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合兴集团收购山东吉野家(吉野家和DQ的代理商合兴私有化退市)

【FoodBud】近期,吉野家和DQ(巴菲特旗下的冰雪皇后)的特许经销商合兴集团的私有化在股东大会上已经获批,预计2022年1月完成私有化退市,合兴集团于1988年11月在港交所上市,上市时间长达33年。

香港合兴集团收购山东吉野家(吉野家和DQ的代理商合兴私有化退市)(1)

现在合兴集团的市值还有8亿港币。根据合兴集团此前的公告显示,洪氏家族在合兴持股约71.64%。提出私有化,原因是股份流通性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截至停牌前的9月1日止24个月内,每日平均成交量约为430.4 万股股份,只占已发行股数约0.04%。每股私有化作价0.08元,较该股停牌前收市价0.046元溢价约73.9%。转为私有化预计需要2.29亿港元费用。

香港合兴集团收购山东吉野家(吉野家和DQ的代理商合兴私有化退市)(2)

这次私有化计划有助提供机会予股东退出对合兴的投资。另在集团私有化后,以私人经营业务形式更灵活,以制定及实施其长期业务策略,或追求作为上市公司可能无法寻求的其他商机,毋须受制于监管限制或合规责任。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在10年之前,2011年的12月,合兴集团那时候市值也就是2亿,上演了蛇吞象的一幕,以37.75亿收购内地逾200家吉野家和100家DQ的特许经营业务。合兴洪氏家族把内地的吉野家业务注入上市公司,然后香港的吉野家业务是没有包含在内的。

吉野家是日本的百年老店,早在1899年,于东京都中央区日本桥的鱼市场出现第一间吉野家食店,到1958年成立株式会社吉野家,正式成为一间饮食企业。“吉野家”这个名字,并非始创者姓吉野,而是源自日本的地名吉野山。据说12世纪时,日本名将源义经避难时途经吉野山,其爱妾更将制作牛肉饭的技巧教给当地居民,自此以后牛肉饭成为当地的特产。

吉野家在全球范围内共有3000多家门店。其中日本本土有2000多家门店,海外1000多家门店中,近60%集中在中国市场,由合兴集团和日本吉野家总部分别经营。

在中国的门店中,北方区域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内蒙、东北三省(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吉野家由合兴集团运营,南方区域的门店则分别归日本吉野家总部的分公司管理。(PS:合兴集团的财报中,把内蒙和东三省划分为「其他中国北方地区」)

合兴集团于2021年6月30日在特许经营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河南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内已开设396家吉野家门店、193家DQ门店和1家其他门店。

香港合兴集团收购山东吉野家(吉野家和DQ的代理商合兴私有化退市)(3)

根据合兴集团的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84亿元,同比增长35.09%,归属母公司净利润869.8万元。上半年收入中,吉野家贡献了7.4亿元,而冰雪皇后贡献了1.2亿元;而在区域上来看,「北京-天津-河北省都会地区」为主力市场区域,贡献了6.6亿元的收入。

香港合兴集团收购山东吉野家(吉野家和DQ的代理商合兴私有化退市)(4)

合兴集团自从2017年创下1.67亿元的净利润之后,净利润就一直处于下降水平,到2019年时,净利润已经降至1.04亿元;2020年受疫情冲击,合兴集团还亏损了8190万元。

香港合兴集团收购山东吉野家(吉野家和DQ的代理商合兴私有化退市)(5)

据相关报道,截止2020年7月,日本吉野家在南方市场的门店数量为250家。

吉野家的颓势已经愈发明显,今年4月吉野家控股发布了2020年财报。财报显示,2020年吉野家净亏损高达7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5亿元),这一亏损很大程度上归咎于中国分店的拉垮,在吉野家海外分店中,中国分店占六成。日本吉野家曾表示,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海外市场将关闭150家门店。

这10年来,不仅仅是吉野家有点大势已去的感觉,包括申请破产清算的新元素等等,都是国际品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国内市场供给缺乏的年代,填补了市场空缺实现快速崛起,吃的还是时间差的红利。

