还要一个人承担家庭事物显然力不从心;而老公却认为自己为结婚买房买车提供了家庭大部分的收入,平时赚钱很辛苦已经力不从心,而家务及子女教育显然是老婆分内之事。

女性倡导男女平等是在家务与养育子女上的平等,却不提房子、车子以及赚取家庭收入上的平等;男方像几百年前要求女方要照顾家庭,却忽视了女方如今也参与工作,现代女性没有时间与精力像过去的传统妇女一样照顾家庭,自己理应在家庭里为妻子分担更多的责任。

事实上现代社会无论工作与子女教育都需要投入比过去更多的精力,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活得不容易。

然而男女双方由于潜在的自我中心思维,面对婚姻分工与投入的改变,如果都只看到享受的权利,而忽视应当承担的义务,矛盾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了。

再例如,在生活中我们往往能够看到很多人,自己成功就是性格归因,因为自己做了哪些努力而获得了成功;自己失败了就会用环境归因,因为市场环境运气不好等客观原因而导致了自己的失败,这也是受自我中心思维的影响。

再例如关于房价会涨还是会跌,一个拥有多套房的人大概率会说房价还会继续涨,而一个没钱能买得起房的人大概率会说房价会跌,所谓“屁股决定脑袋”,他们都是根据自己所处的立场来塑造自己的观点。

由自我中心思维演化而来的还有证实偏差:人的一种固有心态,更倾向于接受跟自己立场一致的信息,忽视不一致的信息。

例如科学研究表明,吸烟有害健康,当你对一个吸烟的人说吸烟不好时,吸烟的人会找出很多个案来证实吸烟是无害的,例如某某经常吸烟依旧活到了100岁。

群体信念

人类非理性思维的主要影响之一还有群体信念。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发现在注意到自己是个活生生的存在之前,就已经属于某个群体了。

人类在生活中必须属于很多群体并成为他们的一员,其中典型的群体包括诸如国家、民族、文化群体、职业群体、宗教群体、家庭以及同辈群体。

群体为我们提供了安全保障,以至于我们容易将它们的规则、诫命内化了,并不加思考地遵从。我们对群体价值下意识地接受,导致了无意识水平的标准:“它是真实的,因为我们相信它。”

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对群体约束的盲目顺从是自动的且不进行反思的。大多数人不留余力地顺从且认识不到自己在顺从。他们将群体的准则和信念内化了,接受群体的同一性,并且按照群体的期望去行事——对自己所做的应该受到合理质疑的事情缺乏最起码的认识,大多数人在社会群体中都起着一个不会反思的参与者的作用。

例如你可以做一个实验,普通人进入电梯后人都是面朝门的方向,但如果你和一群人进入电梯后全部人选择背对门的方向,那么下一个进来的人也会选择和电梯里的人保持一致,选择背对门。

特别是崇尚集体主义的中国,群体信念对我们的影响非常之大,例如在中国默认买房才结婚,倘若身边的人都买房才结婚,而自己裸婚就显得难以接受;

不光是普通人,即便是最优秀的企业也是如此,每一个风口都有大量的企业跟风涌入,最后往往一地鸡毛,例如P2P、共享单车等。

房地产行业也是如此,恒大、碧桂园凭借高周转模式迅速做大规模,先后逆袭为行业NO.1后,民企把高周转视为发展圣经,在中央坚持房住不炒的红线下却屡屡加杠杆,结果2021年恒大暴雷诱发了地产行业的雪崩,蓝光、融创、阳光城、世茂、彰泰、奥园、新力等现在出现困难的房企无一不曾经是高周转模式的簇拥者。

此外大众媒体的发展也放大了我们的群体信念。

例如恒大暴雷后,对购买期房风险的忧虑在全网蔓延,购房预期迅速降低,房企销售额暴跌,房企问题从恒大个案迅速蔓延至全行业,而随着更多房企的暴雷更加剧了购房者的疑虑,更多的人选择不买房,又进一步加剧了房地产行业的寒冬。

