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的十首名诗(花间派词人韦庄的2首小令)

《女冠子二首》是唐末词人韦庄的组词作品。第一首词上片追忆“去年今日”与情人临别时的情事,下片写自从别后的相思苦况;第二首词记述了一对恋人离别之后在梦中相见的情景,前七句写梦中之欢,后两句写梦后之悲。这两首词情感深挚,脉络分明,语言质朴率真,格调低沉哀惋,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篇。

女冠子·其一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女冠子·其二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韦庄的十首名诗(花间派词人韦庄的2首小令)(1)

《女冠子·其一》是写女子追忆与情人的相别以及别后相思,抒发了闺中少女的相思之情。全词以白描的手法,描述别后梦中的一次会见,新颖别致,饶有风趣。

上片写梦中的回忆。“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连用记载日期的二句,在整个词史上少见。似乎是脱口而出,又似乎是沉醉之中的惊呼。“正是”二字用得传神,表现出记忆之深,让人如闻其声。“别君时”非常直接地点明让这个少女如此痴迷的原因。原来是与郎君分别了,痴迷、沉醉于苦苦的相思忘了时间的飞逝,忘了四季的轮回,忘了身在何处。好像是在一觉醒来,忽然发现,别离已一年,相思也一年了。然而,这一年似快又慢,快是指别离太快,相聚太短,慢是蕴涵了无数煎熬,无数牵挂。

韦庄的十首名诗(花间派词人韦庄的2首小令)(2)

“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佯”是掩饰,但不是故意做作,是基于感情的真挚。害怕郎君发现脸上的泪水,而牵挂、担心,而假装低头;“含羞”是别时有千言万语却有无从说起,欲说还休,难于启齿。这两句通过白描手法,生动地再现了送别时女子玲珑剔透的面部表情,细腻真实的心理活动。

下片写梦醒后惆怅的情怀。“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断”、“空”二字,既写出了梦醒后惆怅若失的痛苦,又坦率地倾吐了相思的真情。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但这里的梦是凄苦的,是在无法选择的前提下,不得不选择聊以慰藉的方式,可见相思之深,相思之苦,相思之无奈。

“除却天边月,无人知。”“天边月”与首句“四月十七”在时间上相应。“无人知”即是不知,重复上文,加强凄苦。魂销梦断都无法排遣相思之苦,那就只有对月倾诉了,这是古人常用的寄托方式,没有人知道,但明月知道,不仅知晓,还理解,更会把这一切记住,作为见证。

韦庄的十首名诗(花间派词人韦庄的2首小令)(3)

在少女的心目中,月竟成了她在人间的唯一知己,这是十分无奈的选择,更见其孤独,寂寞。况且明月的“知“,本是子虚乌有。寄托相思,相思却更浓,排遣相思,相思却更深。真是欲哭无泪,欲罢不能。少女受相思折磨,为相思煎熬,楚楚动人,愈发憔悴的形象跃然纸上。

《女冠子·其二》是写男子对女子的相思而成梦,梦后而悲的情况。“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这两句交代入梦。

“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梦中人不是一现即逝,或印象模模糊糊;而是跟自己“语多时”,她的模样也清清楚楚。这是紧扣前面“分明”二字。而这里用“依旧”,是回应上一首的。作者的这位意中人惯于低头敛眉,面带羞赧。类似的表情,我们在上一首中已经见过了。词的用意正是如此。它告诉我们,昨夜梦见的她,与过去一模一样。

韦庄的十首名诗(花间派词人韦庄的2首小令)(4)

“桃花面”与“柳叶眉”,取喻同类成对。在我们今天看来,这样的形容不免有点俗气。当时,为描写女子红颊娇艳、黛眉修长,用此类比喻,倒是习以为常的,白居易也曾用“芙蓉如面柳如眉”来形容杨贵妃的美貌。

“觉来知是梦,不胜悲。”正当两情缱绻之际,梦醒了,跌回到严酷的现实中,依旧是形单影只,孤栖独宿。一个“知”字品出万般凄凉况味,原来当时并不知是在梦中!这个“知”字大有顿悟之感,所以不免悲从中来,感慨万千。煞尾两句浓重的悲与前七句甜美的乐形成鲜明的对照,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