而随着中国市场的需求变化,以及国内品牌的崛起和厮杀,国际品牌很多常年不变的产品路数,开始愈发脱离市场,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节奏,不能顺应消费需求的变迁,国内的新锐品牌开始接管以前国际品牌的市场,已经是大势所趋。

在中国分河而治,并不是一个好的特许经营策略

前一阵子,11月下旬的时候吉野家爆出食安问题,闹得合兴集团急了,出来辟谣说南方的区域跟自己无关。南北两家虽然都在经营同一个品牌,但是经常会闹出一些食安的乌龙问题。吉野家是南北不同的经营商,合兴集团的DQ这个品牌,也是南北不同的特许经营商。

DQ的南方特许经销商是CFB集团,CFB 集团旗下包括可纳客(上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上海适达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上海棒约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深圳棒约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上海璞事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骐煜物流(上海)有限公司、上海熠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可纳客遇见小面企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等,经营DQ及棒约翰两个品牌在中国黄河以南的运作;悦璞食堂Brut Eatery和三道入川的全国所有业务;遇见小面品牌目前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的运作。在2021年初整个集团门店约为1050家。

近期,国家反垄断局公布无条件批准经营者集中案件列表,方源资本GP3公司收购中国食品饮料集团(China F&B Group,简称CFB集团)股权案位列其中,据彭博社报道,方源资本收购CFB控股权的交易价格约1.6亿美元。方源资本成立于2007年,重点投资领域包括消费、媒体和技术、医疗健康、工业及金融服务,2011年以来已先后投资太平鸟服饰、科华生物、芬兰马芬体育、作业帮等。

CFB集团代理的品牌中,棒约翰也是南北分治的,棒约翰北方特许运营业务由美国总部投资的北京棒约翰餐饮发展有限公司运营,南方业务由CFB集团旗下公司负责运营。南北各自为营的加盟模式,导致棒约翰加盟市场混乱,影响了门店拓展。

从这几家的经营情况来看,都是管理上容易出现混乱,并且公司还不怎么值钱的。合兴集团的市值,是8亿港币(折合人民币6.5亿元),而CFB集团管理超过1000家门店,估值也就是10亿元。

从百胜中国、星巴克、麦当劳等知名的国际连锁品牌的策略来看,把中国内地市场交给一家来经营,看做是一个整体,更为稳妥,成长空间也更大,分给两家来做,更多的就是当做一个Deal(生意),而不是一个好的事业。

百胜中国从百胜餐饮集团拆出来,经营出来的市值比百胜餐饮集团的更高,而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历史是分而后和。

1999年,大陆第一家星巴克在北京国贸商城开业,这家门店便是以特许经营方式,经星巴克授权,由北京美大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开设。此后,星巴克采用类似的方式进入华东及华南市场:在华东地区,星巴克与统一公司联合成立“上海统一星巴克公司”,以合资形式推进星巴克品牌在华东区域的扩张;华南地区业务则由美心星巴克餐饮(南中国)有限公司负责。

星巴克从2005年开始回购合资公司股份,旗下合资开设的特许经营店也变为直营。数字显示,2005年星巴克增持上海统一星巴克公司的股份,比例提高至50%;随后,其持有的美心星巴克股份比例提升至51%;2006年,星巴克收购北京美大星巴克90%的股份,京津60多家连锁店回归直营。

2017年,收购上海统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剩余的50%股份,是星巴克历史上数目最大的一起收购,作价13亿美元。星巴克借此获得约1300家门店的100%所有权,这些门店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的25座城市中。

在2017年,星巴克算是完全将中国内地的门店控制权全部抓到了自己手中,而在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两地区的星巴克特许经营运营权,还是放在美心集团的手中。但是,不管怎么说,中国内地的星巴克门店都是统一来管理的。

香港合兴集团收购山东吉野家(吉野家和DQ的代理商合兴私有化退市)(6)

另外一个咖啡品牌%ARABICA咖啡的中国和东南亚整体的代理权拿下来的时候是数亿元,现在这家公司的估值可不是这个数目了,至少是比合兴集团和CFB集团高的,现在%ARABICA在国内的门店也就是五十多家。

分河而治的特许经营管理策略,得再考量一下是否匹配中国本土市场的发展特性,毕竟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了,没有统一的战斗能力是不太行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