商业社会的发展与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革命放大了我们的非理性。

进入现代社会后,非理性思维对我们的影响非但没有降低,反而被放大了。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商业社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带来的新一轮信息革命。

1、商业社会

商业社会塑造了我们的欲望。

现代商业社会最大的特性之一就是商品不再稀缺。

商家为了卖出更多的商品,不断调动我们的欲望。

演化而来的就是如今的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告诉我们,想要快乐,就该去买更多的产品、更多的服务。如果觉得少了什么,或是有什么不够舒服的地方,那很可能是该买些什么商品(新车、新衣服、有机食品),或是买点什么服务(清洁工、心理咨询、瑜伽课)。就连每一则电视广告,也都是个小小的虚构故事,告诉你买了什么产品或服务可以让日子更好。

消费主义叠加群体信念很容易就塑造出新的社会共识。

情人节、圣诞节、母亲节等各种传统节日如今成为了消费节,商家塑造了这样一种社会共识,爱就意味着为对方花钱;甚至原本是男性光棍节的“双十一”也成为了购物的狂欢,我们甚至觉得双十一不买些东西就不自在。

我们都问一下自己,我们自己认为自由作出的选择,究竟真正是自己的选择,还是说是整个社会的塑造出来的欲望?

2、互联网

互联网是继印刷术之后又一轮信息革命。

麦克卢汉说,“我们塑造工具,然后工具塑造我们。”

我们创造的互联网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互联网也重塑了我们的生活。

互联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思维浅薄化和形成信息茧房。

思维浅薄化

互联网极大的便利了我们信息获取以及信息处理,在我们把解决问题的工作以及其他认知任务“外包”给计算机互联网的时候,我们就削弱了我们的大脑“建立稳固的知识结构”,也就是图式的能力,这使得我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浅薄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我们越来越难以静下心来深度阅读了。

而这种浅薄化会降低我们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我们更愿意接受互联网上传输的观点,而不愿意自己思考。

信息茧房

互联网平台为了迎合我们的兴趣而爱好,越来越推崇智能推荐,大数据收集我们每个人的倾向,通过算法根据我们的使用习惯而智能推荐我们感兴趣的信息,这时候我们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而不是世界本来应该拥有的样子,从而活在信息茧房里。

互联网的信息茧房叠加我们的自我中心思维,使得我们的认知越来越被局限于自己的想象中。

现如今,这些非理性思维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就是商业社会的消费主义,从众效应,互联网三者的结合;双十一还根据人类的非理性心理设计各种复杂的满减优惠。

同时互联网构建了一个大型的虚拟空间,信息可以快速的传遍全网,叠加互联网的浅薄化从而加剧了群体信念。例如直播购物,当看到一个直播间里几十万人购物,主播说全网最低价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受这样的氛围影响而冲动下单。

元认知是重塑心智模式与认识自己的关键

人类本身具备非理性思维,而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变革强化了我们的非理性倾向,并且通过心智模式影响着我们的行动。

因此决定心智模式的元认知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元认知是最高级别的认知,即反思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为人类所独有,也是我们成为万物之灵的根源。

其他动物只能依靠本能和情绪来生存,而人类的大脑进化出了新皮层,这使我们具备了极强的感知和思考能力,从而可以依靠理智生活。正是因为有了反思能力,人类可以观察自己的思维活动,找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然后改进优化,不但做出更好的选择,从而推动人类的向前发展。

而且可预见的是,即便在未来元认知能力也很难被人工智能替代,这是人类的核心竞争力,这更突出了元认知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说要认识自己,那么最基础的就是能够批判性的接收自己接触到的信息,不为外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所蒙蔽。

如何提升元认知能力?

1、认知到自己的思维局限

当你在心中建立起了一个能够观察自己思维的“大屏幕”时,也说明你已成长为一个思考者。

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思维本身的非理性,认识到我们存在自我中心思维和从众效应,以及商业社会及互联网对我们非理性的影响等。

2、反思

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意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等同于用自己的意识去对抗天性,用思想去对抗身体。

因此需要定期对思维进行评估,能够经常质疑自己所接受的信息,想清自己所处情境和事情背后的逻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